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国运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下来。
蜀国后期的失败,不能说是谁造成的,而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车轮,将淘汰旧制度,迎接新社会的到来。
刘备与关羽,张飞相识,志同道合,相见恨晚。
捧土插香,结为三兄弟以后,立志起兵恢复汉室。
志向远大的刘备,虽然有关羽,张飞,两位战将帮助,但苦于没有好的军师,出谋划策。
他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真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恢复汉室。
刘备的一片真心,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
在诸葛亮的全力帮助下,尽管一路被曹操追杀,但诸葛亮用计谋,火攻逼迫曹军的后退。
又设计谋逼退了曹军的进攻,使刘备,诸葛亮有喘息的机会。
随着张松献图给刘备,诸葛亮,使刘备,诸葛亮顺利谋取西川,建立蜀国,在这里有了一个稳定的基地。
诸葛亮鞠躬尽瘁,全力辅佐刘备,在西川建立蜀国以后,实行人治,对百姓修养生机,改造农田。
使百姓生活稳定,安居乐业,诸葛亮设计了进攻曹魏领土的战役。
虽然,几次战役效果不好,但是也是把战火烧到了曹魏边境地区。
使蜀国能慢慢的恢复经济,恢复农业,国力逐渐昌盛起来。
蜀国后期,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国力逐渐消退,主要是蜀国人口稀少,劳力不足。
深居边境地区,吸引不了众多的人才,在这里安家乐业。
反观曹魏,中原土地肥沃,人才众多,为国效力的人,也是非常多。
中原也是推广贤能治国的方针,逐渐三国鼎立社会形势被打破,不进则退,最后一统中国。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最后剩下曹魏、东吴、蜀汉。天下三分的原因在于: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已成鼎足之势。东吴、蜀汉虽然阻挡强大的曹魏一统,除了地理原因外,还是因为他们能用人。这两点原因曹魏很多人都明白,因此他们才会劝曹操、曹丕、曹不要征讨两国,而是要休养生息。
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是刘备,但公元223年刘备就去世了。从公元223年公元224年蜀汉政权由诸葛亮完全撑控。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比刘备差。蜀人都非常佩服诸葛亮用人。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蜀人张裔常常称赞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意思是说诸葛丞相赏赐不会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宽容关系亲近的人,官爵无功不可得,刑罚富贵权势不得免,这就是聪明能干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为国的原因。
诸葛亮还大幅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诸葛亮去世已经为蜀汉培养了一批人才。下面讲一下诸葛亮去世后的文武班底。
蒋琬:尚书令、行都护、假节、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
费:后军师、大将军、录尚书事、益州刺史、开府
董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辅国将军、侍中守尚书令
吕:尚书、尚书令
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卫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
吴懿: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督汉中
王平:后典军、安汉将军、汉中太守、督汉中、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马忠:降都督、监军奋威将军、安南将军、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
邓芝:军师前将军,兖州刺史、督江州、车骑将军
陈到:督永安、征西将军
宗预:侍中、尚书、后将军、督永安、征西大将军
张翼:征西大将军、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
廖化:右车骑将军、假节、并州刺史。
蒋琬、费主管军政。董允主管宫中和掌管禁军兼政。姜维主管军事。吴懿、王平镇守汉中。马忠镇守南中。邓芝镇守江州。陈到、宗预镇守永安。除了吴懿和陈到,其他的都是诸葛亮起用重用的人才。
