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秦为何合纵失败?

苏秦为何合纵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949 更新时间:2024/1/19 3:09:00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出生在平凡家庭,却心怀远大志向,他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专门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在多国游说,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一无所有无奈返乡,却遭到妻子、父母及周围人的冷漠对待。

他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伟大计划,于是每天伏案苦读《太公阴符》头悬梁,锥刺股,寒来暑往,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知识突飞猛进。实现自己的计划的时候到了。

他踌躇满志的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计划是想用合纵的方法,联合六国,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战国时代都是各国雄踞一方,都以各自利益为重。国与国之间也都是通过攻城略地才存活下来的,彼此都在提防对方。合纵之事,谈何容易。

由于此前失败的经历,苏秦决定放手一搏,想要对手臣服,必须使用攻心术,由于各国都以自身利益重,就从这里作为突破口。苏秦需想方设法说服各国君王,如果能达成合纵,灭掉秦国,各国的利益也将会实现最大化。苏秦努力吧!

游说不仅要能言善辩,还必须用攻心术。他奔走于六国之间,游说各国的重要人物,从每个国家切身利益出发,让其能够看得见未来的光景,然后心悦诚服地同意合纵。苏秦先从东周君王周显王开始,结果游说失败,又辗转到赵国。他再次受挫,苏秦又去燕国,在燕待一年燕文侯才接见,苏秦从东方六国的地理环境阐述了合纵的必要性,文侯赞同。于是燕文候厉兵秣马,赵国也加入买粮屯兵,经过努力其它四国国君也都被说服。至此,苏秦帅六国相印,合纵之队就此诞生。

合纵之队成立后,苏秦衣锦还乡,周围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显然是一个英雄凯旋。他回来时一路有各国派出的使者全程护送,回国后受到赵国君王的隆重接见。当回到家里,以往看不起他的妻子、父母及周围邻居,态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每个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家人也准备了盛宴,鞠躬迎接。苏秦看到此情此景,内心无比复杂,多种情感交织。当他再次离家时,她嫂子还在他出发的路上,扫得干干净净。

秦国可不是好惹的,秦王略施小计,挑拨齐魏与赵之间的矛盾,彼此合纵之约也就土崩瓦解了。赵王对合纵之队解散迁怒到苏秦的身上,苏也很无奈,因为他只是个牵线人。六国君王都是只看到自身眼前的利益,而不去考虑六国的整体利益,其实只是一盘散沙,联盟也没有实质的约束,苏秦不能够控制整个联盟的指挥人,他其实只是各国君王之间的润滑剂,后来另一位纵横家张仪提出了“连横”之法,“合纵”也就被冲击得无影无踪,宣告彻底失败。

合纵之策使苏秦达到人生的顶峰,自己也被刺客刺杀在他乡。绚烂过后终归于沉寂,苏秦的“合纵”未能阻止秦国的步伐,张仪的“连横”却能使秦国走向大一统,因为那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苏秦出山,志向高远,睥睨天下策士,意气吞吐,寰宇皆在算中.但是苏秦出山,入秦连横,却注定要失败。苏秦初出茅庐,疏于谨慎;苏秦虑事深沉,但机变不足;苏秦能够洞悉大势,却未能揣透时事,导致策论不当,不符合秦国当时微妙复杂的局势;苏秦出身富商之家,与艰苦创业,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而这一切都是苏秦涉世未深,经验不足,性格冲动,率直造成的!

1,苏秦年少轻狂,缺乏磨练.苏秦初出茅庐,书生意气,虽然充满政治天赋和策略智慧,但未经磨练,缺乏踏实稳健.

