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元朝皇帝世系传承,是相当乱的。为啥?因为从忽必烈传位开始,就有点儿不正常。在封建时代,帝位传承不稳定,是天下动乱的根源。
一、5个不正常的传位过程,造成了元朝的动荡局面。第一个不正常,忽必烈传位给皇太孙。
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以后,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直接指定了孙子铁穆耳作为接班人。这骚操作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似乎有一股老朱家的味道,其实朱元璋就是跟忽必烈学的。
这个元成宗铁穆耳酒量很好,因此整天喝酒。元朝以前,中原地区的酒度数很低,所以千杯不醉。可元朝开始出现了高度数的酒,铁穆耳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喝死了,关键他还没留下儿子。
第二个不正常,兄终弟及。
这下算是彻底乱套了。铁穆耳没儿子,只好从真金太子其他儿子的后人里找接班人了。真金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甘麻剌和答剌八麻剌。
答剌八麻剌的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很受欢迎,大家非常希望让他继承大位。结果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哥哥海山,似乎更猛。于是哥俩商量好了一个对策,那就是兄终弟及。海山先继位,等海山死了,就把皇位传给爱育黎拔力八达。
看似非常稳妥的办法,实际上暗潮汹涌。为啥?因为元武宗海山,是有亲儿子的。海山的亲儿子得知皇位被抢了,还不找叔叔爱育黎拔力八达拼命吗?所以后来他们又签署了一个补充条款:等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皇位还要传回给海山的儿子。
第三个不正常,撕毁条约结果皇帝被刺杀。
元武宗海山依旧喝酒把自己给喝死了,在位仅仅4年。皇位顺利地落在了弟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手里。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傻子吗?当然不是,他有自己的儿子,凭什么要把大位传给侄子呢?
因此他开始做手脚,将海山的大儿子和世调到云南,小儿子图帖睦尔调到建康和江陵。不管怎么说,有多远走多远。
这么一搞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终于可以顺心地将大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元英宗硕德八剌了!可很多人不服气啊,认为元仁宗瞎搞,咋能不按照合同办事呢?因此南坡之变中,21岁的元英宗硕德八剌被刺杀。
第四个不正常,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大家觉得元仁宗不厚道,没按照合同办事,所以集体否决了他们这一脉的继承权。正当大家准备改立元武宗的儿子为帝时,意外又发生了!
原来真金太子的大儿子甘麻剌这一脉也打算出来搞点事儿做做了。因此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便以忽必烈长房嫡长曾孙的身份,擅自在漠北继承了大统,也就是泰定帝。
很显然,这哥们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他去世以后,他儿子天顺帝阿速吉八压根坐不稳皇位。元武宗旧部和泰定帝旧部爆发了一场内部战争,最终元武宗海山的小儿子图帖睦尔终于继承大统,也就是元文宗。
他们在北方闹腾得很,可这个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元朝掘墓人朱元璋已经在安徽凤阳出生了!
第五个不正常,两个短命的接班人。
元武宗的小儿子元文宗图帖睦尔继位以后,忽然发现哥哥和世还活着!姿态总要摆一下吧?于是图帖睦尔便和大家商量:你们看是不是要接我哥哥回来继位啊?
本来是开个玩笑,结果大家当真了!居然还真的派人去接和世回来继位,这可把图帖睦尔气炸了。兄弟俩还打算签订一份协议,将图帖睦尔封为皇太弟,以此挽回兄弟感情。
只可惜元明宗和世刚继位没多久就挂了,只做了184天皇帝,真够短命的。从证据来看,他弟弟图帖睦尔脱不了干系。
哥哥去世以后,元文宗图帖睦尔终于再次顺利继位。可这哥们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啊!他在临终之前,终于还是留下遗诏,把大位传回给哥哥的儿子懿质班。
结果7岁的元宁宗懿质班刚登基53天又去世了!先后两位短命皇帝,似乎已经预示着元朝气数已尽了。那么元顺帝是怎么回事呢?
二、元顺帝时期,天下已经动乱得不成样子了。刚才说了元文宗图帖睦尔良心发现,打算把大位传回给哥哥元明宗和世的儿子。而和世有2个儿子,大儿子妥帖睦尔当时不在大都,所以元文宗这才把大位传给小侄子懿质班。
结果懿质班又死了,妥帖睦尔这才被大家立为皇帝。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元顺帝,元朝最后一位皇帝。
其实元顺帝在位时间很长,共计38年之久。其中统治大一统元朝的时间,也有36年。这数据在元朝,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水平了。可为啥这水平偏偏把元朝给搞完犊子了呢?
