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建国后国家组织对定陵进行考古,为什么到现在也没人提议挖开秦始皇墓?

建国后国家组织对定陵进行考古,为什么到现在也没人提议挖开秦始皇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605 更新时间:2023/12/22 4:57:37

唐、宋、元、明、清开国皇帝的主墓有几座打开过?!

何况那是始皇帝的墓,再挖就到主墓了,

这是始皇帝呀!请问有谁自己扒过自家祖坟的!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因为不敢挖啊!

首先我们必须要肯定的是,秦始皇陵的价值毋庸置疑!

一旦面世,且不说皇陵里文物,史料,将会对整个中国先秦历史的研究起到多大的帮助。仅仅是建景区收门票,其都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收入。秦始皇的号召力无疑是巨大的,仅仅是一个兵马俑就让游客们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如果是秦始皇陵打开,那么其估计会成为中国最火的旅游景点。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表示“如果打开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25亿元。”

这不是说说而已!

但是,为何秦始皇陵一直不挖?

因为怕啊,怕60年前的悲剧再度重演。

当年的“定陵事件”至今仍然时每个考古人心中的痛。当时在郭沫若和吴晗等人的坚持下,国家文物部门开了对明十三陵的发掘考古工作。原本最初的选择是长陵,及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是由于长陵规模太过宏大,考古人员选择先发掘较小的定陵(万历皇帝)练练手。

定陵被发掘之后,收获确实不小,不仅发掘出了三千多件有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还找到了许多的珍贵史料和物证。比如根据万历皇帝的尸骨得出了万历皇帝身有残疾等结论。

但是,相比于这些收获,显然失去得要更多。

由于我们得考古工作者们经验不足,团队更缺乏相关的技术条件。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文物损失。那些深埋与地下数百年的文物,在没有科学保护的条件下,根本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

从陵墓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字画、丝绸很快便氧化、变色、破烂不堪。就连万历皇帝棺椁旁的陪葬木俑,开始进去时还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结果到了考古队员们的手中,全部都萎缩成了可怕的老头老太。

这里不是说考古队员们不重视文物的保存,作为考古工作者,我相信她们比谁都明白文物保存的重要性。但是明白是一码事儿,能力又是一码事儿。以他们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对现有的文物做到有效的保护。

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教授,看到那些损坏的文物,心痛不已,急得眼泪都出来了。但是没办法,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是看着这些文物被时间毁掉。

至此,定陵事件成为了中国考古界一次最为惨痛的教训。

而正是因为这次教训,让国家意识到了“蛮干”的危害性。于是文物局出台了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除非这个陵墓被盗了,或者有着被盗的风险;以及面对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洪水甚至战争等有可能导致陵墓损坏的时候。文物部门才会派出工作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不小心给挖出来了,导致陵墓有着被盗的风险。比如修体育场盖楼什么,这种工地上挖出帝王陵墓的事儿还是很有可能的。这种情况也会进行发掘。

总而言之,就是不会主动的去破坏一个陵墓的安宁。

对于秦始皇陵,最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以现在的工程技术条件,挖是绝对没问题的,谈不上什么劳民伤财。但问题是挖了以后怎么办?

首先,这些文物怎么保存?定陵事件中,万历皇帝的家当距今不过四百年,尚且这副模样。秦始皇陵距今两千两百多年,谁能有把握说,能够保证里面的文物得到完好的保存?没有!

再者,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地宫结构非常负责,如何保证在发掘的同时不对地宫本身以及地宫内的文物造成破坏?我想没有谁敢保证!

仅仅这两点,就足以让大部分的考古工作者望而却步。比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其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损坏国宝这个责任谁担得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郭沫若脸皮那么厚,毁了定陵还敢嚷嚷着挖秦始皇陵。

这个骂名谁也背不起。

所以,秦始皇陵至今没有开挖!

