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征在朱元璋的时代,直言上谏的话朱元璋会听,但是会不会按照魏征所言去做就不一定了,或许刺痛了朱皇帝的软肋,杀了他也不一定。
魏征
魏征魏征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对唐朝的贡献是很大的,李世民继位之初,封魏征为左丞相,对魏征是信任异常,魏征也不服圣望,前后直言上谏二百多件事,李世民都一一采纳。
《旧唐书魏徵传》: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魏征还对皇帝的私生活进行劝谏,皇帝想得到那个女人岂不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在魏征这就要直谏,估计这在那个朝代估计都能把皇帝气死。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二年,贤惠的长孙皇后发现了一位郑女才貌双全,倾国倾城,便亲自向李世民推荐,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李世民一听,正中下怀,立刻下诏许聘。宫廷内外紧张起来,上上下下的官员们开始张罗着如何把这桩好事办好。
唯有魏征得知后,有些不高兴,立即入宫进谏说:“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是否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有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无家室之欢。现在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这是为君着该做的事吗?”太宗听后,依依不舍地收回了成命。
谁知,房玄龄着手调查后,发现郑氏许人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所以坚持诏令有效。这时候,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并无订亲之事。太宗的花心又荡漾起来,但魏征却毫不留情地说:“人家否认此事,是怕你加害人家啊。”于是太宗便死了这条心,一桩“美事”就这样被魏征无情地搅黄了。
朱元璋这在朱元璋那里,是得不到的待遇,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乞丐一步一步的直到开国,因童年经历,导致对于那些当官的都不太信任。
电视剧:朱元璋
就拿朱元璋封自己儿子为藩王这件事举例,明代以前发生过很多藩王作乱的事情,但是朱元璋过于自信,规划好了大明未来的蓝图,将自己儿子们纷纷封王守疆。
明朝的监察御史的职责就是上谏,按理来说谏言应该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因为朱元璋设立这个官职的初衷就是让御史监察百官,对于一些危害朝廷或者贪赃枉法之事进行上奏弹劾。
但是在朱元璋这,只要牵扯到他定的事情,听不听是一回事,御史能不能活命都很困难。
最能体现朱元璋对于直谏的言官的一个例子:
在皇四子朱棣大婚的宴席上,官员们纷纷劝谏朱元璋将皇子们封王,朱元璋也有这个打算,只不过一直不好说,但是接着这个借口,正好将皇子封王的事顺水推舟。
不过有一个人反对,就是监察御史陈怀义,朱元璋压着怒火问陈怀义理由,陈怀义说历史上藩王作乱,为了皇位互相残杀的事情曾出不群,希望朱元璋借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认真对待这件事。
但是朱元璋听到陈怀义这么说之后,当即叫人将陈怀义装进麻袋,活活摔死,场面惨不忍睹。
虽然陈怀义上谏的时机不对,在皇子大婚的宴席上,但是说的也是事实,最后惨死。
明成祖:朱棣
这个事情上就能看出,朱元璋对待直言的官员的态度,只能说他开国后变得过于自信,觉得自己规划的蓝图就一定能实现,可惜现实就正如陈怀义所说的那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得到皇位,打破了朱元璋规划的蓝图。
魏征如果在明朝,朱元璋给不给他谏言的机会都是一回事,所以直谏也要分人,遇到合适的领导,才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不会
朱元璋个人性格偏向自大,脾气又爆,而且朱元璋小时的经历告诉他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也正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导致朱元璋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都信不过。既然都信不过,何来听从?就算信得过,按魏征那种上谏方式,十条命都不够朱元璋杀。
魏征担任谏议大夫时期,不止一次让李世民在文武百官面前难堪,比如李世民有一次想纳郑仁基已经许配给陆爽的女儿为妾,被魏征知道后,上早朝时,魏征丝毫不顾及君臣之间本该有的本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上谏,皇上身为天下黎民百姓的父母,竟然想纳自己女儿为妾,这是为何?魏征这一问,把李世民听蒙了,低下头,满脸羞愧的回答魏征,此事作罢,魏征才不再进谏。下朝之后的李世民越想越气,恨不得把魏征给斩了,多亏长孙皇后劝解,李世民的气才慢慢压下来。
这要放在朱元璋时期,恐怕魏征当场就被斩了,要知道,朱元璋的暴脾气在历代皇帝中是出了名的暴,连朱元璋的亲生儿女都畏惧朱元璋的暴脾气,不敢顶撞朱元璋,按魏征这种进谏方式,估计只进谏一次就被朱元璋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