第一,苛政已深,改革搞不定了。
其实元顺帝还是很有作为的一个君主,他扳倒权臣伯颜以后,开始亲政。可放眼望去,全都是烂摊子啊,自己的祖辈们,整天为了皇位斗来斗去,压根就不管国家大事。
所以说元顺帝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为了挽救元朝,开始进行改革,也就是至正新政。改革政策是不错,可是元朝已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而且已经跑到了悬崖边,压根就刹不住车了,是真心挽救不回来了。
第二,没能坚持改革。
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如果元顺帝任用脱脱进行改革,能够坚持下去的话,元朝也未必就一无是处了。
只可惜当元顺帝看到事情很难办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坚持,而是选择了放弃。此后更是过上了纸醉金迷的逃避生活,这还得了?
第三,内部斗争严重。
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风起云涌,可元顺帝的朝堂内,却依旧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权夺利,压根就没人去管元朝的未来。
脱脱被杀,元顺帝再也没心思进行改革了。这个时候他把朝政都交给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来打理。结果差点酿成了一场父子反目的闹剧,一切都是为了权力。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你们还在内讧,这不是找灭吗?
第四,起义军一个比一个强悍。
其实那时候元朝忙着搞内部斗争,压根就没工夫管南方的起义问题。这个时候只要猥琐发育,一般都不成问题。
结果好了,朱元璋就是这个时候主动归顺元朝,得以猥琐发育。导致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正面较量,损失惨重。
这帮人和元朝对抗,属于鹬蚌相争。而躲在角落里猥琐发育的朱元璋,那就是渔翁得利了。等到起义军和元军两败俱伤的时候,朱元璋再出来扫尾,那就轻松太多了。
总结:元顺帝属于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元顺帝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是否任用脱脱的问题上。脱脱是个厉害的人,出将入相。不仅善于治国,而且善于治军,这种人才太难得了。
如果元顺帝能够放手让脱脱干下去的话,我想元朝至少能延长个几十年的寿命,甚至于短时间内不会灭亡。
只可惜,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在对付起义军的关键时刻,元顺帝居然把脱脱给撤职了!此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可惜脱脱已经被人矫诏杀害了。有些事情做错了,那就是一生的错,很显然,元顺帝也因为这件错事,丧失了改革的决心,塔罗牌自此全盘倒塌。
参考资料:《元史》
元顺帝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年幼时父母被叔叔所杀,自己也被囚禁高丽。因此,他登基后,前期锐意进取,不仅恢复了科举考试,还开展起了廉政建设,这样一个人为何会成为元朝的亡国之君?
1.多事之秋兴衰更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来说总是永恒不变,逃不掉的铁律。
当一个王朝从历史的舞台上黯然退场时,它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狼狈与不堪,不见当初兴盛时的显赫荣华。
元朝也是这样。
时间进入十四世纪中叶,当元太祖至元成宗这一批明君英主故去时,元朝已不复当年的强大,权臣,土地兼并和贪腐以及兄弟阋墙,频频内乱就像白蚁一样在逐渐蛀空这个庞大的帝国。
元朝
诚然,在这期间,不是没有后起之秀打算拯救这个渐渐步入暮年的帝国,其中就包括元仁宗与元英宗父子,可身处在这个位置上勤政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呢?
