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王朝,周培公智谋过人,战功显著,为何自称为“善败将军”?

康熙王朝,周培公智谋过人,战功显著,为何自称为“善败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321 更新时间:2023/12/30 18:57:38

导读:善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够做到善败的人无一不是青史留名的栋梁之才,司马懿韩信诸葛亮都属于这一类。《孙子兵法》说“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就把善败者的标签推向了赢得最终胜利的高度。所以善败者不但是指挥全军走向最终胜利的将才,而且可以作为心灵之路的锤炼乃至人生处世之道的遵循的法则。所以周培公自称善败将军既有自谦的成分,善败更多透露的一种自信。

说道周培公对于善败将军的详细描述见于二月河小说,在整部剧中周培公在被雪藏之前显得锋芒毕露。平定察哈尔王叛乱、单人独骑劝说王辅臣投降都是周培公才华的彻底流露,也是其作为善败将军最终的军事胜利。再进一步大胜的关键时刻周培公被调回京城,随后在满汉大妨的缘由下在盛京渡过了余生。此时这位善败将军周培公才升华到了善败的第二个层面:心灵之路的锤炼以及人生处世之道法则的遵循。没有了神采飞扬和锋芒毕露的浮躁,安静的完善他的《大清全图》。直到康熙为葛尔丹的事情巡幸热河,这才有了多年后君臣的再次相见。此时的周培公低调、内敛,向康熙陈述了西北平叛的方略并奉上了那副小画-《大清全图》。在当夜善败将军就离开了人世,痛失将才的康熙辍朝一日为周培公守灵。

周培公说:“善败将军并非常败将军。淮阴侯韩信、蜀汉之孔明,皆善败将军!小败之后连兵结阵,透彻敌情,再造胜势,比之项羽百战皆胜而乌江一战一败涂地,岂不好得多么!”

善败将军周培公前半生锋芒毕露,所谓善败更多体现在军事上。伍次友是康熙有实无名的帝师,功成身退后不居庙堂潇洒江湖。所以在龙儿(康熙在伍次友面前的自称)心目中,伍次友这位老师的地位很高。而周培公揣着伍次友写的推荐信没有去走捷径,非要凭真本事赴考科举结果落榜。为了给进京喊冤的锁儿写状纸,周培公用了伍次友的推荐信。如果不是恰巧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到,也许这位善败将军周培公也没有后来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一生。

朝中索额图、明珠两党已经初见端倪,红人儿周培公谁都不理自然遭到索、明二人的嫉恨。也为后来周培公被雪藏埋下了伏笔。此时的周培公神采飞扬、锋芒毕露:提议册立储君,让皇后赫舍里安详离世;在撤藩谈判时,周培公提议的分期分批的方式让三藩的要挟无所施展;在三藩造反康熙都失去信心时,周培公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全部被批准。

平定三藩进入胶着状态时,北方蒙古察哈尔王起兵谋反进攻京城。康熙通过孝庄太后筹措了家奴院工,让从来没有领兵的周培公作为主将率兵平叛(图海副之)。周培公深知这些大爷们不少是王亲贵胄的亲戚不好管理,所以先以霹雳手段斩杀闹事者然后夸大察哈尔王的财富以利动人。经过整训后的周培公大军迅速平定了察哈尔叛军后直扑千里之外的王辅臣。周培公也因功被封为一等伯、赏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在接下来逼降王辅臣过程更精彩:先用三十门红衣大炮的轰炸打消手握重兵王辅臣的幻想,接着单人独骑进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周培公的勇、谋、恩威并重在劝降王辅臣过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整个过程中周培公从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文人到彪炳史册的将军,他的善败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组建军队之处,他就知道如果无法严肃军纪这群人就是乌合之众。所以他以霹雳手段斩杀散漫者,让军队变成了虎狼之师;通过夸大察哈尔王的财富,提升平叛军队的士气;通过连续几轮的炮击,打消了王辅臣以打促和的幻想;单人独骑入平凉劝降,才以自己的诚意打消了王辅臣的顾虑。总之周培公战争前先料败再言胜,在做好充分准备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诋毁和猜忌中周培公被雪藏在盛京,才让善败逐渐升华到第二层此时周培公和图海的平叛大军不出十天就可以平定吴三桂大军,而此时兵部命令是调周培公回京。就是让平定吴三桂的大功留给副手图海,因为图海是满人而周培公是汉人。明珠对康熙的劝说绝不是代表他自己,而是大部分满人的观点。无论康熙时处于帝王多疑的通病还是对于对于朝臣建议的从善如流,最终康熙的态度是:“周培公是该把功劳分给别人一点了。”于是就有了兵部这道命令,其实客观上转达的是康熙的主意。

周培公与图海,一文一武珠联璧合。而且手握雄兵三十万,本事远在三藩之上。如果他起异心,足以驰骋天下。如今吴三桂败亡不远,朝廷对周培公应该小心牵制才对呀。

当康熙巡幸盛京打算重新用周培公时,才知道周培公重病在身不久于人世。君臣二人详谈解除了当年的疙瘩,周培公也理解了康熙的良苦用心。周培公已经不能再次出山担当平定台湾的重任,于是向康熙推荐了姚启胜。

