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事迹由谁来记载?
古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为史官。
史,记事者也。就是“用笔记事的人”。后来又发展成记录国家大事的文职官员,也包括在君王身边负责卜筮、星历人员。
古代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自己身边的记事的史官真实地记录下来,称为“实录”。记录实录的人,就是史官。
古代帝王的王冠?
放心,皇帝的冠够大,秃头也能戴得住,冠冕从上古先秦一直到明代造型都差不多。
至于常服的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秃头毫无压力至于清朝……清朝皇帝本来就是秃头……
史记中记叙帝王事迹的体式?
《史记》中记述帝王的部分是本纪,“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姓霍的古代帝王?
没有这个姓的帝王。霍姓名人有霍去病、霍光、霍元甲、霍英东、霍建华、霍思燕等。还有过霍国。霍国是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分封自己的七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是为霍叔处,此即霍国之始,一直到春秋时代,公元前661年被晋国所灭。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求为霍伯,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变伯爵为公爵。
晋献公得知求自称霍公后,心中不平,于是出兵灭霍。霍国被灭后,求逃至齐国。
是年,晋国大旱,晋献公使人占卜,说是因灭了霍国,霍山神降罪于晋国,有此大旱之灾。
于是晋献公即命人将求从齐国找回来,让他负责霍山神祭礼事宜。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子孙。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应为定论。
古代帝王发怒的句子?
大家都知道,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万万人之上,掌握着治下所有人的生死。但是,皇帝生气了总不能就是砍头,砍头吧,毕竟他也是爹妈养的,有着七情六欲,而不是冷血无情的杀手。
那么,皇帝会不会骂人呢?其实怒而爆粗是常态,我们从史书记载中就可见一斑,因为泥人都有三分火气,生气起来哪能忍得住啊。
《史记》上有过这样的记载,是关于刘邦大骂郦食其的内容:
“汉王缀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这是啥意思呢?“竖儒”是对儒生的鄙视,“公”全称为乃公。
那么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你这个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的瓜皮文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古代帝王称号的全称?
帝王们的称号随着历史的发展,称号从对帝王们的一生功绩的定论到完全成为歌功颂德的工具,可以说帝王称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君权与各方势力斗争史
首先,帝王一般有庙号、谥号、年号等称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商重祭祀,建宗庙祭奠先王,“天子七庙”,每位君主死去后都会有一座庙,七代过后,庙累计太多,则会毁去自太祖以下较早祖先的庙,将其迁入太庙,时期保持一个稳定的总数,这个制度称之为“祧庙”
而有一些丰功伟绩的君主则会上庙号,示意尊崇,永不毁坏其宗庙,曰“百世不祧之庙”
庙号分为“祖”“宗”,正所谓“祖有功,宗有德”
祖一般为开创之功,一般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有立下不世之功,对国家恩同再造如汉世祖刘秀明成祖朱棣北魏高祖元宏
庙号大部分来源于谥号,并不像《谥法》一样,庙号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
首先,谥号始于西周前期,周公旦著书《谥法》,用来对王侯将相的一生做一个高度的评价
表扬的,例如: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评的,例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仁慈短折曰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皇权的集中,谥号越来越多,庙号成为皇帝们的必备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受尊号为“应天仁圣文武圣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祖死后,到天宝十三载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古代帝王葬礼规格?
皇帝死后不光有奢华的陵墓和陪葬品,其礼仪的繁琐也是令人瞠目结舌。不仅朝廷内外官员,皇亲国戚要着孝服,而且宫中的宫女、太监、民间百姓都要服丧。皇帝死后百日,民间禁止嫁娶和一切娱乐活动。这些制度都是不合理的。
古代帝王陵墓多大?
有大有小的,你说的帝王是指皇帝吗还是将相。
一般皇帝而言,都是相对诸侯偏大的,好几公顷的有。其实还要看发展的,比如越到后来陵墓越大越好咯。
古代帝王棺椁形式?
古代帝王棺椁都是三椁三棺,材质都是上好楠木,最高是‘黄肠题凑’棺椁,材质柏木。
古代帝王必读的书?
明清皇帝成年后一般都看《资治通鉴》,清朝皇子用满汉两种文字启蒙,满族比较浅,就是认认字,汉学一般要读四书五经。清朝皇帝一般都学养很好,康熙涉猎比较广泛,宗教、军事、科技、数学等都看,典型的包括《金刚经》《老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史记》《全唐诗》《论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