稍不留神,所谓的勤政就有可能事倍功半,或是利在当代,却荼毒万世。
元英宗
元朝之所以会在1368年退出中原成为地方性政权,乃至退化成北元-蒙古诸部,史家无不注意到了元朝政府晚年的种种贪污腐败与荒诞,不过真正的祸根恐怕并不只有这些老生常谈。
笔者认为,这个祸根其实早就埋下了。
埋下这个祸根的人,就是曾经缔造中兴的元仁宗。
元仁宗
2.苦命明宗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初八,当整个中国正沉浸在新年喜庆的气氛之中时,在白雪皑皑的大都宫殿里,继位三年多的元武宗不明不白地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人世。
在他身前一直积极干政的元仁宗最终还是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帝位,在他哥哥尸骨未寒时,他便毫不犹豫地违反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的约定,不仅将自己的儿子元英宗立为皇太子,还将自己的侄子元明宗毫不留情地一脚踢出了大都,封为周王,就藩在极为偏远的不毛之地云南。
看着叔叔那冷若冰霜的脸,元明宗满怀恨意,他不仅在临行前取走了元世祖的御铠,更是在延三年(1316年)的十一月走到延安时与前来参拜他的父亲旧臣一起发动了叛乱,此次叛乱声势极为浩大,整个陕西群起相应,兵锋一度抵达山西永济,仁宗甚至准备御驾亲征。
可元明宗的资质毕竟太轻,如同一只羊统御一群狼很快军队便发生了内讧,在仁宗军队的夹攻下树洞猢狲散。
这下云南是去不成了,元明宗只能携带着臣子披星戴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逃到了察合台汗国境内。
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此时已是也先不花一世继位,听闻元明宗逃难到此,他便意识到了他的奇货可居,遂不仅摆下宴席热烈欢迎他的到来,还拒绝了元仁宗方面引渡的要求。
元明宗一行人总算安顿了下来,在察合台汗国客居的岁月可能是他短暂一生中唯二的安稳时光,在这里他分别邂逅了两位异族女子,生下了元惠宗与元宁宗。
元宁宗
而在这段时期,他的叔叔元仁宗去世了,这位蛇蝎心肠的“仁”君直到去世也没有懊悔驱赶侄子,他满以为他的子嗣会千秋万代,可他万万没想到报应不爽的道理。
同样也是三年多,他的儿子元英宗在元武宗当年继位的上都附近遇弑。
在元英宗之后,元朝皇位落入了元成宗长兄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手中,史称泰定帝。
泰定帝
五年之后,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十日,泰定帝也去世了,没有留下谁继位的遗命。
一直在江陵低调行事,韬光养晦的元明宗弟弟元文宗眼见朝中无主,便在父亲旧臣燕帖木儿的支持下继位为帝,并迅速扳倒了泰定帝旧臣在上都拥立的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
至此,明宗已经在察合台汗国客居了十三年,这十三年安稳而孤寂,根本没有人来朝觐他,这位本该接元仁宗的班的老太子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加之察合台汗国始终对他心怀戒备,故而他没能发展出自己的势力。
就在他几乎觉得客死察合台汗国是他最终的归宿时,他接到了元文宗的邀请邀请他回去继位称帝!
元文宗
原来,远在大都的元文宗此刻同样眷念亲情,也怕自己得位不正惹人非议,所以才主动向身在察合台汗国的哥哥伸出了橄榄枝。
而他的邀请很快便像是春雷一般骤然在中国大地上炸响开来,包括察合台汗国可汗燕只台吉之内的漠北诸王与父亲的旧臣旋即纷至沓来,庆贺的甜言蜜语与夜夜宵歌的氛围让元明宗一阵恍惚。
他仿佛又回到了父皇还在时那般众星捧月,高高在上的时候,他终于……要时来运转了么?
元武宗
恍惚过后,正值三十岁壮年,血气方刚的元明宗当即拍了板他要回去继承这本属于他的大统!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二十八日,在元文宗的第二次迎接下,元明宗终于继位于哈拉和林,四月初七,他不仅收到了燕帖木儿献上的元朝玉玺,更是头一次接受了百官正式的朝贺。
哈拉和林
可能是一路上受到的欢迎太热烈,到了和林之后,元明宗已是有些醺醺然陶然忘忧,他不仅开始把亲信安插到了各部院中,还下召说要“听政之暇,宜亲贤士大夫,讲论史籍,以知古今治乱得失”。
说者可能无心,听者一定有意,一直跟着他,被他剥夺了知枢密院事与大部分军权的燕帖木儿就在其中品味出了清算政敌的意味,一个阴暗的计划开始在他脑海里成型。
八月初一,元明宗到达了他父亲建设的中都(今河北张北北部),次日,元文宗便从大都赶来谒见了兄长,就在兄弟相逢正欢之时,三天后,这位仅仅登基数月,空有一腔大志的悲情帝王突然暴卒,年仅三十岁。
在元文宗的指示下毒死兄长的燕帖木儿
原来,权力早已腐朽了元文宗的心,早在对兄长伸出橄榄枝时,他便已下令为自己的元妃造了皇后册宝,同时又在明确了兄长即将南返的情况下抢先完成了册命皇后告于南郊、太庙,以及在大明殿册封皇后的一系列仪式。
这些举措无一不在标榜自己才是合法的君主。
