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巴蜀文化旅游环境特点?

巴蜀文化旅游环境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31 更新时间:2024/2/15 7:09:33

巴蜀文化旅游环境特点?

气候湿且温暖,路途崎岖艰险

通过作品谈谈巴蜀文化独特性?

罗志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与中外关系史的领域中,研究成果尤为显著,在我国极具影响力。

而在他独特又深刻的视角中,巴蜀文化也呈现着不同的色彩。由于,他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一开始并不能认清作为巴蜀文化的独有特色,直到与一位游遍中国的美国老师进行交谈后,才逐渐了解到:原来四川人极为独立。巴蜀地区的人们,很有自己的见解,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而巴蜀文化也是如此。

纵观全局,中国文化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的特点是:中心稳定,边缘波动。而巴蜀文化,也同样遵循着这个准则,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着稳定性,但是,也适度的容纳着外来文化。这种特性可以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中看得出来,它拥有着自己的区域特色,与中原地区的特点截然不同。

但是,这些文化却又与中原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四川的整体地形是盆地,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四川人便时常抬头向上看,尽力地汲取来自四面八方乃至于头顶上传来的信息与文化。因而,巴蜀文化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生机。除此之外,巴蜀文化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关于《易经》的传统深厚而浓郁。

宋明理学家程颐,曾说过“易学在蜀”这句话,一直到晚清时期,张之洞来到四川,依然能随处可闻关于易学的谈论。这足以证明,易学早已深深的植根在了巴蜀文化之中。可能是因为四川人过于独立的思考能力,巴蜀地区的经学传统,一直很薄弱,不像中原地区和清朝的江南地区,发展得红红火火。

不过,从儒、道相争等方面来看,巴蜀地区的道家思想影响更加深远,所以,也必然会放弃一些儒家思想。

另外,巴蜀文化还包括文学方面的种种造诣,从古代的马相如、扬雄,到宋代的三苏;从现代的巴金郭沫若,四川的文人们一直着力于创新文学题材与体裁。而且,风格千变万化,风骨各不相同,世人对于他们的评价,更是不得了。

我们可以看到,从早期到现在尽管中间被杀掉了那么多人,但是,最奇特也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天文、易学、中医,还有“文学”,等等。这些巴蜀文化原来的特点,都没有因为明末的杀戮而改变,直到到清朝、近代,仍然是这么一个传统。另一方面,四川地处边远,仿佛在主流之外也是一个持续的认识。

晚清张之洞到四川办尊经书院,就被不少人看作是近代的文翁。其实,中国本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经》时代,似乎是全民皆诗,弦歌之声不绝于耳,更是伴随读书人的行为特征。至少,唐宋时代,我们还是一个轻歌曼舞的民族。当诗文的追求与“斗方名士”挂钩时,传统其实已经发生了改变。

然而,正是这些不专以经史之人,却成为了传统文化最有力的维护者。

实际上,川人对所谓“国学”的看重,在清末民初可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清末有十多个省,办了存古学堂,而有些却在辛亥之前,便被本省的谘议局废止了,其余的也都在民国代清之后,被中央政府明令停办了。唯独四川不仅没有被废止,还想尽办法抵制了教育部的指令,转换各种名目,以“国学”的名义将其保持了下来,直接与今天与四川大学衔接。

而“独特”的代价,在很多时候,就意味着“不入流”,使川人对别人来说,不过是脱口而出的“藐视”,非常敏感。籍贯在浙江的任鸿隽,曾任川大校长,而他的太太陈衡哲是湖南人,不习惯四川的生活,无意中说话伤到了川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之后,连川籍留学生李思纯也出来说话,挖苦陈衡哲虽为“洋奴”,却仅得西洋文化之表;甚至,进而攻击自己的老友任鸿隽学问欠高深,不足取信于社会。最后,任先生不得不辞掉了川大校长以息事宁人。这样的激烈反应,多少也带有前述“打老陕”的味道,并揭示出了川人的微妙心态:

