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大臣见君王都需要下跪吗,为何电视中跪得各种各样?

古代大臣见君王都需要下跪吗,为何电视中跪得各种各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994 更新时间:2024/2/29 5:42:11

跪还是不跪,这是个问题。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他受英国国王派遣,向乾隆皇帝祝寿。不过祝寿只是表面理由,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开辟中国市场。在这次来访期间,双方发生了激烈的礼仪之争,最后使得双方不欢而散,马戛尔尼出使彻底失败。

按照清朝的规定,来访使臣必须对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但是英王早有交代,在不失国体的情况下迁就中国的礼仪,所以三跪九叩是英国使臣无法接受的。

为了体现平等,英使提出中国派同级官员跪拜英王肖像,但清廷拒绝了此提议。如此一来,马戛尔尼坚持只能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双方一时陷入了僵局。

后来,马戛尔尼到底跪没跪众说纷纭,但是双方谈判确实是因此谈崩了。

到了嘉庆二十一年,英王第二次派使团来访,这次的使团依然因为礼仪之争而被清廷驱逐出境。由此可见,清朝皇帝对于跪拜礼仪的重视度极高,认为这关乎国本,决不容他国冒犯。

我想大多数人还是站在“该跪”这一边的,毕竟我们常会看历史影视剧,臣子叩拜君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跪那就是坏了规矩,那就是心怀不敬,跪才是理所应当。

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

先不说洋人本就没有“下跪叩头”的传统,单看我们本国的历史中,臣子跪叩君王的情况也并非一开始就有的。我们不妨先捋一捋“跪叩君王”的礼仪是怎么来的。

跪叩君王,源起何时?从三皇五帝乃至夏、商两朝,由于确切的文字史料不足,我们不便于去研究当时的跪礼具体如何。但我们知道的是,周礼是在商礼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是集大成者,而商礼也一定会借鉴夏礼,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研究周礼,将其作为周以前各时期的代表。

而从东周开始,我们正好有一批靠谱的文字史料可以研究参考,比如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间上限是公元前722年)、《史记》、《资治通鉴》(时间上限为公元前403年)等等。翻阅史料,我们在东周时期并未发现“下跪叩头”的相关记载,倒是常见“拜”的动作。

然而,“拜”并不等于“下跪叩头”,要知道在椅子还没被广泛应用之前,古人通常是席地而坐,下面垫着席子或者用胡床,就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样,大臣们在朝堂议事都是跪坐在自己的席位上。本身就跪着的情况下,行礼只是添加一些上半身的动作,如俯身、低头、拱手等,而等到唐宋以后,随着椅子的流行,跪坐逐渐被淘汰,那时的“下跪”才是真正的下跪动作。

关于拜礼,宋朝人王林在《野客丛书》中说得比较透彻:“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一稽首,二顿首,三空首,四振动,五吉拜,六凶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肃拜。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手拜,头至手也;振动,以两手相击也;奇拜,一拜也;褒拜,再拜也;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耶?”(吉拜:左掌包右拳;凶拜:右掌包左拳)

九种拜法用法有异,各不相同,所以拜与下跪叩头不可混为一谈。

那么在东周时期,君臣见面的礼仪大致如何呢?我们不妨通过史料中的故事去了解一下。

《吕氏春秋下贤》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话说魏文侯去拜访儒门名士段干木,站得累了依然不敢坐下休息。回来以后,魏文侯又召见翟(zhái)黄,却是箕踞(jījù)着与其谈话。这鲜明的反差令翟黄很不高兴,魏文侯见此对他解释道:“我礼遇段干木,是因为请他做官他不做,给他俸禄他不受。而你想当官,我就授予你相位,想得俸禄,我就给你上卿待遇。你既然接受了我给你的官职和俸禄,又怎能再要求我以礼相待呢?”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先不说臣子要不要跪叩君王,只说君王的坐姿太随意,臣子居然可以表示不满,可见当时的君臣关系远没有后来那样的尊卑分明。

再来看一则《晏子春秋》的故事:

话说齐景公有一天喝酒喝高了,对众臣道:“今日要与诸位畅饮,请大家不要拘于礼数。”

