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渭南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渭南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471 更新时间:2024/1/21 16:31:08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下辖地级市,下辖2区、7县、代管2个县级市。

渭南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渭南地区自古就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6万年以前,“大荔人”就生活在渭南地区的大荔县一带,他们是中国人直系祖先的起源,打破了现代人类全部是非洲祖先后裔的认知。

大荔人头骨

雷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大雷公村人,黄帝时任处方(医药官名,今“处方”一词亦由此名演变而来),能医善陶,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之一,又是陶瓷业的先祖,各地窑神庙均供奉之,尊称亚父雷公。

黄帝时期,渭南白水人仓颉,作为黄帝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发明创造了原始象形文字,这位汉字的创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仓颉被后世尊为“造字圣人”。

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秦朝内史下(今陕西渭南市)人程邈也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创造了秦隶。当时秦朝官方通用文字是小篆,而小篆繁琐的书写严重影响了当时公务的效率。

程邈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的监狱,在监狱中无事可干的程邈一心赞言字体结构,研究起了文字。他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逐步加工整理。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创造出了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书来。

当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呈现给秦始皇时,始皇帝喜出望外,不但免了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后世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

杨凝式

后世的唐末五代时期,渭南地区又出了一位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书法家杨凝式,他是华州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人。相传,杨凝式年轻的时候管不住嘴,看到什么不合意的就喷,由此得罪了朱温,差点被杀头。为了避免祸及家族,他不得不装疯卖傻,以至于整个洛阳的人都把他当成“杨疯子”。

杨凝式行草《步虚词》

“杨疯子”只是他的外表,他本人是一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又擅长诗歌、书法的人。中国书法自二王“完法”之后,从羊欣、王僧虔、智永到虞世南、张旭、韩、颜真卿、怀素、杨凝式,一脉相承;尔后的“宋四家”则是在杨凝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展现个人特点。

杨凝式最出名的作品则是一封信札,名为《韭花帖》。夏日午后,杨凝式午睡醒来,得知朋友馈赠韭花,味道可口,老杨开怀不已,于是写了一封感谢信。

《韭花帖》

《韭花帖》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含蓄内敛,清秀洒脱,气脉贯通,颇有文气,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和神韵,字帖内容则轻松活泼,妙趣横生。

《韭花帖》

后世书法家认为,在笔法和神意方面,《韭花帖》是最接近《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而在字体结构和布局方面甚至超过王羲之,人们将其列为“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原作完好地流传到了今天,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在唐、宋两代的书法艺术高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韭花帖》

先秦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渭南华阴)人公孙衍,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在人们的认知里,通常认为苏秦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史籍《史记》和《战国策》也都是这样记载。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张仪当时真正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的首创者。

先秦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是秦国少梁(今陕西渭南韩城)人。司马错最大的贡献是主张得蜀即得楚,以及最终亲率大军吞并蜀国,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乃至后世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除了吞并蜀国,司马错还亲率秦军攻打楚国,为秦国夺取了汉水以北及上庸之地。

战国末期的秦国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出了一名猛将,名叫王翦。他可谓是秦国的绝世名将,他巧用反间计除掉了赵国名将李牧,一举攻破邯郸灭掉赵国;他攻破燕国的国都蓟城,使得燕国名存实亡;他亲率六十万大军攻灭楚国。他一生南征北战,为秦国开疆扩土。王翦与其子王贲绝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除了最弱小的韩国外,其余五国皆为王氏父子所灭。

天下统一之后,王翦没有辅佐秦始皇,而是选择急流勇退。和秦国的另一名将白起相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渭南地区被称为“三圣故里”,这三圣分别是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渭南韩城)人,他的八世祖便是先秦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他经常游历于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是西汉的史官,司马迁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后来司马迁担任西汉的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被汉武帝施以宫刑,调任中书令,他子承父业,发奋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有个女婿叫杨敞,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人,赤泉侯杨喜曾孙,西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开启了一个后世颇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杨敞是弘农杨氏的第一世族。

