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周厉王姬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先从人们给他的谥号“厉”字说起。
简单来说,谥号就是君王或重臣名人死后,能高度概括其功过的一个字眼(后来谥号发展成使用两个字或者多个字),这个字具有盖棺定论的功能。比如说,周朝的开创者姬发谥号为“武”。一个“武”字,就说明他在位期间善于领兵征伐,并立下武功。比如汉哀帝刘欣,谥号“哀”字,就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同情。
相传谥号是大行德广的周公创造的。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曾经帮着自己的哥哥周武王讨伐纣王,为周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尚书》从多个方面总结了他的杰出贡献:协助武王结束社会乱象;帮助哥哥武王消灭了殷纣王;辅佐侄子周成王扫平了奄国;在奉命东征,扫清乱象之后,实行分封制;主持营建了都城成周;编制了维护分封制度的礼乐规范;摄政而不篡位,还政而无怨言。
而作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姬胡,后人对他用了“厉”字做谥号,显然是对他的贬损,是对他的差评。“厉”是滥杀无辜,残忍不堪的意思。从“周厉王”的谥号中,直觉告诉我们,他很是残暴。
那么,历史上的周厉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880年(周夷王十六年),天子姬燮逝世,其子姬胡继位。这个姬胡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周厉王。
我们发现,历史上很多名人出生时的天相往往暗示着这个人的命运。比如姜踩着巨人足迹而怀上后稷;比如传说刘邦出生时,他妈妈梦见与神仙相遇后,风雨雷电交加,有一条巨龙破窗而入;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夜空澄明,红光铺地;传说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出生时,他的老爷张成明见白花花的月亮掉进自己的水缸子里等等。
而传说周厉王出生时,大冬天下着斗大的冰雹,牛马皆死,江汉洪波连天。这是一个凶兆,预示着他的到来会给别人制造出麻烦。
果不其然,周厉王继位后,暴戾骄奢、独断蛮横、
手段残忍,老百姓对此议论很多。召公提醒他,这样的高压政策已经引起了不满。听不进去别人建议的人往往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如果谁议论姬胡,一旦被眼线把话传过去,立马就人头落地,丢了性命。
姬胡的做派弄得人人自危、怒不敢言。周厉王的严苛暴行换来了表面上的平静。百姓没有人再公开议论朝政,没有人敢对政令说三道四。他禁不住喜气盈怀。公元前846(厉王三十四年),周厉王给召穆公炫耀道:“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自己处于困局之中而不能自知。面对周厉王的自以为是和洋洋得意,召穆公语重心长地说道:堵嘴比堵水的危害还大。水溃伤民,所以治水要疏导,治民开言路。你治理天下,就要允许公卿、列士都能公开建言献策,评价得失……
对于召公煞费苦心的建议,周厉王压根就不去理会。他依然我行我素,在残暴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平静的江河下面暗流汹涌。公元前843(周厉王三十七年),各地的老百姓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揭竿而起,抱团造反。周厉王仓皇逃跑。周厉王的命保住了,而他的儿子姬静躲在召公家里,被造反的群众围困住。召公用自己儿子的姓名换取了太子姬静的安全。姬静后来和召公一起开创了“共和行政”,给周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去世,可是,暴君之名却永远滴留在了史书之中。
我们反观周厉王的人生,他试图振兴周朝经济的做法多多少少还可以挽回他残暴不堪的坏名声。
有人说他是一个改革家,这源于他颁布了一个“开山禁令”。
周朝建立之初,山林沼泽等地都是开放的,任何人的都可以开垦、耕作,并以此谋生。这个制度激发了人们开拓土地的积极性。
而周厉王认为,自己贵为天子,天下的所有事物应该都属于自己,他很不满庶民百姓开垦山林沼泽,下令将自然资源收归国有,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国家统一负责。这个禁令的颁布,断了许多人的生活依靠。
什么行为一旦成为习惯,要改变它,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排斥和拒绝。
但是,周厉王的这个禁令客观上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国有化,有助于统一调配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一生与诸侯做交易的周平王
大部分学者认为周平王本人平庸,一生在强势诸侯的压制下苟延残喘,迁都洛邑后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其天子行政的能力,从此天下步入大争之世,周平王本人也在艰难执政五十年后碌碌无为而死。一哥俗人一枚,赞同这些观点,周平王能从亡国的灰烬中爬出来维系着周的天下,虽说是诸侯大国的利益驱动,但其本人何尝不是终生在于大小诸侯博弈交易而保残守缺啊。
第一笔交易是无知奈无所适从的交易,以各得利害收场,《史记-周本纪》载“竟废申后及太子,以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又废申后,去太子也”。老爸有了新欢废了旧爱,有了幼童废了长子,由于平王生年不详,不能妄断被废时的年龄,不过从其做王五十年来看,此时恐尚未成年,而做为外公的“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家贼引来外鬼,弑王掠城,“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落了个天子的空名与间接弑父弑王的实名,虽立尤辱,申侯以姻亲靖难也不是赢家,外鬼抢掠席卷而去,杀人放火得意而归,也不算什么胜利者。
第二笔交易是“报恩(秦襄公)”“报复(西夷犬戎)”式的交易,秦人是最大的赢家。《史记-秦本纪》载“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秦襄公这个交易赚得盆满钵圆,一是周天子封侯建国,成了正儿八经的诸侯国;二是把这个名誉“家长”送出远离自己的封地,与其他人玩儿去吧;三是得到天子征伐圈地的旗号,而且是周王朝以前的实际占领区,不久便得到收益,“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第三笔交易萧墙之内自取其辱的交易,郑庄公是一时赢家,要说这庄公跟平王此时的血缘关系尚在五代以内,而且庄公祖父郑桓公也死于申侯之乱,其子武公迅速展开扩张行动,站稳脚跟。并且为了各自的利益,亲族内部开始掐架,平王时,庄公就开始对平王不朝不贡了,并偷偷地干活来收割亲戚家的庄稼,以至于平王子周桓王想削弱庄公卿士的权力而庄公逼其“郑周互质”,射伤天子,真正做到了“政由方伯”的第一人啊。
第四笔交易是与各路诸侯的政治交易,其中,卫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提了一格。虢公等人也挤入卿的行列,活跃于政治舞台,也算是小赢家。
然而,政治交易也是要有政治资源的,一旦这种资源耗尽,连官帽、名号都不值钱时,天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