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灭亡后,诸帝皇陵皆被盗掘,为何只有汉文帝的霸陵幸免?

西汉灭亡后,诸帝皇陵皆被盗掘,为何只有汉文帝的霸陵幸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07 更新时间:2024/1/2 9:22:43

汉文帝刘恒绝对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没有之一。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西汉王朝第3任(或第5任)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文”帝,说的就是他(“景”是他的儿子刘)。

汉文帝节俭到什么程度呢?

《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上常衣绨衣”。

“绨”就是质地很粗的厚带,也就是说,汉文帝常穿的衣服都是粗布袍子。

有个夸张的说法,说他龙袍上破了个洞,叫皇后补一补就接着穿。

汉文帝甚至还穿草鞋上殿办公(北宋吴垧《五总志》”履不藉以视朝”)。

自己身先士卒了,后宫也不能例外:

夫人们的衣服下摆不能拖到地上,以节约布料。

要知道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汉文帝这一要求在当时可谓是逆时尚潮流而行。

汉文帝的节俭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生母薄姬不受宠,刘恒从小就不被刘邦重视,8岁就被踢到荒凉的山西北部当代王。

还好薄姬也跟着一起去了,他至少还有母亲的温暖和教导。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刘恒,养成了节俭、谦和的性格。

阴差阳错当了皇帝之后,有一次他想在自己的宫殿造一个又大又漂亮的露台。

这很能理解,就像我们挣了点小钱钱也想把自己房间饬饬。

汉文帝招了工匠,一问,要花费“百金”。

他计算了下,大概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汉文帝心想,“这也太贵了”,先帝们留下来的宫室也还能凑合住,还修什么台子。

他放弃了这个修露台让自己高兴的项目。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节省下来,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增加过宫殿、园林,也没有增添车辆仪仗和玩耍之物。

他把省下来的钱,用在了百姓身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汉文帝要求轻蹈薄赋,与民休息,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

他还下令由国家供养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米肉。

快要走完他节俭爱民的一生之际,他给自己定下了“薄葬”的要求。

“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

“不治坟”,就是不起高大的封土堆。(后来发现它用的是“石围界”,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劳动力。)

与后世普遍认识的“皇帝陵墓基本都具有高大封土”或“凿山为陵”很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长久以来,具有高耸山头的凤凰嘴会被认为是霸陵,而处于平地之上的“江村大墓”却没有被怀疑的原因。

那为什么这次考古学家们能认定,“江村大墓”就是霸陵呢?

一大依据就是,江村大墓跟它东北800米的窦皇后陵墓产生了关联。

窦皇后,是汉文帝唯一的皇后

看过《美人心计》的绝大多数观众,都为汉文帝刘恒和皇后窦漪房的绝美爱情上头。

“漪房,从此刻起,我把我的心都交给你了”;

“我刘恒以天地名义发誓,一生一世,只爱窦漪房一个人,如违此誓,天地不容”;

“我窦漪房也对天发誓,此生只为代王所有,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朕答应过皇后,此生永不相问”。

这些台词尽管有些许玛丽苏和肉麻,但确实体现了帝后的情深,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不过窦皇后的名讳并未见诸《史记》《汉书》,漪房是唐代才有的说法。)