3.悲情惠宗八月十五日,回到上都六天后,元文宗再度匆匆继位,恢复天历年号。
这位君主虽然汉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似如唐太宗的书法,绘画水平也十分超群,非但没有半点儒雅之气,反倒与元仁宗一样蛇蝎心肠。
唐太宗
在杀害了那些在他的命令下杀害兄长的近臣(除了燕帖木儿)之后,因年仅三岁的侄子元宁宗没有威胁,他便将其留在了宫中养育,准备洗脑成自己的儿子,而对于已经九岁,已经开始记事的元惠宗,他仍旧露出了獠牙。
1330年7月,元惠宗戴上沉重的镣铐,随即被装进了囚车流放高丽大青岛。
大都去高丽数千里远,塞外胡天八月即飞雪,沿途不仅要淌过大河,翻过大山,钻密林,还要忍受毒虫的叮咬与镣铐的沉重与紧箍的痛苦,负责押送的士兵也没有了昔日的恭敬,怒骂时常夹杂着雨点般的马鞭径直抽在这位九岁孩童的身上。
高丽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元惠宗一边用手抓着破碗里发馊的牢饭吃一边仰望着头顶的星空,在那片浩瀚间一遍又一遍在心里默默勾勒父亲和一岁时就撒手人寰,离他而去的母亲的模样,肮脏的颊边落下滚滚热泪。
更不知有多少个梦里,他又回到了察合台汗国的草原,回到了那段他们家人最安稳的岁月里,他又听见了父亲的谈笑声,又感受到了父母温暖的怀抱,听见了父母的声声呼唤,醒来时,却只有孤灯一盏和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他甚至连放声大哭,诉说自己思念父母的权力都没有,就在他被逐出大都时,他那位好叔叔,就已经下了旨意他不再是父亲的儿子,他变成了一个野种。
元明宗
到了高丽之后,无情的命运又一次找上门来,由于有人向文宗告密,说辽阳与高丽要奉他为主造反,于是大都方面又来了新旨将他流放到距离高丽万里开外的广西静江。
在那个寒冬腊月的天气里,他又在官员与士兵的拖拽下被硬生生拖进了船舱,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足足浸泡了大半年,期间历经无数惊涛骇浪,终于到达了广西。
等到了监视居住的大圆寺后,由于在高丽时连枷锁都没来得及下,他的手腕已是血肉模糊,皮肉几近脱骨,又染上了严重风寒,整日高烧不退说胡话,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大圆寺的秋江长老眼见他太可怜,不仅去了他的枷锁,医好了他,更给了他从未有过的系统教育。
大圆寺(现为靖江王府)
这一年里,惠宗不仅在他的教导下学习了《论语》,《孝经》,还每日练习写字两张。
最重要的是,由于深感回去的机会渺茫,惠宗逐渐放荡形骸,常常掘地为穴,撒尿其中,然后活成泥,做成各种玩具。又喜欢养“八角禽”,有时鸟飞到池塘中的枯树枝上,他竟顾不得脱靴,下水捕捉,是秋江长老多次加以制止,规范了他的言行举止,教他如何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也许真的是因果报应,早在惠宗刚被流放高丽时,元文宗设立的皇太子便早早就去世了,相信因果报应的元文宗不仅大骇,更觉得这是他杀害大哥明宗的报应,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每谈到杀害大哥时他都非常愧疚,也不再册立次子燕帖古思,决意传位给惠宗。
元朝
但是当初与他同谋,还是杀害明宗的刽子手的燕帖木儿却害怕元惠宗的反攻倒算,封锁了他的诏书,于是在遗憾与愧疚之中,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病逝,终年二十九岁。
在他死后,由燕帖木儿做主,一直被他养育宫中的明宗次子元宁宗登基继位,可是元宁宗身体羸弱,继位53天就去世了。
这下燕帖木儿没辙了,只能把元惠宗迎回大都。
临走前,元惠宗不仅正式拜别了对他有再造之恩的秋江长老,还将曾经所学的课本装在一个小皮夹里,一直贴身带着,以便随时翻看回忆当初长老对他的克护之恩,同时谨遵长老的嘱托继续韬光养晦,在燕帖木儿陈述迎立之意时,表面惊恐畏惧一问三不知。
燕帖木儿之子唐其势(奇皇后剧照)
燕帖木儿见他貌似痴傻,心中怀疑,于是也没有立马立他为帝,就这样元朝的皇位整整空缺了半年之久,直到他因为纵欲过度而死。
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元文宗皇后在内定了燕帖古思做太子后,随即立元惠宗为帝。
这位颠沛流离的太子终于登基了,谁能想到他最后竟会是元朝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代帝王。
4.后记登基之后,元惠宗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一位傀儡君王,在这期间,他依旧没有任何可以交心的朋友,在权臣的互相倾轧与荼毒生灵中阅尽千帆,直至脱脱的出现。
脱脱
因为长时间没有亲人朋友的陪伴与教导,受教育的时间也实在太短,每天甚至过的是朝不保夕,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被杀害的日子,曾经那段凄苦的流放岁月造成的,还未愈合的心灵创伤便开始慢慢恶化,他开始迷恋起了权力只要牢牢掌握了权力,权力就能给他带来安全,带来荣耀,带来追捧,带来一切!
