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集团简介?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是2002年12月29日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发电企业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153.9亿元。
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全部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电力设备制造、设备检修与调试;电力技术开发、咨询;电力工程、电力环保工程承包与咨询;新能源开发;与电力有关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承包境外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出口;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把集团公司建设成经营型、控股型,市场化、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知名能源公司。
大唐杯资料?
“大唐杯”是指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
李显龙简介资料?
李显龙(LeeHsienLoong),1952年2月10日出生于新加坡,新加坡第三任总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秘书长,南洋客属总会永远荣誉顾问。
李显龙197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79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公共行政学硕士学位,之后回国后任新加坡武装部队参谋长兼联合行动与策划司长。1984年12月至1986年2月担任新加坡国防部政务部长兼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政务部长。1986年转任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代理部长,同年12月升任贸工部部长。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负责监督国防部。1997年连任政府副总理。1998年兼任金融管理局主席。2001年兼任新加坡财政部部长。2004年8月12日出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兼财政部长,同年12月当选人民行动党秘书长。2015年9月12日连任总理。2020年7月,李显龙再次连任总理。
杜甫简介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苏轼简介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平生事迹:
1、嘉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2、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大唐陌刀兵资料?
唐朝的陌刀队,一队的人马两千两百人!
天宝年间,大唐国力强盛,部队里配备成建制的陌刀队,一万二千人为一军,一军两千二百人组成陌刀队。陌刀队全步兵,主要作用是斩马。当敌军骑兵冲阵时,靠陌刀队的刀阵,挡住敌军,他也是一只预备部队。唐朝时期的陌刀队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是专门为了克制骑兵而发明的!
地球资料简介?
地球以每小时107000千公里的速度,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速度相当于每秒钟飞越了30公里的空间,地球围绕太阳1周要恰好需要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名字哪来的?
地球的英文名是earth,十八大行星中唯一没有采用希腊天神和罗马神话人物命名的星球,而是来自德语里的土地earth。
位于美国德州的earth市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和地球重名的地方,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大家都说一个标准日有24个小时,是因为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个小时,但其实地球转一圈,只要23小时56分4秒,这叫恒星日。
一年有多少天呢?
计算天数看地球自转,计算年数看的却是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周期,这就产生了一年360.2425天的尴尬,为了方便记数,我们每隔4年就给2月多加一天(即是2月29日)于是就有了闰年。
地地球最高点在哪呢?
地球不是完美的球形,赤道周围是外凸的,假如从地心算起的话,地球最高的地方是“钦博腊索山”,比珠峰还高2414.04米
,我们的地球的热源都是来源于太阳,一旦太阳消失,那么我们将会无法生存,其实地核的温度和太阳温度是一样的,都是非常的高,达到了6000多摄氏度。
地球的圆的吗?
其实不是的,地球只是一个椭圆形的。
我们在围绕太阳运动,但我们的运动轨迹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的,而且在每年1月初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距离太阳最近,可是如果这时候我们距离太阳最近,那为什么天气又这么冷呢?这是因为对于地球的季节来说,地球在轨道上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差别影响微不足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并不严格的垂直于地球公转的平面,而是倾斜的,这段时间北半球正朝向远离太阳的一方,北半球的夜晚就变长,白天变短。还有一个更重量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在不同季节里阳光入射到不同纬度地区的的角度,也就是倾斜的长度大不相同,在赤道区域阳光垂直的入射这里的温度是非常高的,可是在北半球阳光却是倾斜入射的,结果同一道阳光铺开的面积相比赤道区域大了3倍,产生的热量也因此比赤道区域少了3倍,地球倾斜的自转轴给我们带来了一年4季的变化。
为什么地球会有自转?怎样才能感觉到地球在自动呢?
白天阳光折射的影子在不停的移动,透过折射的阳光照出来的影子,影子部分在不停的移动,这样每日每时即使不通过任何天文仪器,你也能观察到地球的转动,地球表面转动的速度是考察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赤道区域转动速度是最快的,每小时1600公里,如果在这里发射火箭飞向太空,在这里地球自转已经自动的给火箭赋予了每小时1600公里的初速度。在北极非常接近于地球自转轴的位置,地面的转速只有每小时3公里,这相当于人们散步的速度,在南半球为什么我们的澳大利亚朋友不会掉到宇宙空间中去呢?这是由于地球的引力存在。
圆明园的简介资料?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资料简介?
1、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2、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至此,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道光年间又进行多次修缮和拓建。
3、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而被迫停止。八国联军之后,圆明园又遭受到军阀破坏和匪盗打击,终成一片废墟。
4、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冰心简介的资料?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