晏婴一听,立即正色劝谏道:“君上所言有误,众臣巴不得您废除礼数。如果没有礼仪的约束,臣民如何能被节制,要知道他们的勇力合在一起足以杀死君王。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守礼仪,否则强者肆意欺凌弱者,则君王更替不断,国家永无宁日,到时候您要怎么办呢?所以《诗经》中说,人要是不知礼,还不如早点死了的好。”

齐景公沉湎于享乐,并没有听从晏婴的谏言。稍后,齐景公起身外出,晏婴视若无睹,没有起身;等齐景公回来时,晏婴依然老神在在,还是不起身;举杯同饮时,晏婴还抢先喝酒。齐景公见此面露怒容,质问晏婴道:“之前你劝谏寡人不可废除礼仪,等轮到你自己身上,寡人出入你不起身,喝酒你还抢先,这就是你说的守礼吗?”

晏婴起身离开席位,稽(qǐ)首拜道:“臣怎么敢忘记与君上说的话,这样做不过是想向您展示无礼的危害。君上如果想要无礼,这便是后果。”

齐景公答道:“若真是这样,就是寡人的错了。夫子请回席位,寡人听从你的谏言。”接下来又喝了三巡酒,就停止了酒宴。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春秋时期的君臣关系还是比较宽和的,晏婴为了进谏有效果,可以故意对君王无礼,让君王尝尝难受的滋味,最后再用郑重的稽首礼请罪,以平衡君王的心态。这种君臣关系在后世皇权高度集中后,是很难出现的,敢故意对君王无礼,哪怕你是为了进谏,也是罪无可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齐景公曾有段时间相信一个楚国巫师,巫师忽悠到妙处,听得齐景公五迷三道,居然给巫师行了稽首礼。要知道稽首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通常是臣子对君王的礼仪,就连家臣对士大夫都不允许使用,以示“国无二君”。由此也能看出,春秋时期的君王们还没有那么的高高在上,臣子面君时不必行大礼,通常只在恭贺、请罪或其他正式仪式中使用稽首拜,而君王有时也会向其他人行礼。

△稽首拜: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须停留一段时间。

战国时期的情况也差不多,《史记商君传》中记载,商鞅去见秦孝公时,讲述强国之道到了关键处,秦孝公听得入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就是二人同桌面对面而坐。

而《史记刺客传》中记载,燕国太子丹为了刺秦,当面托付重任给荆轲时,又是“再拜而跪”,又是“避席顿首”,也就是太子丹给荆轲下跪叩头。太子虽不是君王,但是作为国之储君,对义士能做到下跪叩头,也能看出当时的君王没后来那么多“臭架子”。

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他也只是把名号由“王”改“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但依然没有制定三叩九跪的君臣大礼。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既然正主不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那么“三跪九叩”的大礼到底谁才是始作俑者?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秦始皇之后又有一位雄主那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崛起于微末,才干很强,但读书不多,自然也不把儒生放在眼里,甚至曾经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不过,后来刘邦手下的猛士们给刘邦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不得不找儒生帮忙解决。话说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他的手下们毕竟出身草莽,完全不懂规矩为何物,在皇宫中依然像过去一样,酩酊大醉,高呼乱嚎,放浪形骸,击剑砍柱。刘邦对此感到十分厌恶,毕竟过去那是创业时期,团队士气最重要,现在天下一统了,该讲的体面必须跟上。

之前说了,刘邦读书少,没什么办法。但有个人瞅准时机,站了出来,他就是叔孙通。

叔孙通原是秦朝的待诏博士,在儒学界小有名气,他读书很多,但人却不那么迂腐,很懂圆润变通之道。当初陈胜吴广起义,消息传来后,一部分“死心眼”的博士都告诉秦二世这就是造反。而看清秦二世逃避心理的叔孙通,见风使舵地说起义军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结果“死心眼”的博士们都被定了罪,只有叔孙通讨上欢心,得到重赏。