杨敞有个玄孙叫杨震,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他不分贫贱,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天下儒生称为“关西夫子”。他的“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因此杨震也被称为“四知先生”。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三国时期,被曹操杀掉的谋士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杨修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初仕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在曹植与曹丕争夺魏太子的事件中,杨修选择了站在曹植的阵营中,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最终曹操选择了曹丕作为魏王的继承者。后来曹操知道了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颇为气愤。最终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

杨修之死,曹操虽赠赐许多财物给杨彪作为补偿,但也难以弥补作为父亲失去爱子的痛惜。《后汉书》记载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也是来自弘农杨氏,是杨震的十四世孙。他统一了天下,终结了中国数百年的严重分裂。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度,发展经济,使得中国再次成为盛世之国。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9年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杨坚排第82位。

隋文帝杨坚

隋亡以后,弘农杨氏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衰落,整个唐朝,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但是弘农杨氏还是凭借着家族的软实力,先后有11人拜相、近90人登科,因此也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尽管历史上有学者考证,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至北魏时已经不可究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北朝以来的弘农杨氏,如杨珍、杨播、杨钧(越公房)、杨雄(观王房)、杨惠嘏杨坚系等均属伪冒,通过伪托汉魏旧门弘农杨氏,以自抬身价。但这也不能终结“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的局面。

渭南市临渭区的下镇历史上人才辈出,是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的故里,故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张仁愿,本名仁擅,因和唐睿宗名字发音相似,遂改名仁愿。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他戍边多年,为大唐北疆百姓带来和平和安乐。边疆人民爱戴他,敬重他作战英勇、威振大漠,御敌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张仁愿在黄河北岸建立了三座受降城的防御体系,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张仁愿一生经历了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五个皇帝。综观张仁愿的一生,富有良谋,算无遗策,文能治国理政,武能平定四方,刚直不阿,威严廉洁,知人善用,出将入相,荣归故里,堪称一代完人。张仁愿和李靖、郭元振、唐休、一起被称为唐王朝“文武全才四宰相”。

唐代三代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一生创作了近3000首诗篇,在唐人中为数最多。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广泛反映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闲适诗多写归隐田园,洁身自好的志趣。感伤诗随遇感咏,以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最有名。杂律诗多抒情写景,以白描手法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白居易的诗歌中不乏绝世佳句,比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

三贤之一的寇准,则是北宋时期名臣、诗人。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寇准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史为相。当辽兵20万大军进攻北宋时,宋廷内部以王钦若、陈叟为代表的南方士大夫主张放弃国都汴京,迁都江南。宋真宗犹豫不决,刚刚升任宰相的寇准则建议宋真宗全力抵抗,并鼓励宋真宗以天子的身份出征前线。最终寇准的建议被采纳,才有了后来的“檀渊之盟”,为两国老百姓赢得了120余年的安居乐业。寇准一生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中唐时期的第一名将王忠嗣是华州郑(今渭南华州区)人,他的一生都在戍边,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后来造反的安禄山也只是三镇节度使。王忠嗣一生战吐蕃、伐契丹、攻击突厥。他一生战绩辉煌,将大唐的版图再次恢复到了贞观时代,达到了唐太宗都没有达到的巅峰。然而,王忠嗣成为大唐王朝最后的荣光。如果王忠嗣不死,后来的安禄山是不敢反的。王忠嗣手下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李晟日后大唐中兴的名将。

郭子仪和王忠嗣同为华州同乡,他是以武举入仕,早年从军未得到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并率军勤王,一并收复了河北、河东等地,并光复了长安、洛阳二都。长安被吐蕃攻陷后,郭子仪再度出山收复长安,并击退吐蕃、回纥联军,稳住了关中。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震慑回纥,击败吐蕃,对于大唐王朝有再造之功。

隋唐五代时期,渭南地区可谓是人才众多,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杨素、初唐三杰之一的杨炯、武周朝第一名将王孝杰、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之弟白行简、五代时期《旧唐书》的实际编纂者华阴人赵莹等等,他们都是渭南这块土地上走出的杰出儿女。

明代的“三朝元老”孙丕扬是渭南富平人,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孙丕扬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不徇私情。

孙丕扬

从古至今,选拔官员,任用干部的方法千奇百怪。著名的有“恩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最著名也相对最公正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科举制”。