当然,考古工作者们也不是完全没事做,他们围绕着秦始皇陵目前主要在做两件事儿。第一是探测,尽量的弄清楚地宫结构,以保证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对秦始皇陵进行有效的发掘。毕竟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盗墓贼不会找上门来,或者说某些天灾人祸。所以第二个就是保护秦始皇陵了。

其实话说回来,秦始皇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说他是先祖也不为过,他的陵墓在那里安静的躺着,不受打扰,是咱们大多数人的愿望。毕竟从咱们民族文化角度来讲,挖人家祖坟,是缺德。更何况是挖自己家祖坟呢?不仅自己不能挖,别人来也不行。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定陵的地宫入口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地宫口的确定,是皇陵发掘过程中的第一道坎。1955年,在三位历史学家和作家的不懈努力下,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得到批准。明成祖的长陵被定为发掘对象,但当时的考古队勘探了一年多硬是没找到地宫入口。于是,发掘委员会只好无奈的放弃长陵的发掘,决定找一个容易下手的明皇陵先试挖掘一下。本来考古队已将目标转向明仁宗

  • 为什么古代会有残忍习俗“瓦罐坟”,老人60岁住进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如果老人到了60岁就要被活埋,埋进瓦罐坟里。瓦罐坟形似瓦罐,坟留有一个送饭的入口,孝顺的儿子会送饭一百天,每送一天饭就在入口处垒一块砖,直到最后老人饿死、憋死。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活埋老人?为什么这么残忍?起因是这种风俗在史前文化就有了。那时候太落后,人们不能解决吃饱的问题。这样的生活折

  • 古代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神仙2606的邀请。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由生到死、自生自灭的过程,作为世间万物之主的人类也不例外,也同样要遵循从生到死的规律,人死了就得埋葬入土为安,穷人有穷人的葬法,富人有富人的葬法,或许有人好奇,那皇帝死了之后又是怎样下葬的呢?古代皇帝的丧葬制度是比较严格的,有许多的帝王

  • 秦始皇陵在什么条件成熟下国家才能启动发掘工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当前考古界有一条共识,就是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但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发掘。要想发掘秦始皇陵,首先需要至少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触发抢救性发掘的机制,二是文物保护技术非常成熟。相对而言,第二个条件要比第一个更关键,如果保护技术达不到要求,即使是抢救性发掘,损毁也在所难免。尽管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界的一条铁

  • 秦始皇陵已找到,为何专家不愿打开?打开会对当今中国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祖龙葬骊山,佑华千万年祖,乃始也,龙,人君之像也。祖龙,乃千古一帝始皇赢政的尊称也。秦王赢政,赢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生母赵姬,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即位,于公元前221年,吞并六国,拓展疆土,集中中央集权,亲政改旧,量材适用,文拜李斯,尉缭,武有蒙括,王翦,南征北战,一统天下,三十九称

  •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我来回答你。相传秦始皇下令烧毁天下史典之书、活埋方士和儒人四百六十以后,还不放心,以为老年人知古通今,大多怀恋先朝旧制,痛恨他的残暴苛刻,接着又下一道圣旨:六十还甲。无论仕庶男女,活到六十岁不死者,一律活埋。只弄得古今断钩,学问毁废,天下再没能人,黎民怨声四起,外邦不愿臣伏。遍查正史典籍,以及《史记

  • 曹操真的是盗墓的祖师爷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虽然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些军衔,但他却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盗墓贼供奉的祖师爷是伍子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而少傅费无忌是个奸佞小人,不仅以太子建将娶的秦女媚于楚平王(平王自娶秦女),而且陷伍奢父子(子胥兄伍尚)于死地,后伍子胥奔吴国,后吴伐楚,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

  • 秦兵马俑的故事或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兵马俑也称秦始皇兵马俑、秦俑等。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在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现已发现三处俑坑。秦始皇兵马俑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徐州是汉代文化发源地,也是汉代文化重要的宝库,素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在这个宝库中,被誉为楚兵神韵、汉代奇观的徐州汉代兵马俑,以它气势

  • 关于秦兵马俑的传说 50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古今大战秦俑情》里构造了活人俑,后来冬儿与天放的事不慎被秦始皇知道,永远为他守陵,他下令把蒙天放铸成活人俑,蒙恬的义子蒙天放与韩冬儿相互爱慕,欲纳她为妃,而秦始皇喜欢韩冬儿

  • 关于秦兵马俑的民间故事或历史故事 字数:100以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复活的军团我们去参观兵马俑的时候,正值雨过天晴。几万名游客踏着湿润的青砖和我们走在一起。宏伟的秦兵马俑馆侧倚着秀丽的骊山东麓,里面戍卫着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支近卫军。而今的兵马俑馆早已建设世界级的展览馆,高大明亮的一号坑里光线充足,可以供游人随意拍照。二号坑里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游人可以亲眼目睹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