△刘邦

后来,叔孙通辗转投靠了时为汉王的刘邦,听说刘邦不喜儒服,就换上了楚式短打衣。总之,叔孙通走哪都不缺“眼力见”。

原本打天下时,儒生无用武之地,跟随叔孙通的百余名儒生感到很是苦闷。可是到了刘邦想制定礼仪、约束臣下时,叔孙通和追随他的儒生们终于有了大秀身手的机会。

觉得人手不够,叔孙通又从鲁国征集了一批儒生,成立了礼仪制定团队。叔孙通带领团队广采古礼、融合秦礼,制定出了一套博采众家之长的礼仪来。

之后,叔孙通又请求刘邦准许自己训练大臣学习这套礼仪。刘邦批准后,脑子活范的叔孙通硬是想办法把一众莽汉子都给教会了。

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叔孙通随即上奏申请交差,验收成果。

整套朝仪如下:

文武官员由礼官引导,依次序进入殿内,分左、右两班,跪于两厢。皇宫禁军站在文武百官之后,一连串的官员接力般地高喊“皇帝驾到”,声音由远而近,刘邦这时在众人的簇拥下,乘辇缓缓而出。一见皇上驾到,文武百官立即按官职大小,开始轮番上前背出令人肉麻的贺词。然后,酒宴开始。与以往乌烟瘴气的情况不同,那些平日里骜不驯的将军们都老实地跪伏在地,然后抬首仰颈地往上看君王,整个宴会中无人敢高声喧哗,肆意妄为,乐得刘邦连声说:“好!朕到了今日方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啊!”

《史记》记载: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

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阵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胪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候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即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触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金。”

此事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叔孙通也因此得了重赏。从此以后,皇帝的地位在儒家的朝仪加持下越发高不可攀,臣子对君王必须恭敬仰视,再也不能像先秦时期那样相对随意了。而我们追溯的君臣大礼应该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再多说一点,自汉朝到宋朝,有两类人是可以在面君时免跪礼的:

第一类是加九锡者,比如王莽、曹操、司马懿、高欢、杨坚等等,不过按照历史的潜规则,加九锡是篡位的前奏,所以这类人出现了,皇帝就倒霉了;

第二类是帝师,即教皇帝读书的侍读学士,他们面君时可以免跪,但是教书时依然要站着讲课,还是挺辛苦的。

愈发卑微的跪礼凡事都有发展成熟的过程,跪礼也是一样。汉朝的跪礼只是一个开端,毕竟汉朝并不像后来那样严苛面君必跪,而且由跪坐的姿态行礼叩首,也算是比较自然的事情。

唐宋之时,随着椅子的广泛使用,跪礼变得越来越体现尊卑性,因为人们坐得越来越高了,跪坐的方式逐渐被淘汰,下跪的动作便越来越明显了。但唐宋时期只有重大场合才用跪礼,比如祭祀、庆典、大朝会等,日常就算是君臣之间也是多用“长揖”、“叉手礼”等,毕竟唐宋的风骨还是很自由坚挺的,谁愿意总是给人又跪又磕的。

△叉手礼

可以说到了宋朝,跪拜才真正意义上具备了下跪的动作,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广泛地坐椅子了,而朝臣们上朝时也由跪坐变成了站立。

而到了元朝,跪礼的味道变了,开始带有卑贱、屈辱的色彩。理由也不复杂,当时的蒙人征服了中原,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他们需要格外突出自己的统治地位,压服汉人。

正如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所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在《元朝名臣事略》中也有“皆跪奏事”的描述,可引例子很多,不再赘述。由此可见,面君奏事必须跪拜是从元朝开始的。

到了明朝,明太祖驱除鞑虏,恢复汉家统治,做了很多改良前朝弊病的事,但是不包括跪拜。明朝延续了元朝的跪拜制度,理由我想也不复杂,朱元璋作为出身最低的大一统皇帝,他也心虚,怕镇不住臣民,所以就不能放松礼仪。

据《大明会典》记载:“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即起。”

清朝更是变本加厉,在明朝的基础上,将跪礼制定得更加严格。理由也简单,清朝的心理和元朝差不多,少数民族统治汉家江山,心里很没安全感,加上又是奴才式管理体制,所以清朝的跪礼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群臣也要跪着听。所以说,元明清三朝的官越来越像磕头虫,清朝干脆流传有“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六字秘诀。

如果大家还记得前面东周时期的君臣礼仪,就会发现到了元朝以后,变化已经非常之大了。当官如果没有一副好膝盖,恐怕就只能告老还乡了。因为不管什么场合,面君那就得跪叩;奏事的时候还是得跪着;皇帝交代完事情,还得“叩头承旨”,在今天看来,简直是荒谬之极。