窦姬是宫女出身,却逆袭成为皇后,堪称中国古代版灰姑娘。

刘邦死后,吕后称制,把刘邦没有宠幸过的宫女分赐给诸王。

窦姬本来家住河北,她悄悄给负责此事的宦官一些银两,想到离家近一些的赵国(邯郸)去。

万万没想到,宦官收了礼,却忘了帮忙的事。

窦姬阴差阳错被赐给了代王刘恒。

具体他俩怎么相亲相爱的过程,史书没有交代。

总之,窦姬做了代王的嫔妃,而且深得宠爱,并且陆续生下了刘嫖(馆陶长公主)、刘启(汉景帝)、刘武(梁孝王)。

神奇的是,在代王被迎为皇帝后,原先病死的代王妃所生的四个儿子也陆续死了。

刘启居长,因此被封为太子。

母以子贵,窦妃也就顺理成章被封为皇后。

跟《美人心计》窦漪房和刘恒一直相爱不同,汉文帝后期另有宠爱的慎夫人,有时甚至可以和窦皇后平起平坐。

窦皇后之后还生病一场,导致双目失明。

但她挺高寿的,地位也一直很稳固,一路升为皇太后(景帝)、太皇太后(武帝)。

在《美人心计》剧末,窦漪房薨,与汉文帝刘恒合葬霸陵。

事实上,他俩不算严格地“合葬”,应该说是“同茔异穴”。

考古学家们沿着偶然发现的夯土遗迹,发现了一圈围墙。

围墙把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围在一起,二者实际处于一个大陵园之中。

这种布局,跟已知的长陵(汉高祖刘邦)、安陵(汉惠帝刘盈)、阳陵(汉景帝刘启)一模一样。

汉代皇帝皇后“合葬”的同茔异穴,说的就是同一个大陵园,不同的墓穴(坟头)。

有了(陵园)围墙这个关键证据,江村大墓是汉文帝陵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另外还有一个辅助线索是,

江村大墓西南约2000米处,是薄太后南陵。

薄太后,就是我们前头所说的汉文帝生母,薄姬。

薄姬一生,可以说是坎坷的,但也是幸运的。

她是没有当过皇后的太后,是“丧偶式育儿”的典范。

丧偶式育儿,现在听起来挺惨,但当时在刘邦的后宫却是保护符。

薄姬原本是魏国魏豹的妃子,有相面的人说薄姬未来会生下天子。

魏豹以为自己能当皇帝,就反了。

结果魏豹被刘邦一顿收拾,战死,薄姬被刘邦带回后宫。

有吕后这一凶残大杀器在,薄姬本来应该担惊受怕的。

但她没有,因为她好像被刘邦忘了,根本谈不上宠爱。

还是有一次两个小姐妹谈起薄姬时被刘邦听到,刘邦才突然对薄姬产生了怜悯,“召而幸之”。

就那么一次,生下了刘恒。

之后她好像又被大家忘了。

低调、平静,这不得不说是薄姬的生存智慧。

从不指着刘邦给啥关爱,薄姬因此为自己和儿子争取了一线生机。

在吕后和戚夫人斗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她毫无存在感。

吕后不仅没有把她视为潜在的对手,甚至可能还对她有点同情。

后来,薄姬顺利地跟着年幼的儿子代王出了宫,避开了刘邦后宫的腥风血雨。

薄太后把代王教导得仁孝宽厚,在后来皇位候选人不多的情况下,代王就成了大臣们眼中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代王刘恒成了汉文帝,薄姬就成了薄太后,母子俩从此再也不用战战兢兢了。

在考虑薄太后死后葬地之时,因为吕后和刘邦已经合葬长陵,汉文帝为自己的母亲另起了陵墓。

选址就在自己霸陵的南边,因此称为“南陵”。

所以薄太后南陵在江村大墓西南2000米处这一条辅助线索,也有力地佐证了“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就在昨天,薄太后在南陵陪葬坑出土了精美的金器。

而汉文帝霸陵的陪葬坑只出土了比较多的陶俑、陶器等,完全比不上母亲薄太后南陵的规格。

虽然霸陵遵循的是帝陵建制,在陪葬品方面,确实像网友所说“汉文帝被母后抢了风头”。

汉文帝霸陵被发现,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为什么汉文帝这么重要?