“在生怕被人视为‘化外’的表象之下,正隐伏着四川长期被视为边远之地的事实。”

另一方面,巴蜀文化的独特,有时也因为外来文化而保持着更开放的态度。

如清朝旗人驻防全国都市,在南方留下持久影响的以成都为甚。而绝大部分南方人,多喜欢喝绿茶或乌龙茶,只有成都人爱喝花茶,这大概就是受旗人的影响。闲暇是茶文化的基础,也成为了今日成都文化的一个特色。此前的四川文化有此渊源,却不以此著称。

我们看过的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几千年旱涝保收。水稻从插秧到收割,其间,只需少量的劳作,所以,农闲的时间不短。然而,现在成都人讲求安逸,或更多是受清朝旗人的影响。因为,旗人有固定的钱粮,不富裕也不忧温饱,若自己不另求“上进”,可以终日闲暇。

在成都的茶馆里,众生平等,不特别强调茶的品级,一杯茶可以终日,是真正大众消闲的茶文化。或因吸纳了旗人的生活风格,今天的成都,不仅是南方大城市中唯一爱喝花茶的,也是中国所有大城市中保留闲暇最多的一个。

现今,这个人人都急匆匆赶着走路、忙着做事的时代,说不定,这便是中国仅有的一个讲究安逸的大城市了。对于那些要把赖汤圆、龙抄手做成麦当劳式联锁店的市场思维来说,慢慢悠悠恐怕已是落伍的表现,但对于不一定事事模仿的独立思维而言,能在匆忙的时代缓步徐行,或许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帝王的典故作文素材 古代帝王的典故作文素材摘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放心,皇帝的冠够大,秃头也能戴得住,冠冕从上古先秦一直到明代造型都差不多。至于常服的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秃头毫无压力至于清朝……清朝皇帝本来就是秃头……没有这个姓的帝王。霍姓名人有霍去病、霍光、霍元甲、霍英东、霍建华、霍思燕等。还有过霍国。霍国是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

  • 帝王的趣事 关于古代帝王的趣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刘备父亲寻祖得子刘备爷爷告诉他父亲安家过日子的标准:看到牛上房,车上树,脚上穿的鞋子八斤半。他父亲到处流浪一处村庄,恍然间发现:在半坡的牛仿佛正在吃草,这不就是牛上房吗?枣树上挂着一架纺车,不就是车上树吗?沾满泥的鞋一称,刚好八斤半。点评:很多时候,我们都太拘泥于表面,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 大清历代帝王简介资料 大清历代帝王简介资料大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

  • 大清历代帝王顺序简介 大清历代帝王顺序简介图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君主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自非子始,止于秦始皇。秦国于公元前770年建国,共经历三十几代君主。在这些君主的经营下,秦国从最初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其中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使秦国正式成为周

  • 大清历代帝王表 大清历代帝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夏朝: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商朝:汤、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没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纣。周朝:西周:文王、武王、幽

  • 大清历代帝王的名字 大清历代帝王的名字宣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清政府自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就着手推广邮政。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邮政平等交往,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历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其中有上海的大清朱家角邮局和北京的大清邮政信柜最为出名。古代历代帝王读音是gǔd

  •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左右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左右怎么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有很多古代汉字之所以有谐音,一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鲤鱼跳龙门”中的“鲤”与“利”谐音,“龙门”与“功名”谐音,所以这个成语意味着人们希望通过努力追求上进,获得更高的成就。又如,“开门七件事”中的“开”与“快”谐音,“门”与“梦”谐音,“旦”与“独”谐音,“丁”与“定”谐音,“齐”与“起”

  • 古代帝王的故事500字 古代帝王的故事500字作文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1、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

  •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概括 古代帝王的故事50字概括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

  • 古代帝王的故事200字 古代帝王的故事20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1、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