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千古一帝。
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兴郡县,奠定了华夏几千年的格局。
“祖龙虽死魂犹在。”
“百代都行秦政制。”
朝朝有变化,代代有发明,人人有创造,个个有贡现,新事物。不存在救世主。
历史上国亡人没亡的君主有哪些?
这个还是不少的,清代的末代皇帝溥仪,坐了几年的监狱,最后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公民,还娶了媳妇。
柴荣的儿子。959年,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小符皇后成为太后临朝称制。不过半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宋朝。柴家也得到了优待。
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禅位后封了爵位,给了一个县,在他的县里可以穿龙袍,比较善终。
蜀汉的刘禅,在成都投降以后也封了爵位,最后活得乐不思蜀了。
南唐皇帝李煜,投降后也是得到了优待,有人说后来被毒死毕竟没有根据,也算善终。
北宋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俘虏以后日子过的还不错,宋徽宗在金国生了10几个儿子,也算不错,毕竟没有当场被杀。
作为满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是不幸的。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结局都很悲惨。比如秦王子婴,汉朝汉献帝,唐朝唐哀帝李。明代崇祯皇帝在故宫后边的煤山上吊而死。
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死的尤其悲壮,由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宋少帝赵跳海殉国。而跟着他们一块跳海的,还有当时随行的近十万的南宋军民们!
而溥仪也是最幸运的,因为他遇见的是英明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1950年8月初,末代皇帝溥仪被押解回国。
等待他的却不是杀头,而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溥仪接到毛泽东的特赦令,并在领导的安排下,成为了一名的园丁。
古往今来,前朝皇帝往往给残忍杀害。将皇帝改造成劳动者,这是新中国的伟大创举!
毛主席曾对外宾说:“你们有兴趣可以找溥仪谈一谈。我们也并不杀他,改造好了,还有工作能力,只是不能做国王就是了。”
1960年10月29日,溥仪应邀到国际俱乐部参加欢送埃德加斯诺的酒会。斯诺笑着对他说:“你是皇帝,我给你磕头。”溥仪听了忙说道:“过去的所谓皇帝完全是罪恶的,过去的我已经死了,现在我是新中国的劳动人民。”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谢谢猴哥邀请、赏识
古代的帝王哪个心肠最软、最慈悲爱民?
心肠最软、最慈悲爱民之古代帝王,非蜀汉刘备莫属。刘备以人和三分天下,最典型的携民渡江之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常能让人所津津乐道。自己都在逃难中却不肯弃民而去,诚可仰之。
“楚王问鼎”有何历史故事?楚庄王最后为何退兵?
楚庄王是先秦时期楚国最著名的君王之一,像是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都是与这位楚庄王有关,他在位的时候,楚国开始走向了鼎盛辉煌。
庄王在位的时候,曾以勤王的名义北伐中原,并且询问周天子九鼎的大小重量,弄得周天子胆战心惊,不过最终楚庄王还是离开了洛阳,并没有对更进一步。
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堪称是个巨无霸一般的存在,不管是哪个方面都相当强大,在战国七雄当中除了秦国,最有实力横扫天下的,也就是楚国。
然而最开始的时候,楚国起家条件并不比秦国好,甚至更加可怜。
楚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原,但是却受到商朝的驱赶,商末楚国曾参加伐纣,但事后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奖赏,只不过是被册封在了汉水附近,区区子爵,方圆不过五十里。
因为条件实在艰苦,楚国甚至没有用来祭祀的牛,只能跑去隔壁的国盗了一头牛,在如此寒酸的情况下,楚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楚国所在的长江流域温暖而土地肥沃,条件虽哭,但在楚人的开垦下,也慢慢发展。
周昭王时代,楚国已成长为南方一个巨大的诸侯国,并且无视周天子的号令雄踞一方,因为实力增强,楚国也开始觊觎中原,并且在楚成王时代屡屡北伐。
但是当时的中原,有晋文公、齐桓公等阻碍,楚成王北伐受挫,更无奈的是,这个关键时期楚国陷入内乱,楚国王室衰落,诸多强大的氏族纷纷崛起。
楚庄王就是在这样外有强敌内有纷乱的情况下继位,所以他即位后长期不问朝政。
楚庄王继位之初,终日循环,实际上在暗中布局,三年之后忽然开始大刀阔斧,将若敖氏等大族连根拔起,肃清朝堂,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兴旺之象再现。
公元前608年楚国北伐进攻陈国与宋国,而晋国拯救陈国,楚国则支持郑国进攻宋国,之后因为一些小事,使得宋国与陈国、卫国又倒向晋国,联合进攻郑国。
楚国直接大军开到郑国,对峙四国,丝毫不吃亏,而这也吓坏了周天子。
在周朝册封中,郑国、卫国与宋国地位很高,而且就在王畿旁边,周定王派遣王孙满去说和安慰楚庄王,而就在这时候,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天子九鼎的大小轻重。
上古时期,九鼎象征着王权天命,楚庄王如此,实在野心不小,而王孙满则说王朝兴灭在于道德礼仪,与九鼎无关,九鼎其实就是个物件,并不算是关键。
在最强嘴遁王孙满的一番说辞之后,楚庄王被怼得无话可说,之后退兵。
其实当时周王室衰微,但北方中原群雄并立,晋国、秦国、齐国等都不好对付,楚国虽然强大也无力打破这种均衡,一旦楚国对周天子出手,那就是给了诸侯联手对付楚国的口实。
春秋战国时代虽说是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但那么多的诸侯,名义上还是要受周天子册封之类的,所谓名正言顺,这不能破坏,谁破坏了这规矩,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楚庄王北伐的时候后院起火,国内一大群贵族反叛,也弄出了很多的是非。
说起来最终楚庄王退兵,是因为他觉得周朝气数未尽,而楚国还没有强大到横扫中原各大诸侯对周朝取而代之的程度,与其自讨没趣,还是退回去从长计议比较好。
公元前606年,正是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八年。这一年,楚庄王御驾亲征,大破陆浑之戎,楚军到达洛水。楚庄王在洛水之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欲以威吓周天子,与周分割天下。
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王问王孙满:“九鼎在周,其大小轻重如何?”孙满见楚王问鼎,知其有灭周之心,遂从容对道:“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楚王说:“你们不要倚仗九鼎!楚国用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国只好回兵。
楚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