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真的喜欢魏征吗?

唐太宗真的喜欢魏征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16 更新时间:2024/2/27 21:52:47

魏征混迹于江湖心机很深,早年做过道士,先后在元宝藏,李密,李渊,李建成手下效力,好青云不断,转投李世民下,只不过又了个吃饭处,。

对於人生,许多人看不明白,许多人看明白了而做不到,魏征大概就是那个既看的透彻,又活的清醒的人吧、。

魏征面善,粗眉大眼,人前处总是一副亳无心机,却学富五,通今博古一表人才,看像是个很好说话人,混世道,总能如,好人缘如鱼得水,。

把李世民那点心思摸而一清二楚,而李世民要塑造自己明君形像,非常需要朝堂上有几个看起来很不听话的谏臣,《旧唐书》载:魏征上言要作一个良臣,不要当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而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礓,,,

而忠臣受诛,君陷大恶,家国并丧

,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言下之意,告诉李世民,你可不能像昏臣一样杀了进谏的臣子。

《贞观政要》李世民称魏征进谏涉及的事情,多达两百多件,:皆称朕意,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谏,不过是一个权力的游戏,

游戏终有疲惫的时候,在李世民不需要时,包括魏征人再说都巳经乏味的套话的时候,强烈而反感势如排山倒海,魏征死后不久,甚至推倒了他为魏征亲笔撰写的墓碑。谢谢悟空,,,,,,啊啊终于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谋反案后,唐太宗李世民怀疑魏征就是侯君集私党,一怒之下下旨推倒了魏征的墓碑,此时魏征刚刚去世一年。因为这件事,后人认为,其实李世民对魏征的所谓喜爱,都是装出来。

魏征生前,被李世民夸得像朵花,死后让他享尽了哀荣,这与推倒墓碑的做法反差太大。难道李世民真的不喜欢魏征?

其实,魏征就是李世民的药,强身健体的补药,救病治人的苦口药。人对于药的感情是复杂的,很难言喜欢,也不能说讨厌,完全看服药者的心态。

个人认为,李世民对魏征是真心喜欢的,恨,只是一种本能反应。李世民对魏征的感情,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尊敬、感激、倚重和锤炼。四个词代表了四个层次,也构建了李世民对魏征最真实的感情世界。

尊敬:李世民对魏征的感情基础是尊敬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绝不是一步跨入千古美谈的境界,而是经历了,君臣之间的相识相知,到心心相印的阶段。

他们两个第一次相遇就是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气势汹汹地责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离间我们的兄弟之情?魏征毫不示弱地说:“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魏征看似取死的做法,反而让李世民对他产生了好感,不但饶恕他的罪过,还让他升了官。

对这段故事,有人解读为两个明白人之间的相互吹捧,其实有点过度解读。毫无疑问,李世民的说辞无非是嫁祸于人,将玄武门之变的责任推给李建成阵营。魏征的回怼哪有什么吹捧,不过是死到临头前的不服气,不甘心罢了!

且看魏征的用词,依然称李建成为皇太子,言下之意你不过是杀兄谋位的凶手罢了。接着毫不讳言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就是那个当初一心要干掉你的人!

这种说法分明是在激怒李世民,以这种方式吹捧未免太言过其实。我觉得魏征的想法很简单,死则死耳,痛快淋漓总比窝窝囊囊强!

魏征说这话,恐怕根本没指望自己能活下来,一个连自己的兄弟都下了死手的人,怎么可能对一个势不两立的外人手软,何况他还可以背负一个挑拨离间的罪名,为李世民洗白!

