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会在做皇帝前收拢大批人才,主要还是他做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世民会利用自己的声望,广招人才。李世民战功赫赫,素有贤名。在他做天策上将军时,便以开设府馆招揽文士为名,广纳人才,天下才俊因仰慕李世民声望,纷纷应招。在此期间李世民招揽了大批可造之才,其中最为出名的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等十八人,被称为“秦府十八学士”,为日后图谋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李世民选用人才,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原则就是量才适用、人尽其用。李世民曾说过:“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角。”“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在这种人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念下,李世民不仅能够聚集人才,还能够“创造”人才,甚至许多在别人眼中的“庸才”,经过李世民的合格任用,被“改造”成了人才,所以在外人看来,李世民的属下人才济济,实际上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的大智慧所成就的。
再有,李世民心胸旷达,待人以至诚。比如:魏征原为李建成的幕僚,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诛杀后,魏征虽然当面顶撞李世民,但李世民却不予计较,依然重用魏征。李世民的大肚与坦诚令魏征深受感动,并以自己的忠诚和正直回报了李世民。正是这样的豁达与诚恳,让李世民组建了一个清廉、高效的治理团队,令李世民成就大业的征途越走越顺。
以上几点,便是李世民可以在做皇帝之前,收拢大批人才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个儿子也是唐王朝第二代皇帝,又称文皇帝。"玄武门之变"的残酷背后一成就的是一个后世难以达到的盛世神话,时代的需要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主贤君。
李世民四岁时跟着父亲来到岐州,碰见一个善于摸骨看相的人,这个相士看到这个孩子,便对李渊说:这小儿有"龙凤之资,天日之表",并预言这孩子二十岁后必定能够造福苍生,济世安民"。这便是世民这个名字的由来。
据说,在平定王世充时期李世民也曾拜访过一位道士,称李世民为"圣人","天之骄子"。因此更加坚定了李世民日后要取代太子登上皇帝宝座的信念。李世民用兵可贵的地方是总是身先士卒,亲率精骑,冲入敌阵,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他的威望越来越高,他非常机智,利用自已的特殊地位和条件,收罗了大批谋臣猛将。率军出征各地,他就注意各地的人才。唐军攻克长安后,四方豪杰之士也纷纷归附。贞观一代名将杜如,房玄龄是重要的谋士和决策者。初唐的名将秦叔宝(又名秦琼),程知节(又名程咬金),尉迟敬德等人,原来都是敌军将领,归顺了李世民,收于帐下,对他们以礼相待。尤其是尉迟敬德本来是文武周手下的名将,作战勇猛,天下闻名李世民给他的待遇大大超过一般的降将,对他关怀照顾,并"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
对所有收纳进来的名人强将,都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交情,都甘愿为当时是秦王的李世民效力。他又在自己的秦王府设立了文学馆,招览文人儒士,号称"秦王府十八学士"的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人都是文学馆里的学士,让他们轮流在文学馆里值班,以备顾问,同时李世民又让画家为这18人画像,让文学家诸亮作赞。又常常在闲暇之时和文学馆中的学士们讨论文章,发现人才,收为已用。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李世民终于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势力集团,这个文武具备的政治集团不仅保护着秦王府,还在后来后来"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敬德,候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杜如,房玄龄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政变。时年29岁,成为唐王朝第二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