汉文帝刘恒是被低估的帝王。

他夹在开基创业的汉高祖刘邦和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刘彻之间,乍一看都不如二者耀眼。

但是,后世史家对他的评价却超高。

司马光称汉文帝在位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甚至认为“后世鲜能及之”。

明代学者谢肇认为:“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

清代学者汤谐也说,“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这或许是因为他接住了秦末汉初动乱留下的烂摊子,把稳了中国王朝2000年的走向。

也或许因为他开创了“文景之治”,去除肉刑和重赋,给了百姓休养生息的安宁环境。

更或许他节俭、谦让、仁爱的性格特质,给我们的感觉更接近一个普通人。

不管是做事,还是为人,都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第二,汉文帝霸陵位置的确认为什么这么重要?

有时候作为老百姓,好像觉得一些考古发现、确不确认的跟自己关系不大。

但必须要说的是,考古发现跟我们息息相关。

首先,霸陵位置的确认是对历史错误的一个修正,让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进一步完善。

其次,霸陵位置的确认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尽可能减少盗墓贼的光顾。

对被盗了的历史遗迹,如果不进行考古发掘和保护,里面的文物很容易就被氧化,历史信息也就会被错过。

而我们在意历史,是因为有历史,我们才有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正像周总理所说,“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最后,作为一个有为的治世之君,汉文帝被误认了千年的陵墓得以回归正位,是我们后世者应给他的体面和尊重。

等这一切热度散去,考古学家们会继续安安静静地做好研究和保护,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汉文帝、汉朝的历史资料。

而汉文帝,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也会继续安安静静地长眠在白鹿原大地上。

愿他们不再被打扰。

中国古代迷信盛行,认为人死后会在阴间过着类似于阳间的生活,所以在丧葬方面讲究“事死如事生”,帝王更是如此。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帝王们去世后,其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陪葬品,均仿照生前的规格。比如,秦始皇陵的地下寝宫中,便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见《史记卷六》),并埋有用金银珍宝雕刻的鸟兽、树木,可谓极尽奢华。

然而,也正是因为帝王陵墓中埋有无数奇珍异宝,令盗墓贼趋之若鹜,再加上巨大的人工封土很容易成为辨识地宫方位的标志,所以针对帝王陵墓的盗掘活动很容易得手,虽然历朝历代均有禁令,但依然难以阻止盗掘陵墓的现象。比如,董卓曾指挥士兵遍掘汉朝诸帝的陵墓,由此获得大量的金银珠宝,而民间的盗掘活动,收获也是颇为丰厚。

正是鉴于前朝帝王陵墓被盗掘的事实,所以汉文帝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陵墓-霸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的东北角)的结局。经过深思熟虑后,汉文帝最终决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也即依山凿挖墓室,使得地宫无封土可寻。如此一来,虽然工程量浩大,但却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陵墓被盗掘。由此,霸陵也成为史上第一座“因山为陵”的陵墓,并为后世帝王所效仿,一直沿用到唐朝。

汉文帝对霸陵的创意很满意,曾自信满满的说道:“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能有人打开吗?”群臣听后纷纷称是,唯有中郎将张释之说道:“如果陵墓中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也不必忧虑。”汉文帝听后大惊,但很快便觉得张释之所言极是。

(汉文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于未央宫,终年47岁,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文帝临终前颁布遗诏,要求自己死后不许把金银珠宝埋入地宫,陪葬器皿一律使用瓦器,并且不立坟,地宫内部不进行豪华装饰(“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卷十》),尽一切可能做到薄葬,既为国家节省费用,又可以避免被盗掘。

事实证明,汉文帝临终前做出的决定,果然非常明智。更始三年(25年)夏,由樊崇率领的数十万赤眉军攻破长安,弑杀更始帝刘玄,并拥立宗室刘盆子为帝。在此后大半年的时间里,赤眉军在关中肆意劫掠,并盗掘帝陵及达官显贵的坟墓,包括长陵(汉高祖)、茂陵(汉武帝)在内,几乎所有的帝陵均被盗掘一空,令海内不禁为之震动。