说话的效果不光取决于说话人,更主要的是对话的那个人,李世民却从魏征的话里,看到了他铁骨铮铮的凛然正气,心底里不由暗生尊敬之情。在李世民的是非观里,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直指人心道德深处的风向标。

所以,从那一刻起,魏征就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魏征就是心地纯良的人,忠心耿耿的人,这就是君臣相交的基础。

感激:李世民对魏征的感激发自肺腑魏征一生向李世民进谏二百余事,奏言十万字,仅凭这个数字,魏征坐稳中国第一言官的位置,应当是毫无悬念。魏征的谏言涉及面很广,几乎全方位覆盖了李世民,对李世民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害怕被清算,依然有相当多的人对李世民采取抵抗措施。魏征这个李建成旧党,为李世民安抚人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向李世民建议,释放太子千牛李志安和齐王护军李思行,并按原官职录用。理由是,这两个人在旧党中地位很高,对这两个的处置方式,会影响一大批旧党。

李世民依计行事,果然,就这一条谏言,河北一带的李建成旧党立刻瓦解,纷纷转投李世民。李世民大喜过望,他果然没有看错魏征,此人不光是道德君子,还是个胸中有丘壑的能人。于是,李世民提拔魏征为秘书监,直接参与朝政决策。

此后,魏征屡屡上书,纠正李世民在决策过程中的失误,让李世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比如李世民想给长乐公主厚重的嫁妆,被魏征以侄女的礼节超越姑姑(永嘉公主)是违礼为由制止,让长孙皇后都对魏征充满感激。又比如皇甫德上疏触怒李世民,被魏征引贾谊事件劝慰,避免了李世民的报复行动。

魏征的谏言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有一次李世民嫌各地呈送的供果质量太差,魏征不失时机地说,当年杨广就在此地,随便抛弃浪费供奉,一句话点醒李世民。

嫁妆厚一点被批评,吃个瓜都要被叨叨,表面上魏征太过苛刻,其实,他知道人性的弱点就在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良好品行的塑造,全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李世民的光辉形象,正是在自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明君圣主李世民对魏征充满感激,他多次表彰魏征的忠直敢言,一边提拔魏征的官职,一边额外恩赏,还不断鼓励魏征保持大胆进言的风格。

倚重:魏征的药道就是李世民的治道李世民的明君圣主之名的建立,跟他身边有一群治国能臣有关,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又跟李世民虚心纳谏的宽广胸怀有关系。

纳谏,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人天性不喜欢被批评,偏偏李世民还不是那种没主见的人。可是李世民再强,他也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更不能彻底泯灭私欲。进谏就成了治疗人性弱点的苦口良药。

如果把药单纯看做毫无感情的物体,人很难言对它的感情,实在是迫得不已的选择,本性是拒绝的。这恐怕也是后人怀疑,李世民对魏征的喜欢是作伪的原因。不过倘若将药视为有灵性的药道,恐怕它就不再是冰冷的物体了!

这就是李世民与魏征感情的第三个层次,道的结合,由此魏征也成了李世民保持强健体魄的倚重。

这么说是否夸张?一点也不!倘若不能有此高度的精神升华,李世民岂不成了受虐狂?岂不成了人体药罐?

正是由于“道”的层面,让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谏与被谏持续了一生,魏征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李世民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锤炼:李世民与魏征的人性碰撞必须承认,上升到“道”的层面不容易,摩擦乃至激烈的碰撞不可避免,历经风风雨雨的锤炼,才是道形成的必由之路。

药的第一感官是苦,难以入口,是人就逃不脱对它这个感官的束缚。李世民也一样,经常会因为受到魏征的批评而怒火中烧,甚至出现过“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的狠话。也有过一怒之下推倒魏征墓碑的不理智行为。

但这些都不足以证明李世民心底,对魏征的感情基础,反而更加印证了君臣之间的感情,是实实在在历经了风风雨雨才建立起来,更真实,不空壳化。

毫无疑问,这种真情的流露,才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牢靠。打个最简单的比喻,朋友关系的建立,肯定不是一两句相互吹捧,一两顿酒局就能建立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历经患难,在患难中相互碰撞,相互扶持才得以建立。

因而,李世民对魏征的微词,恰恰是他们建立牢固的君臣关系的粘合剂!是一次次的锤炼!

