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千百年封建王朝,大臣名仕中出了难以数计得书法名家,有的如烈焰当空,光芒四射;有的如皓月在天,引领群星;有的星光灿烂,闪耀夜空,真是不胜枚举。要说起帝王,汉章帝、曹操,晋宣帝,晋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宋高祖,宋太宗、宋高宗,宋徽宗、清康熙帝,乾隆帝等等都有书法传世,而且这里所列举的,其书法都有相当水准。其中汉章帝据说是章草的创始人或起码也算是倡导者,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地位,没有章草,也就没有今草,狂草。梁武帝萧衍,二王一脉,颇具时名。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以二王为宗,有晋朝遗韵。唐玄宗的字,平心而论,胜过唐太宗,只是个性风格不够突出。宋朝虽然连年战乱,但宋朝经济文化倒是发展的风生水起,宋朝的皇帝们似乎都颇具艺术细胞,宋太祖,宋太宗,书法俊美,很有神采。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法,骨法用笔,笔力雄健,结体紧凑大方,字字俊美,宛若婵娟,书卷味,文人气十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画工笔画的画家以瘦金体提款,可使作品增色不少。元明帝王书法,远不及宋。清朝皇帝没有不爱书法的,乾隆帝尤甚,古代书画名作一到他手里,便遭殃了,非得将他的御笔留在上面,也不管书写的地方是不是合适,有人评论说,这如同“佛面拉屎”,细思之,当不为过当然,并不是说乾隆帝的字不好,是好的还不够突出。康熙的书法,受董其昌影响最大,其水准在乾隆之上。纵观历代帝王书法,以汉章帝、宋徽宗对后世影响最大,非要分个伯仲,当首推宋徽宗。(图一宋徽宗瘦金体,图二梁武帝图三汉章帝,图四唐太宗,图五宋高宗,图六唐玄宗、图七宋高宗,图八汉章帝、图九宋徽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列举历代皇帝书法,你们自己判断。
我自己偏向于李世民和赵佶。
汉景帝。
梁武帝萧衍
魏武帝曹操。
隋文帝杨坚。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李后主李煜。
宋真宗赵恒。
宋徽宗赵佶
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
宋光宗赵
送礼中赵昀
明太祖朱元璋。
宣宗朱瞻基。
清胜宗康熙。
清世宗雍正。
末代皇帝溥仪的楷书,是否达到中书协水平?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不仅是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同时也是很有传奇色彩的帝王。
帝王由于身份特殊,会享受到许多优质资源,从衣食住用行,再到看病、接受教育,都是如此。在过去,给皇帝传授文化知识的老师,有专用称谓,叫作“帝师”或“国师”,他们都是博古通今、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
溥仪有一名老师叫陆润庠(1841年1915年),是清朝末年的东阁大学士,延续了古代文人官员的优良传统,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能作诗,能画画,能写书法。
在书法领域,陆润庠的楷书造诣比较高,溥仪在楷书风格的建构上,受其影响很大,继承了老师的大部分特点。
陆润庠的楷书脱胎于唐代大师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追求俊逸挺拔、有筋有肉、刚柔并济的书写风格,笔画线条骨力饱满,字体结构美观大方,看起来非常舒服。但是,他的书法并没有达到“换骨”的境界,字体结构和笔法上的变化并不大,缺乏强烈的个性气质,流露出圆润端庄、工整婉丽的“馆阁体”特征。
从整体来看,陆润庠的楷书,在明清之际“馆阁体”盛行的年代,完全属于上乘作品。
溥仪的楷书中规中矩,基本上跟他老师的楷书风格相差不大,唯一跟老师书风不同的是,溥仪楷书的笔画线条看起来更加肥厚、圆润一些,在笔画的转折处比较平和,没有老师书风那样凌厉刚正,这或许是溥仪的性格比较温和所致。
跟历史上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等以楷书著称的大师比起来,不论是溥仪还是他的老师陆润庠,都差了好几个档次。
但是,两人都是受传统书法浸染很深的人,都是认真钻研过历代名家碑帖的书家,历练出了非常扎实的书法底子,路子走得很正,对书法的理解和感觉,现当代大多数书法家是比不了的。
如果把他们的楷书放到当代书坛,我敢说,当今大部分写楷书的人达不到这个高度和水平。可以通过比较法来证明我这个观点。
当今书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楷书名家,无非就是这几人,比如,上海籍书法家刘小晴,湖北籍书法家卢中南,天津人田蕴章、田英章兄弟,等等。
把这四人的楷书跟溥仪的楷书放在一起,谁有底气敢认为自己的楷书超过了溥仪?恐怕没有。
刘小晴的传统功底很深,文化修养也很高,他的楷书在结字上深得欧阳询楷书的精髓,结字瘦劲挺拔,笔画间距疏朗松活,字体朴茂自然,却不失潇洒活泼的趣味,并且流露出较强的书卷气。可以说,他的楷书没有明显的硬伤,在当代楷书领域,算得上顶尖高手。
卢中南是一名博采众长的书法家,他对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赵子昂的楷书都深入钻研过,把这些楷书大家的风格兼收并蓄,并注重在用笔上的变化,在楷书上追求多种风格的融合,欧楷的险峻奇绝,虞楷的温和典雅,颜楷的宽博凝重,赵楷的洒脱灵动,他都在自己楷书里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从整体来看,他的楷书在创作中因为考虑得过多,却丧失了个性气质的彰显,这一点确实是一个遗憾。
田蕴章、田英章二兄弟的楷书墨守成规,总体来说匠气太重,把楷书写成了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他们的名气虽然很大,但名不符实。
通过分析当今有代表性的四名楷书代表人物,可以看出,只有刘小晴的楷书体现出较高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格调,在境界上不输于溥仪,而卢中南、田蕴章、田英章,以及当今其他所谓的楷书名家,大多数人难以达到溥仪的楷书水准。
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中书协的大多数会员,在楷书上肯定比不过溥仪。
究竟是为什么?我想,跟当今书法家的心境有关。在古代,书法被当作是修身养性的技艺,而在当代,书法家职业化后,书法变成了争名逐利的工具,很多人心浮气躁,缺乏对传统的敬畏之心,缺乏文化修养的积淀,总想着在书法创作上走捷径。捷径没有找到,却自废了武功。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历史上多数的帝王一样,受过封建体制之下最好的教育。他的书房里放着四库全书,七位授业恩师,个顶个都是当时一流书法高手,而且学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这么厉害老师,这么优质的学习资源,即便是天分再平常的学生,也不会丑到哪里去。更何况,被立王储当皇帝的人,慧性聪敏绝不会太差。
溥仪的楷书写得很正,颜肉欧筋,浓墨重笔,肥硕丰厚且不失圆润灵秀。大清朝后期的书法,馆阁体达到巅峰。溥仪的书法,受陆润庠老师的影响最大。虽然没有取到真经学到真功,有形而无质,但笔法字法的渊源还是不难看出的。
溥仪楷书的水平,放在历史上的楷书大手中间是不够格的,甚至即便在诸位帝王之中,也称不得上品。但溥仪楷书的路子很正,基本功也扎实,与当今中书协会员楷书水平比较起来,也是完全可以拿得出手的。中书协会员里当然有高手,不说会员,仅启功之后的历届书协主席,传统功底与楷书水平,没一个有溥仪写得好的,包括大名鼎鼎的沈鹏,张海苏士澍更是靠边站。
综上,以溥仪的楷书水平,如果完全凭实力说话,入选中书协会员,是绰绰有余的。
抱庸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