等到光武帝刘秀收复关中、重修诸帝陵墓时,发现只有汉文帝的霸陵、汉宣帝的茂陵,因为墓中没有多少值钱的玩意儿而幸免于难(“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见《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由此可见,汉文帝临终前做出的薄葬决定,使得他免于死后受辱,可算是有先见之明。

史料来源:《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重视门第,士族当道的梁朝,庶人陈霸先是如何攀上权力高峰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也是极少见的被挫骨扬灰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从广东岭南走出去建立局部性统一政权的唯一一人,他建立的陈朝统治江南地区32年。作为庶族出身的陈霸先如何能在士族当道的魏晋南北朝登上皇帝宝座呢?社会背景:士族已进入衰弱期,军事贵族化政权已经出现。其实陈霸先不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第

  • 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重要的人物的陵墓没有找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曹操做为三国时期一代枭雄,生前就对后人嘱咐他的陵墓要如何隐蔽而做到死后不被打扰,所以就修建了很多疑惑众人的古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后人至今无法找到其真的墓葬所在地。2、一代军师诸葛亮,做为辅助刘备逐渐鼎定大业,为蜀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军师,可以说刘备是非常看重其的才华与智慧的,以至于后期刘备将

  • 朱温和朱允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朱温是被亲生儿子朱友杀死的,朱允文在朱棣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时,皇宫起火,不知所踪。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欲传位养子,造亲子弑杀朱温后梁开国皇帝,多年征战加上年老体弱,在位第六年身体状况日益加重。因为长子朱友裕死的早,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一病不起的朱温开始为立谁为储担忧,自己的几个亲儿子都不争气,在他眼里都

  • 关于黄帝陵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国内一些人不承认陕西黄帝陵?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强调的一件事情是: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的陵墓,同时也是《史记》中唯一一座被记载下来的黄帝陵。对大多数人而言,陕西的黄帝陵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历史痕迹和历史见证,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因为怀疑史书中记载的黄帝陵地

  • 为什么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不是朱温建立的梁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唐朝灭亡后是五代十国,而梁是五代的第一个国家它是包含在五代内的。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

  • 在南朝并无根基的侯景,为何能够摧毁梁朝国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侯景本身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权臣尔朱荣的部下,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以后,侯景便转而投靠到了高欢门下,成为了高欢的心腹。当时孝武帝元修逃亡到了长安宇文泰处,从此北魏被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侯景所在的东魏,是高欢掌权。高欢对侯景是非常器重的,巅峰时期,侯景手握10万大军,整个河南地区都归他一个人管,让人不可思

  • 乱世造英雄,五代十国后梁国皇帝朱温都是怎样成为一代帝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朱温----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人物朱温,江苏砀山县人,老爸是个教书先生,很早就病逝,家里非常穷,生活不下去,老妈就带着兄弟三人离开家乡,来到萧县给刘家当佣人。在唐朝的社会结构里,农民是自由人,而佣人是贱民,是奴隶,属于最下等的,和现在的佣人完全不是一回事,是没有自由的。唐末税赋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很

  • 皇帝陵有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悟空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皇帝陵很多,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陵园,其中最出名的有秦始皇陵,也是现在发现的最大的陵园。其实在各朝各代,皇帝们都在想着自己死后埋在哪里才不会被人发现,在清朝以前,皇帝陵墓大多都是悄悄埋葬的,而且参与埋葬的人基本都会被灭口,因为一般皇帝陵墓里都有大量的随葬品,为了防止被盗墓

  • 萧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

  • 一些帝王陵墓坐北朝南,为何秦始皇陵坐西朝东?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秦汉以来大多皇帝据主中原,活着入住紫微宫,死后俯视天下,自然座北朝南。而始皇帝自是雄视东方。其实,古代的帝王陵墓朝向并不统一,有坐西向东,有坐北向南,秦始皇陵并不是唯一一座坐西向东的。先来看看秦始皇陵陵园平面图,陵园有内外两圈围墙,封土正对着内墙东、西的门,相比于南门是偏离的,而外墙则压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