所以,在伯颜专权时,他便开始表现出对权力的强烈渴望,当伯颜奏请杀绝汉人五大姓时,他第一次勇敢地开口拒绝了他。
在伯颜死后,在脱脱等人的真心拥戴下,他终于掌握到了大权,多年以来压抑在心的怨恨一朝得以释放便是疯狂的反攻倒算,他不仅赐死了文宗皇后,销毁了文宗当年说他是杂种的诏书,还捣毁了元文宗的牌位与太庙,流放了燕帖古思。
文宗皇后卜答失里
随后,秋江长老当年的教导便起了作用,他一时清除了朝中的所有奸臣,启用了一直真心拥戴他的脱脱,苏天爵、王守诚,察罕帖木儿等等贤臣,宣布与天下更始,不仅恢复了科举制度,还颁行《农桑辑要》,整饬吏治,征召隐逸,蠲免赋税,开放马禁,削减盐额,编修辽、宋、金三史,实行儒治包括开经筵与太庙四时祭、亲郊祭天、行亲耕礼等活动。
随后,锐意图治之心尚十分迫切的他又颁行了《至正条格》、定荐举守令法、派遣二十四名官员巡视宣抚全国各地,对于每个地方官他都要亲自接见,考察其贤愚,并谆谆告诫那些陛辞的地方官说:“汝守令之职,如牧羊然。饥也,与之草;渴也,与之水。饥渴劳逸,无失其时,则羊蕃息矣。汝为我牧此民,无使之失所,而有饥渴之患,则为良牧守矣。”
可即便元惠宗如此卖力地整顿政府,期望能扭转元朝的颓势,吏治仍然重疾难返,许多官员阳奉阴违,到了地方之后便仗着天高皇帝远肆意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许多天灾也在此时降临,甚至大都都受到了影响,面对遍地的饥民,元惠宗只得下召罪己,然后命令官府努力赈济。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察罕帖木儿
最终,由于脱脱的变钞和治河之策失误,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终于爆发,红巾军一时之间风靡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将上都烧毁,元朝政府在中国各地的统治趋于瘫痪。
面对这种情况,元惠宗再次下旨让脱脱与察罕帖木儿亲往督师,同时病急乱投医的同意脱脱依赖地主土豪的捐献与义兵来对抗红巾军的建议,又直接埋下了之后军阀混战的恶果。
直至1353年底,在脱脱与察罕帖木儿以及各路义军的围剿下,红巾军运动一度转为低潮,许多首领接受了元朝的招安,就连倡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也在预备着投降大元。
明太祖朱元璋
可就在这个决定元朝命运的紧要关头,一直被元惠宗崇信的奸臣近侍哈麻利用元惠宗那变态的权力控制欲使得他相信了脱脱蓄意谋反,1355年12月,脱脱全家在被流放云南的途中又被哈麻擅权杀害。
虽然哈麻最后也因为想要染指元惠宗的权力,而被元惠宗贬斥诛杀,但元朝国势已经彻底无法挽回。
1368年正月,感叹朝中无人的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徐达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元惠宗逃出大都,带着他对权力的那变态般的渴望回到了蒙古草原,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虽然十月份颇思重新振作的他便启用王保保击败了明军,但明朝问鼎中原已成定局。
纵观元朝后期的局势,从皇室层面上来说,那位狠毒的元仁宗无疑开了一个极坏的头,是他率先反悔兄弟约定,给了后人元文宗与居心叵测的燕帖木儿树立了榜样。
而出尔反尔的元文宗更是蛇蝎心肠,是他的狠毒彻底葬送了元朝,如果他没有杀害锐意进取的兄长,放任燕帖木儿擅权,没有流放侄儿元惠宗,能让元惠宗平平安安在亲人的陪伴下得到极为系统的教育,他断不会对权力产生近乎疯狂的欲望,元朝后期的局势其实尚未可知。
总之,元朝中叶至末期那一桩桩血淋淋的兄弟阋墙,宫闱惨案其实写满了权力二字,在权力魔力的蛊惑与怂恿之下,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啊……
笔名:惊鹿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