诸葛亮北伐时就是让蒋琬、张裔代行丞相职权处理府事,张裔为正,蒋琬为副。五年(公元228年),亮住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公元230年张裔去世,由蒋琬为正,马忠为副。八年,召(马忠)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正如当初刘备让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在世时因广都县令蒋琬不理政事又常大醉,要问罪于蒋琬。诸葛亮对刘备讲:“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没有问罪于蒋琬,只是免职。公元223年诸葛亮当政重新起用蒋琬。诸葛亮经常称赞蒋琬:“公琰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诸葛亮还密表奏刘禅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蒋琬)。”蒋琬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
费,当初诸葛亮非常欣赏他,也是以接班人来培养。孙权曾对费讲:“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诸葛亮北伐也是带上费。诸葛亮临终前对尚书李福交待由蒋琬接任,蒋琬之后由费接任。李福再问,诸葛亮不答。有人认为是蜀汉没有人才,诸葛亮才不答。这是不对的,下一代的事情当然交给下一代。正如吕后问刘邦谁能接任萧何,刘邦回答了两次,吕后再问,刘邦回答:“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蜀人曾评价诸葛亮用人: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诸葛亮、蒋琬、费、董允当政时蜀人还是很满意。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但是自四英相继去世,蜀汉已不同往日。公元246年董允去世,没有人能压得住刘璋和宦官黄皓,宦官开始干预朝政。蜀人因此更加怀念董允。蜀人无不追思(董)允。公元253年大将军费被刺身亡,宦官黄皓掌控了朝政。自(黄)殁后,阉宦秉权。
诸葛亮、蒋琬、费执政时都是常年坐镇汉中、涪城、汉寿(葭萌)等地。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皆镇汉中。(涪城)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镇之。(葭萌)蜀亦大将军镇之。涪城类似于汉中的战略地位。涪县之北就是阴平郡。葭萌城(原来属于广汉郡)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阴平是蜀汉东北重要葭萌关、白水关、江油关屏障。
虽然他们常年坐镇在外,但是朝廷关于赏赐处罚等事情都是要咨询他们的意见才能实施。自(蒋琬)琬及(费),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公元251年尚书令吕去世,公元252年费就回来了,公元253年正月被刺。你在汉中都要先咨询,回来还得了?黄皓的嫌疑非常大。
四英和一些人才相继离世,黄皓操弄威柄。只要不依附黄皓的人都打压,依附的就升官。例如罗宪因为不依附黄皓,因此黄皓非常恼恨,把罗宪贬为巴东太守。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罗)宪独不与同,(黄皓)皓恚,左迁巴东太守。例如正是皇宫的属吏,他既不为黄皓所喜欢,也不为黄皓所讨厌,所以官职一直没有升迁,也免受黄皓的打压。(黄)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黄)皓所爱,亦不为(黄)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蜀亡后正主动跟刘禅去洛阳,刘禅靠正的开导指教而事事合宜得体,没有引起什么缺失,于是感慨长叹,悔恨对正的了解太晚了。后主赖(谷)正相导宜,举动无阙,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所以蜀汉后期无人,完成是刘禅、黄皓的责任。
当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表演蜀技,正等蜀汉旧臣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毫无悲伤之情,还很高兴。司马昭非常鄙视地对贾充讲:“人没有心肝,怎么能到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保他长久,何况姜维?”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刘)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有人认为是刘禅装傻,我认为不是的,这只是刘禅本能而且。无论如何司马昭都会厚待刘禅,这是因为要慰蜀汉旧人心和做给东吴看。在蜀亡后,很多蜀汉旧人依然割据一方,他们就是要看魏国怎么对待刘禅。在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南中,镇守南中的霍弋对部下讲:“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后来霍弋得知魏国厚待刘禅,才上表投降,司马昭让他继续镇守南中。像霍弋等人如此效忠刘禅,原因在于诸葛亮出表中所讲: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蜀汉人认为刘禅任用宦官黄皓以至亡国:
陈寿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黄)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虽然没有明说刘禅,其实已经暗指刘禅了。黄皓能操弄威柄还不是仗着后主刘禅的宠信。蜀汉旧臣李密认为蜀汉亡国,原因在于刘禅宠信黄皓。李密到了洛阳,晋朝司空张华问刘禅怎么样。李密回答可仅于齐桓公。张华反问原因。李密的回答是后主刘禅仅次于齐桓公是因为用诸葛亮而抗魏,但任用黄皓而终至亡国。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虽然李密夸奖了刘禅一番,但还是指出亡国是因为刘禅用黄皓。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就认为是黄皓导致蜀汉灭亡,后悔没有早点除掉黄皓。诸葛尚会这样认为除了黄皓乱政之外,在姜维上书刘禅请求加强阴平阳安防守时,黄皓对刘禅讲魏军不会来。结果刘禅当时没有派人去,还压下姜维上书。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有这回事。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谯周在公元262年时公开宣称蜀汉将亡,其原因在于黄皓弄权。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在刘禅频游观、增广声乐之际,谯周就上书劝谏。希望效仿光武中兴,当年光武想架车外出,大臣劝谏说天下尚未一统不是享乐的时候,于是光武立马调头回去。心有忧虑身负重责的人,没有闲暇去寻求欢乐,先帝(刘备)的遗愿,祖上的功业没有完成,确实不到享乐的时候,惟愿陛下减少乐官,减去后宫的增添设置,只应维护先帝(刘备)在世时的规模,以行动来教育子孙节俭。”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东吴人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
公元261年吴主派薛出使蜀汉,回来后吴主问蜀汉怎么样。薛回答:君主昏暗而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下容身以求免罪,进入他的朝廷听不到正义的话,经过蜀汉田野百姓民面黄饥瘦。我听说燕雀在堂上,母子相乐,自以为安全了,突然决定栋焚烧,而燕子高兴得不知道灾祸将殃及。在薛观看来是因为刘禅昏暗的原因。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时,东吴有人对张悌讲魏国伐蜀必然大败而回。张悌认为魏国伐蜀必然成功。蜀汉的情况是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不同啊。谋略高人一筹,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在张悌看来蜀汉因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北伐等原因,必定为魏国所灭。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
曹魏人认为蜀汉灭亡原因:
司马昭跟众人谋划伐蜀时,认为刘禅昏暗,只要攻破边城,蜀汉灭亡也就快了。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魏主曹奂认为蜀汉只是依靠姜维抗魏,现在姜维避祸去沓中屯田,远离巢窟,要灭掉蜀汉就更容易了。蜀所恃赖,唯(姜)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而姜维避祸沓中也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因为黄皓想让亲信阎宇取代姜维。刘禅不仅不处理黄皓还让姜维不要介意。如果把姜维换成司马昭、孙早就废掉刘禅了。魏人袁准认为魏国一举灭掉蜀汉,自古以来没有那么快的。邓艾以万人入江油,钟会大军给堵在剑阁。魏国军队已经而临断粮,钟会也准备退军。邓艾虽然攻下江油、绵竹、雒城,但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刘禅要是坚守成不降,钟邓也难以灭蜀。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持同样的观点。在袁准看来蜀汉灭亡是由于刘禅投降。刘禅会投降是因为丧失了忠义仁孝。北地王刘谌曾劝谏刘禅:“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都认为蜀汉灭亡原因主要是由于刘禅昏庸,黄皓乱政所致。刘禅在洛阳时,正曾教刘禅流泪对司马昭讲:“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司马昭讲这怎么像是正说的话。刘禅回答就是正教我的。众人听到都笑了。如果这句话是出身刘禅本意,司马昭肯定高看刘禅一眼。古人是非常重视孝,汉朝时有位诸侯王准备谋反,给儿子告发。事后儿子也被处死,罪名是不孝。
刘禅的表现连谯周都不如。谯周虽然劝降刘禅,但对于魏晋给他的嘉奖通通不受,但是司马炎不许。(谯)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谯周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如果我死后朝廷赐朝服,不要给我穿上下葬。丧事完后,把赏赐都还回去。”若国恩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在古代赐穿朝服下葬是极大的荣耀。谯周的意思是我即使死了,也不做你晋朝的官。结果真如谯周预料那样,司马炎真的赐朝服。谯周的儿子只得上书说明父亲的遗嘱。司马炎只得下诏收回朝服,只给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