孙丕扬故居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通过定期与非定期的考试,选拔出大量候补官员作为干部储备,随时填补官员的空缺,保障政权的运行。由此也就产生了储备官员数量远远高于空缺职位的现象,供大于求,势必产生各种暗箱操作。

为杜绝这一现象,明代万历二十二年开始,时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在“拈阄法”基础上天才的发明了“掣签法”。在选官者资历相当的情况下,悉听其人当堂抽签选择。孙丕扬创造的抽签选官,可笑却不失公正,清朝继承完善后仍旧施行。据史料记载,孙丕扬曾把富平特产柿饼及琼锅糖作为贡品进献过神宗皇帝朱翊钧。

陕西渭南韩城人王杰其人可以说在大清乾隆朝大名鼎鼎。年轻时就广布才名。在乾隆二十五年中举,当年乡试第一名(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三名(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即状元),差一点连中三元。也是大清朝历史上陕西省第一名状元。

韩城王杰状元府

王杰官至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他和乾隆皇帝的宠臣和同朝为官,分别担任满汉首辅大臣。我们从影视剧中对和多少有点了解,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和和缠斗的是王杰,最后也是王杰扳倒了和。

清嘉庆5年(公元1800年),王杰请辞告老还乡,嘉庆挽留,并赐予乾隆手杖,特许其扶杖入朝。两年后,王杰再度请辞,嘉庆挽留不住,赠其诗两首,其中一句说“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这正是大清名臣王杰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杰书法

对于西北地区热爱秦腔的人来说,不应该忘记一个渭南人李十三。李十三原名李芳桂,祖籍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出生于陕西渭南县蔺店乡李十三村,清代剧作家。

李十三

李桂芳一生的命运,和蒲松龄如出一辙。一个是齐鲁大地的民间才子,一个是三秦大地的民间才子。都是考了一辈子的科举,而终究未能获取功名。蒲松龄的一生,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李芳桂的一生同样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李芳桂写成《十大本》。他们都是不朽的。

李桂芳在他清苦人生的最后十年里,是他戏曲创作达到高峰的十年,他先后写下了八部本戏,二部折子戏,民间习惯称之为“十大本”。八部本戏是:《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纹》、《万福莲》、《火焰驹》,两部折子戏是:《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所有这些剧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二百年来盛演不衰。

《白玉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剧:五十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观众欢迎。《万福莲》先由陕西著名戏剧作家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戏剧大师田汉观看后改为京剧《谢瑶环》,名振京华。《火焰驹》拍成秦腔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影响久远。由于群众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李桂芳死后,人们不再呼其名而以其出生地名相称。

王鼎,陕西渭南蒲城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王鼎可算得上诤臣的表率,晚清的脊梁。王鼎做官以廉洁著称,曾改革河务、盐政、整饬吏治,平反冤狱,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王鼎生活俭朴,克已奉公,怜恤民苦。在治黄工程中,以七十四岁高龄,且背患疮疾,亲临工地指挥,赢得爱民如子的口碑。

王鼎

清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公元1842年),军机大臣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痛陈决不可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自缢于圆明园中,享年74岁,被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

阎敬铭,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身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的一代理财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之一,有“救时宰相”之称。

慈禧任命阎敬铭主管户部,自古以来,户部就是朝廷所有部门里面最富裕的部门,而阎敬铭却成了最抠门的户部尚书。他不但对自己抠门,做官多年,却衣着朴素,整天穿着一件褡裢布制成的袍子,还对户部官员抠门,使得清末的户部变成了清朝最“抠门”的部门。

清末的官场,可以说是腐败不堪。户部也已经烂得不成样子,到处是呆账、坏账、烂账、糊涂账,有的官员甚至连算账、看帐都不会。已经65岁高龄的阎敬铭,亲自进入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认真清点,总算将200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查了个清清楚楚。慈禧太后准备重修颐和园时,也遭到了阎敬铭的强烈反对,尽管慈溪太后心生怒意,却也无可奈何。

如此“抠门”的阎敬铭,在其上任几年后,竟然为大清的户部积攒了800多万两银子的家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些钱可是大有用处的。阎敬铭退休后,这些救命银子还是被慈禧太后拿去修建了颐和园。