千古美谈:不倒的丰碑魏征与李世民这对君臣,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美谈,既有魏征对臣子大义的恪守,又有李世民的圣君之道的坚守,二者缺一不可。

魏征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曾说过,皇帝能不能接受臣下的谏言,其实关键不在于臣子,而是皇帝有没有雅量听取。

李世民对此也有自己的清醒认知,他曾经说过,照镜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必须以铮臣为镜,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铜镜。

看看,从一开始,君臣二人都对自己的定位,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这才能能有后来的君臣千古佳话。

综上所说,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步一步加深的,正是这种牢固的关系,使得李世民对魏征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一件过激的行为而否定。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就是中国封建史上,最耀眼的一对,他们的事迹,将成为永远不倒的丰碑。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如下: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全国多个州郡,以广东广西岭南为主,和现在差异并不大。但是想在长安城里吃上一口新鲜荔枝,可是需要“不惜代价”才行。一颗鲜荔枝的价格,早已超过了等重的黄金。爱吃荔枝的贵妃。荔枝在唐代号称“百果之中无一比”,有百果之王的美誉。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

  •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弥留之际留下遗诏,内容便是处死皇后冯氏。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后冯氏在元宏出征之际,竟然在皇宫中与他人私通,再加上当时太子年仅16岁,为了防止自己死后,汉末外戚专权的故事重演,因而留下遗命要求处死冯氏。△北魏孝文帝和孝文幽皇后皇后冯氏乃是元宏表姑,入宫之后极受宠爱

  • 乾隆明知和是一个大贪官,还如此宠爱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明知和是一个大贪官,还如此宠爱他?和,民间素有“二皇帝”之称。这位贪官之所以被乾隆器重,是因为这个人善于溜须拍马,会阿谀奉承,最为主要的是乾隆有其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和的贪腐,乾隆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四个维度谈谈这位和大人。一、才貌双全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王刚老师把和演得惟妙惟肖,大

  • 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

  • 削藩自古有之,各朝皆有成例,为何朱允却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从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敏锐的发觉,朝代更迭动乱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权利超过了中央权力所导致的。所以秦始皇开始废除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所以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王朝就特别的在意中央集权问题。几乎每个朝代凡是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央权力。一方面可以杜绝

  • 叙述卧薪尝胆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

  • 五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公孙衍倡导的“五国合纵攻秦",即魏、韩、赵、燕、齐,五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称王,试图以此联合五国力量与三大对抗,但燕国半途退出,跟着魏又退出剩下三国攻秦,损兵8万,后来说动魏齐韩三国,但齐又退出。战国时期,五国攻秦,各考虑到利益,尔虞我诈,争斗不休,所以惨败而终。老师不懂叫学

  • 慈禧喝了一碗县令母亲熬的汤,赏赐金镯子,其父知道后为何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借这个问题来聊一聊慈禧西逃时的一些轶事。没有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两宫仓皇出逃,哪个县令要想见上慈禧一面,估计比登天还难。但这一次,慈禧向西逃难仓促而行,一路上跟逃难难民没什么两样,沿途各地的县官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说的夸张点,每到一落脚点,慈禧一行还真得靠着这些县令,遇到懂事的,至少能喝上一

  • 郭威47岁起兵称帝,一生娶了4个寡妇,为何被万人称颂是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得位不正的皇帝大多评价不高,即使是如李世民和朱棣这样的一代雄主,依旧饱受争议。不过郭威似乎是一个例外,尽管他是通过残酷屠杀和篡位才登基为帝,但世人却对他高度评价,称颂他是一代明君。其实,郭威成为皇帝的过程,和赵匡胤很像,许多人甚至说赵匡胤就是学的郭威。郭威本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心腹大将,刘知远

  • 历史典故文言文.司马光砸缸.课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是bai: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du《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zhi。自是手dao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回,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答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东汉时期,被人称之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黄香很小就失去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