结语综上所述,根据时代不同,君臣的相见之礼也是不同的,臣子并不是总要向君王下跪叩头东周时期的礼仪还很宽松;汉朝开始,君臣见面礼仪变得标准化、隆重化,拉大了君臣之间的距离;到了元朝,面君时跪叩成了常态,明朝延续了这一点,而清朝最为严苛,达到了君臣跪叩礼仪的巅峰。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一生中最爱的人是谁?是“金屋藏娇”中的陈阿娇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一、陈阿娇武帝第一个皇后叫陈阿娇,陈阿娇的母亲是文帝窦皇后的长女、景帝之姊、武帝的姑姑,叫嫖。陈皇后也是由其母作主,在武帝四岁时许配武帝。陈皇后父乃堂邑侯陈午。陈午的曾祖父叫陈婴,秦末为东阳县令史,时

  • 古代有哪些关于“谦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儿童版孔融让梨: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

  • 从古至今,有没有那些皇帝的爱情让世人羡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也正是由于权力太大,也会患得患失,更难以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彻底的爱一回。正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么容易获得的女人,哪里还需要知道道爱情是什么?大多数也就是荷尔蒙在作祟罢了,更有甚者像清朝的皇帝,如若现在回过去看妃嫔的相貌大多不咋滴,估计也是抱着“等灭了都一

  • 哪个朝代的皇帝功成后最善待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我认为,如果是大一统的王朝的话,很明显,是李唐王朝。我们可以来看一下:1、秦朝。秦始皇虽然没有打杀功臣,但是也没听说王翦和王贲在秦朝建立之后有多大的官,应该是归隐了。2、汉朝。刘邦就不说了。斩杀韩信,烹煮彭越,杀死英布,张良隐退。刘邦的功臣,命运比较好的就算萧何了。其他的就一个字,惨。东汉的刘秀可以

  • 清朝十二代帝王的传奇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的死因、皇太极的死因、福临的生死、胤的登记及死亡、弘历与和的关系、弘历的身世之谜、永琰对和下手的原因、奕宁与奕欣的皇位之争、肃顺与慈禧的斗争、载淳的死因、光绪及其皇后的死因。宣统嗯!没啥好说的了。展开3全部南越武帝赵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君王,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年轻的时候只是秦国的一名

  •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个皇帝最受百姓爱戴?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第,应是秦皇汉武。如果壹,也就龙祖了。华夏立国五千年,要说哪位皇帝最受老百姓的拥戴,那就莫过于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明太祖出身农民,他了解民生疾苦。在这方面,就连唐太宗也比不上他。因为李世民出身关陇贵族集团,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关注的更多的就是

  • 历史上古代君王都有一些奇幻故事体现自己是真命天子,问都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求大神帮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例如汉朝的建立着刘邦,说他起义之时醉酒斩白蛇。刘邦做亭长时,有一天夜里刘邦喝醉了酒,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请求让我们回来。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士的跟我来,怕什么!由是勇往直前,刘邦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问哭的原因,老

  • 守孝三年是否是儒家的孝文化?有何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洎水蓝,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推崇儒术,孝是儒家核心文化之一。古代以孝治天下,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文武百官,如果遇到父母丧亡,不马上请假回家守丧,就要犯错误的,并且很严重,监擦御史会马上提出弹劾,甚至永不录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宰我出,

  •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武则天为什么能坐稳帝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武则天能坐稳帝位,据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唐朝是李家皇朝,武则天嫁入李家,是李家一份子,她是唐高宗李治的老婆,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老妈。就算她当皇帝,帝位也算是在李家手中,并没有外流。而且古代以孝治国,儿子不好明着和老妈作对。二是,因为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武则天从当

  • 在古代,奴隶主的权力到底可以有多大?他们都是如何对待奴隶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一、奴隶的具体内涵要想搞明白古代的奴隶主是否能随便杀死自己的奴隶或强暴女奴,首先得明晰一下奴隶的定义,奴隶跟奴隶主之间通常是契约买卖关系,也就是由“人牙子”这样的中介角色牵线,带来一批奴隶让奴隶主挑选,挑上的就付一笔钱买断,或者牵一份为期不等的卖身契,在契约时间内,无论是人身自由、个人财产还是生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