我们看苏秦初说秦王的说辞:大王之国,西有……之用,南有……之固.……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可以……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在这段话中苏秦盛赞秦国之富有,强大,地理之险要,秦惠王之贤能.但这套王霸说辞相对来说有点老套,并不新颖,因为在苏秦说秦之前,已经有另一位名士犀首对秦王陈述了相似的说辞,所以秦王是有备应对,苏秦是无知陈词,未能知己知彼的苏秦被秦王当头一棒,浇了一盆凉水:寡人闻之,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王的这番话里,包含了如下含义:一是他并不是不想连横称霸,而是感到条件尚不成熟,而苏秦的说辞中,只有主张而无策略,因而他心虽有所动,却不便表态;二是秦王从苏秦的话中,已感到他尚不成熟,一句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就多少带有你带着赫赫声威而来,就这点见识的讥讽;三是作为秦王也确实想听听苏秦还有什么高见,愿以异日,虽是拒绝,却暗含改日还可再谈.如果苏秦是一个性格成熟,头脑冷静的辩士,重新调整自己的进谏策略,寻找机会再展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可惜苏秦根本没认真听秦王的话,只等秦王话因刚落,他就迫不及待的再陈自己的主张: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一个固疑,虽是想用激将法再次撩拨秦王的雄心,但由于不懂秦王之心,这句话反而可能给秦王留下狂放莽撞的印象.接下来,他长篇累牍,从正面到反面,从古代君主战而王说到现在天下崇尚文策,重视文士之失。

说到今欲并天下非兵不可.殊不知这段宏篇大论,全与秦王心思不接,更加深了秦王对其才能的不信任,到此为止,苏秦的游说败局已定.

2,苏秦策论不当,不符合秦国微妙复杂的当时局势;苏秦性格率直,不知进退之道;苏秦长于谋略,缺乏机变;苏秦出身富商之家,秉性轻浮.当此之时,秦国刚刚经历了商鞅变法,又经过旧氏族和变革派之间的较量,新君秦惠王才车裂了权倾朝野,名盖君王的商鞅不久,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正是对策士心怀忌惮之时,再加上秦国当时的真实实力是:如果秦国出击,六国相互援助,秦国可以以一敌二,但以一敌三则胜算极小;另外,秦国内治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秦国地广人稀,耕地不足,一旦大规模的战事一起,扩军备战,物资供应都无法为继.再就是秦国变法时日尚短,新法还未能生根.大战一起,绵绵无期,倾国之力,能否持久,是一个不可预料的巨大变数.

苏秦一不能勘透秦国实情.二不能审时度势,作为策士是极大的失败,假若苏秦当时不要坚持己见,改弦更张,谈论秦惠王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新君即位的秦惠王未尝不想有所作为,不是未尝,而应该是急于有所作为.

我们反过头来以历史的眼光再看苏秦的策论方略:苏秦方略,倚重军争,看似远图,实为近谋.何谓近谋?以当下秦国国力为根基,而秦国当时的真实国力并非苏秦的揣测:秦国尚未扩充新军,以五万之众欲吞灭天下,岂非笑谈!秦国若想东出大战,没有三十万精兵不能言胜.另则,秦国当时可耕之良田,唯关中近百万亩,余皆山地广漠,无以提供数十万大军长期征战之军粮.故此,苏秦之谋,近不可行.

所以秦国一统大业,在当时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而行.

以苏秦之才之智,未能揣透秦国实情,却轻言连横,他的年轻,幼稚,浮躁,盲动便跃然纸上.如若苏秦当时不年轻冲动,见机的快,以苏秦的三寸不烂之舌,定能让秦惠王消除成见,假以时日,苏秦连横之说,定能功成.这都是苏秦的性格使然,急于求成,不能见机而变,以未成气候的一己执见,死钻牛角,策士贵在权变,苏秦权变何在?苏秦说秦的失败,为后来张仪连横做了嫁衣.

苏秦出现以上巨大失误,也与他的身世有巨大关联,苏秦出身王畿富商之家,受教于名师门下,年少得志,名满列国,仅以洛阳王畿与魏国的文华礼教熏陶而言,苏秦的言行都无不带有浓厚的贵族名士色彩豪爽而不失矜持,洒脱而不失礼仪,没有丝毫的粗俗野气.这些都注定初出茅庐的苏秦做事失于老练,与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生活粗陋的秦惠王不可能相契共事.对于苏秦这个策略名士,秦惠王本来是充满期盼的,但苏秦的一番说辞,却让秦惠王大倒胃口.一朝连横失败,造成苏秦人生的悲剧.后来苏秦虽然在合纵中誉满列国,煊赫一时,但终以悲剧结尾.