近现代以来,渭南地区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辛亥革命先驱,渭南蒲城人井勿幕、井岳秀兄弟;爱国将领渭南富平人胡景翼;陕西靖国军将领渭南蒲城人郭维峻;关中怪侠渭南蒲城人郭坚;爱国将领渭南蒲城人杨虎城;著名抗日将领渭南市临渭区王劲哉等等。民国时期的渭南人,不仅左右着陕西的军政界,还对当时全国的战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请问过去皇帝为什么把诚信看着比命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当代人,由于对历史皇家贵族管理模式及理念信息缺乏,只能用,推测,或,联想的思维去回答一下以上问,见笑了,个人观点,认为,历史上有记载的朝代,绝大多数已经过了,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洗礼,更多的在作为,成为天子之人潜意识中深深的埋下了,天子,作为上天之子来管控百姓的,大,道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2019年4月10日,以色列大选结果揭晓,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再次获胜,他将第5次组阁。牛叉!牛叉!牛叉!他曾经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也是第1次公民直接选出的总理,还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是中东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内塔尼亚胡,但他无疑是受以色选民欢迎的

  •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有啊。长平之战,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地区,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其他地区的联系。成了孤零零的一块飞地。相守肯定是守不住的。韩国国君一看事已至此,干脆把上党郡送给秦国算了,希望以此换取秦国罢兵。结果上党郡的郡守冯亭还是个暴脾气,不愿意投降秦国,直

  • 古代帝王平庸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暴君不是平庸的君王!平庸只能说他是没有作为,没有能力或臣子过去突出盖过了君王像朱厚照、宋徽宗……都不说是平庸,只能是他们的才能并不是治理国家!我想秦二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应该算吧崩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卒古代称大夫死曰卒。不禄古代称士死

  • 为什么在古代龙是帝王的象征?有什么典故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是从刘邦开始的,仔细看历史会发现在刘邦之前龙与帝王根本没有半点关联。甚至在史记中还有商朝的帝王孔甲吃龙肉的记载,可见龙与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没有关系。之后武王伐纣灭掉商,但是也没有自称是真龙天子,只是称天子而已。一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也没说过自己跟龙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秦始

  • 古代帝王是喜欢用贪官还是清官?乾隆既喜欢和,又喜欢刘墉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皇帝喜欢用的人,无他需具备以下几点要求:1、首要条件就是绝对的忠心,或者说是让皇帝觉得你一定是忠心的人,如果官员做不到这点,皇帝绝对不会用你做官,更别说做高官了。毕竟皇帝都不知道你忠不忠心,哪敢用你啊!要是盲目的用一个不忠心的人做高官,哪一天保不齐皇帝的宝座就会被这个人抢走。所以皇帝没有那么傻,

  • 历史上的三皇和五帝王都有谁啊。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燧人、伏羲、神农。②伏羲、女娲、神农。③伏羲、祝融、神农。④伏羲、神农、共工。⑤伏羲、神农、黄帝。第五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宣扬而得到推广,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

  • 古神话帝王尧的故事,有详细资料的给我看看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相传尧父为帝,母为陈锋氏女。帝乃黄帝曾孙,在位70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卒后由尧之异母兄挚继位。挚在位9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

  • 历史上关于坐怀不乱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坐怀不乱千古夸,洁身自好美无瑕。春秋鲁国柳下惠,魅力人格独他佳。(一)一说坐怀不乱,人们就会想到柳下惠。柳下惠坐怀不乱成了千古佳话,为了陪衬柳下惠,书上又说盗跖是柳下惠的亲弟弟,这越发教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现在我来谈一个真实的现代版的坐怀不乱故事。我有一个姓申的忘年老友,论年龄应该是我的师长了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悲情的皇帝,有哪些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怎么看来都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最悲催。似乎是崇祯把大明朝给丢失的,其实,不能这么说,虽然大明丢失在崇祯这里,但是说来又是一个悲催的故事,崇祯和其他亡国之君不同,他并不是一个荒淫、昏庸的皇帝,勤俭一生,连衣服袜子都是带补丁,一生勤勤恳恳,他对明朝中兴做了很多的努力,但已经是于事无补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前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