周培公不是没有怨言,但是经过十一年的沉淀对于善败多了一层感悟。这不但是心灵上的淬炼,更是对处世之道法则的遵循。成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对错,只有利益的博弈。在封建社会“杀一人而能平民愤,冤死也要杀”,更何况只是贬官的周培公呢?所以周培公沉下心来,画出了当时最新最全的大清全图。在献图的当夜心愿得偿的周培公去世了,内疚的康熙也做出了辍朝一日为周培公守灵的决定。

小结:

以善败为号不但是自谦,更体现了大智慧。司马懿、诸葛亮、韩信都曾以善败为名,而周培公能够在遭受挫折时把兵法上的善败升华成心灵和处世之道的淬炼也属难得。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这个问题问得好,好就好在善败二字。

世人皆热成功学,失败学被丢在历史角落。

不过,大家忘了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汲取教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成功,是为善败。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两个字或许对我们的企业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康熙重用了三位汉臣,周培公、姚启圣、李光第。周培公才识超群,有勇有谋,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他还向康熙举荐了平台专家姚启圣,一举收复了台湾。

周培公自称善败将军。周培公为什么要取这么个怪怪的名字呢?

一.周培公的避祸之术。周培公虽有安邦定国的大才,但满清朝廷并不信任汉臣,怕汉人联合起来推翻他们。像首辅大臣索额图、明珠这些人,手握实权,唯恐有人抢了他们的风头,有事没事就向康熙打小报告,汉臣中如有脱颖而出者,必遭摧之。这种情况下,周培公用善败将军的称呼自贬身价,既能做事,又能自保,何乐不为?

二.善败者必胜之。周培公有自己的战术思想体系,善败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提高警惕,任何事情都要从已经失败的角度来通盘考虑,思想上要有准备,行动上要有预案。困难准备的充分了,战略上就取得了主动权,为打胜仗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康熙提出撤藩之事就看得出周培公的这种智慧,其他大臣只考虑到撤藩花费多少钱粮,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撤藩,这些都是常规性问题,周培公直接把问题想到了最坏----吴三桂造反了怎么办?当然他的话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直到吴三桂真反了,皇帝及各大臣马上就慌了,手足无措。周培公挺身而出,建议立即捉拿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停止广东、福建撤藩;招抚吴三桂旧部陕甘总督王辅臣;加强内宫及大臣的安全防护,这些好点子绝不是临时抖机灵抖出来的,都是平时做足了功课,有了预案,关键时候才能拿出来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当年被少林寺12棍僧救过,真相到底是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说明一下,这是有关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故事,而不是十二棍僧。在历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真的存在吗?真相是怎样的呢?“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刚立,李世民出征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时侯唐朝刚建立时,辖下疆土其实很有限,只是关中和河东一带,此时打败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为唐朝首要目标。

  • 元顺帝13岁登基,励精图治几十年,为何却成为了元朝的亡国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元朝皇帝世系传承,是相当乱的。为啥?因为从忽必烈传位开始,就有点儿不正常。在封建时代,帝位传承不稳定,是天下动乱的根源。一、5个不正常的传位过程,造成了元朝的动荡局面。第一个不正常,忽必烈传位给皇太孙。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以后,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直接指定了孙子铁穆耳作为接班人。这骚操作大家

  • 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周厉王姬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先从人们给他的谥号“厉”字说起。简单来说,谥号就是君王或重臣名人死后,能高度概括其功过的一个字眼(后来谥号发展成使用两个字或者多个字),这个字具有盖棺定论的功能。比如说,周朝的开创者姬发谥号为“武”。一个“武”字,就说明他在位期间善于领兵征伐,并立下武功。比如汉哀

  • 八则君主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跤趾统、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

  • 古代国君因小事积累贪图享乐导致败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隋文帝杨坚不听大臣言偏信

  • 古人只务实而失败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由于害怕他有后招儿,犹豫了半天终于放弃攻城,走了。“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

  • 中外历史上失败的英雄典型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背水一战〈胜〉垓下之围〈败〉勾践身为奴,妻为妾卧薪藏胆〈胜〉拿破仑凯旋门〈胜〉苏联之战〈败〉李自成攻陷北京一片石大战〈败〉石达开金田起义兵败大渡河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

  • 犹太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时期。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这一历史事实,已经不容狡辩。希特勒以及纳粹犯下的罪行,注定遗臭万年。然而平心而论,仅仅是德国讨厌犹太人吗?整个欧洲国家有几个不反感犹太人的?即使二战过去了很多年,很多西方人还恨犹太人恨得咬牙切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拿二战时

  • 犹太人和以色列人是一回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以色列人通常是指在以色列这个国家的犹太人。但是犹太人不一定是以色列人,因为他可能是美国人、德国人或者俄国人。因为以色列只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2、犹太人(希伯来语:,Jews,Yhudim),又称犹太民族,闪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同源,人种为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

  • 三国后期蜀国的主要失败是谁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国运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下来。蜀国后期的失败,不能说是谁造成的,而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将淘汰旧制度,迎接新社会的到来。刘备与关羽,张飞相识,志同道合,相见恨晚。捧土插香,结为三兄弟以后,立志起兵恢复汉室。志向远大的刘备,虽然有关羽,张飞,两位战将帮助,但苦于没有好的军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