非是苏秦谋略不智,口舌不利,辩才不佳,实是辩术有误,性格使然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甄宓之死,可以说是三国的一大悲剧。作为乱世之中,集美貌与才华、贤惠于一身的甄宓,最终死于自己丈夫魏文帝曹丕之手,这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当魏国建立,曹丕登基后,迟迟不立皇后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甄宓的失宠。比起在曹丕登基前,或者说在曹丕还没有认识郭氏之前,曹丕和甄宓两人的恩爱,后来曹丕对于甄宓的态度可谓是天差

  • 关于曹冲故事20字数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顾影自怜:山鸡爱其毛羽,看到水里的倒影就会起舞。东汉末年。南方献山鸡给曹操,曹操打算想要让它鸣舞却没办法。曹冲令放置一面大镜其山鸡面前,鸡看到大镜开始起舞,不知道停止,最后累死。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长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

  • 历史上金典的劝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的故事(一)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

  • 春秋小霸主郑庄公,割周天子麦子,互换人质,他哪来的底气?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名气最大的应该是“春秋五霸”,又叫“春秋五伯”,但在周朝与春秋之间又有哪些厉害的角色,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今天我要跟大家聊一聊春秋时期的“小霸主”郑庄公说到小霸主这个称呼,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后面的“五霸”,实际上郑庄公在春秋时期做的那些事绝不逊色于五霸!郑庄公时期,天下还是以周天子为中心,诸

  • 古代藩王为什么有些和皇帝的姓氏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是因为功劳封王,主要出现在一个朝代建立之初,皇帝为了抚慰报答追随者封王。比如汉初刘邦封韩信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等。这种藩王通常来说会对皇权构成威胁,皇帝会想办法废除他们。还有一种情况是乱世臣强主弱,皇帝没有掌控力的时候,异姓封王。比如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还有可能是皇帝追封有功之臣,比如明初徐达被

  • 历史上,魏文侯可以比肩齐桓公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逐一比较吧。比成就的话,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魏文侯把魏国经营成了战国七雄之一。两个人打平。比用人的话,齐桓公用了管仲,魏文侯用了李悝,这两个都是变法人才。但齐桓公完全放手给管仲,魏文侯则不能把国家大权交给李悝。从这点来看,齐桓公得一分。比武将的话,齐桓公手下没有魏文侯手下吴起那么厉害的人物,但

  • 古代皇帝是怎样在争权夺位、勾心斗角、互相残杀的皇宫里收买人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皇帝没有登基前,也就是在太子或王爷的时候,权力欲望很大,跟现在电视剧里后宫争宠有的一拼,比如康熙爷驾崩后,九子夺嫡的故事。而最后的胜利者则如愿以偿当上皇帝,而失败者则沦落。望采纳!人生在世不称意,愁多寡欢。因为有舍得一个人,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折腾成地狱。因为有舍得。当你失败的时候,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其实中国古代女性地位比较低下,绝大时间女性未出嫁之前都是不允许在大街上乱逛的。所以男女之间认识见面的机会也会少很多。因此,中国历史美好的爱情故事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开始的。比较著名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汉武帝和钩弋夫人曹丕和甄宓李清照和赵公明等当然,一见钟情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去年今日

  • 从哪个故事能体现出赵云对刘备的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

  • 如何评价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二人有共同的爱好与兴趣,有过炽烈的爱情。18岁时,她本是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而51岁的玄宗,正值武惠妃离世而郁郁寡欢。他有文治武功,发动过唐隆之变,制造过开元盛世。还精通音律,喜好诗词歌赋。此时虽是后宫佳丽三千,姹紫嫣红遍布却撩不起他的兴趣,他要美人,更要知己。她是他的儿媳,再进入他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