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述志言情,语简意丰,在刻意铺叙高阁美景之后,以跌宕起伏的妙笔,由逸游的豪兴引出仕途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原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接着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才不遇而产生失落感,所以“兴尽悲来”。但这种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名人多了去了,他们大多反倒是富有创造价值的人,比如曹操,他在《短歌行》中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并没有妨碍他统一北方,建功立业。恰恰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面对岁月流逝时才会发出如此的悲叹。
悲叹不悲观,失落不失望。作者接着转向自励奋发,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历代怀才不遇的人物,决定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为生存哲学,振起全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表现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精神,片言居要,为全篇之警策。底下再用《逍遥游》的典故,以大鹏自比,表明直上九霄的凌云之志;用《汉书冯异传》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表示早年虽然失意,但拯时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自己处困顿而清操不移,在逆境而壮志弥坚。
小结:全文历史材料信手拈来,典故繁多却贴切达意,气势流畅而言简意赅,失意、痛苦、悲叹时现,而希望、追求、奋进则是主旋律,体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盛世大唐文人风格。
为什么说《滕王阁序》传递的是正能量?
《滕王阁序》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十四岁时所写。文章巧妙的运用了时间,空间的交叉,以写景,抒情着重描绘了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壮美的地势和秀丽的景色,情景交融,状物咏志,前呼后拥,,使天成的景物浑然一体!
王勃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并为后世传诵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二是在当时他具有积极进取的思想,努力改革并突破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扩大了题材范围,使之所写文章显示出刚建清新的风格,对五律诗歌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因此,我认为这篇《滕王阁序》也给我们传递了一定的正能量。
《滕王阁序》运用了许多恰如其分的典故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这里用了两个典故,通过两个典故一是赞美了滕王阁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同一般,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灵气,二是说后汉陈蕃做豫州太守时,很少会见宾客,却特设一榻招待南昌的学者徐稚,徐走后,即悬起不用。这个典故就说明陈蕃礼贤下士,以此比喻闫都督有陈蕃的风雅,能容纳读书人,重视知识分子。
《滕王阁序》传递的正能量说明了,任何时候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