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临终前发生了哪些怪事?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了哪些怪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998 更新时间:2024/1/30 3:13:44

秦始皇临终前的一年时间里,竟连续发生了三件怪异事,并且都明明白白地记载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确不可思议。

咱们一件件来说。

第一件怪异事:荧惑守心。作为“天子”的历代帝王对天象都异乎寻常地重视,天象在他们的意识中象征着天意,决定着皇权的兴衰存亡。

为了明视天意,维护皇权,历代帝王都要设立占星官,占卜各种天象,以求趋吉避凶。

在占星官认定的众多天象中,有两种是最受关注的,一是象征大吉的“五星连珠”,一是象征大灾的“萤惑守心”。

“五星连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大星排列成一条直线,象征着雄主出世,顺应天命,主宰天下。

汉高祖刘邦继位的第二年,就曾出现过“五星连珠”的吉象。有意思的是,现代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推算,还曾推算出两次未被历史记载的“五星连珠”,一次是吕后称制之时,一次是武则天称帝之时。

史书不记,大概是因为女主顺应天命颠覆了基本的皇权逻辑。

象征大灾的“荧惑守心”在天象上要稍微复杂一些。在中国古代,“火星”被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心宿”被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说的“天蝎座”,主要有三颗星组成,在古代,天蝎座三颗星中最亮的一颗代表皇帝,旁边的两颗,一颗代表太子,一颗代表庶子。

顾名思义,“荧惑守心”就是火星运动到天蝎座三颗星附近后,停滞不动了。

《史记天官书》记载:“火犯守角,则有战。房、心,王者恶之也。”也就是说,出现“荧惑守心”的天象,轻者天子失位,重者帝王将死。

关于秦始皇遭遇“荧惑守心”,《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明确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一般情况下,帝王得知有“荧惑守心”的大灾天象时,会用诛杀重臣的方式来消灾避祸,但秦始皇没这么做,因为他遭遇的灾祸异事不止这一件。

第二件怪异事:陨石坠落。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颗流星坠落到了大秦帝国的东郡。东郡这个地方十分特殊,象征意义很强烈,它是秦始皇即位之初,吕不韦主政时期攻打下来的,此郡当时是齐、秦两国的交界地。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块坠落的陨石上居然刻着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陨石上刻着恶语,这很像是有人在公然诅咒秦始皇以及他的大秦帝国。秦始皇得知这个消息后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样,他立即派御史到陨石坠落地,逐门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

秦始皇一怒之下,处死了陨石坠落地附近的所有人家,并立即焚毁了这块刻字陨石。

但不管怎么说,这第二件怪异事,总感觉是人为的,可紧接而来的第三件怪异事就不同了,神秘宿命的色彩十分浓重。

第三件怪异事:沉壁显世。这一年秋天,大秦帝国一位走夜路的使者从东经过华阴,突然有一神秘人手持玉璧将其拦住。神秘人对使者说,请你将这块玉璧送给(hao)池君,完了又说了一句极可怕的谶语今年祖龙死。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彻底慌了,尤其是听到“今年祖龙死”这句谶语的时候,他先是沉默,进而苍白地解释说,山鬼至多知道一年之事,言下之意,你们千万别信这句谶语。退朝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左右解释说,祖龙指的是人的祖先。言下之意,我不是这句谶语里的祖龙。

使者奉壁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读到这些,可能有人会说,此事人为的嫌疑还是很大,但如果说明这块玉璧是何物,感觉就大不同了。

秦始皇派人将使者拿回来的这块玉璧送到御府察验,鉴定的结果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他巡游渡江之时,祭祀水神而投到江中的那块玉璧。

十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怎么会突然被一个神秘人送还回来,是为了证明那句谶语不容置疑吗?

因连续发生三件怪异事,为了避凶就吉,秦始皇举行了占卜,得出的结论是始皇出巡并迁徙百姓才能趋吉避祸。

于是秦始皇下令迁移三万户到北河、渝中两地,并且给每个迁徙户赠了一级爵位。

跟着便是举行始皇第五次大巡游。

第五次巡游,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发,到第二年七月,前后长达九个月。在这九个月里,秦始皇南到浙江钱塘,在会稽祭奠大禹,刻石颂德,然后又北上到达琅琊。

然而,当巡游到平原津时,秦始皇突发重病,但巡游的车队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的病危停滞不前,而是继续西行。走到沙丘平台时,渴望长生的秦始皇驾崩,这一年,秦始皇实际年龄只有四十九岁。

关于秦始皇究竟是怎么死的?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累死的,一个被胡亥赵高李斯谋杀的。

累死的说法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但在民间,秦始皇之死却始终充满了神秘而宿命的气息。

举两个例子。

《渊鉴类函》中说:秦始皇东巡,到孔林,发孔子墓,看到墓冢内写着:“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跃我床,颠倒我衣裳,行至沙丘亡。”

《异苑》中说:秦始皇,何强粱。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

总之,不得民心,灾事多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是因病而死,还是被人谋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既不是因病而死,更不是被人谋杀!秦始皇究竟是死于什么原因呢?从秦始皇平成叛乱、剿灭,一直到吕不韦看了秦始皇的信后自杀,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处事风格。秦始皇的处事,既不失果断,又手法老练,无论过程中有多么惊险,期间却处处透露着一股定笃。秦国灭掉六国之后,面临着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那些建

  • 相传秦始皇死了好长时间才下葬,他的陪葬品会如数陪葬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秦王是为了和秦福去蓬来仙岛取、长生不老药、他吓了回来、而.秦福却跑了、要不怎么弄出了、这一帮小日本那都是他的好事、回归途中在次惊吓王宗合症并发死于途中、闪电回宫风声不漏、等安顿好之后、、这才发丧、所有金银库内的全部带走、流落民间的也很多、各大臣手中家家都是时室金银满屯、他带的只是金库的存货、那也足够

  • 秦始皇宠臣,亲自扶胡亥登上皇位的赵高,最后是如何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赵高和李斯做矫诏,赐死长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登基。此后,赵高又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杀死李斯,屠戮宗室,最终引兵逼得胡亥自杀。子婴被立为秦王后,怕胡亥对自己动手,因此称病,把赵高骗到自己住所,杀死了赵高,灭赵高三族。拉李斯上船,赐死扶苏、蒙恬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去世,但此时未立太子。秦始皇的遗嘱是把玉玺

  • 秦始皇为什么会在东巡中死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我想说秦始皇之死不管是偶发因素还是别人设计,如果换做正常人,你设想一下。假设你在天天加班的情况下还要操心家事,在这样的努力下你依然得不到外界甚至身边人的认可的情况下,你的身心还能撑得住多久?《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

  • 秦始皇驾崩前一年连续发生了几件怪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封建王朝一直想灌输给黎民百姓的道理就是:皇帝不是人,是神,是上天派他来管理百姓的。所以皇帝来的时候不会轻轻来,都要有太阳入怀,龙腾九天等吉兆。牛逼的皇帝走的时候,也不会悄悄走,也要有什么陨石落地,天崩地裂等凶兆。秦始皇千古一帝,走的时候自然要有预兆,而且还不是一次。早在秦始皇驾崩前一年的时间里,在中

  • 秦始皇真的是病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秦始皇确是病死的。死于非命的说法,以秦始皇残暴狠毒的性格和当时的至高无上的威严,赵高和李斯没有那个胆量,也没必要弄死他。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十三岁当秦王,三十九岁称皇帝,前后在位三十七年。他创立皇帝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筑万里长城,

  •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采用瞒天过海之术,将秦始皇的尸体运回了咸阳。然后胡亥主持葬礼,并顺利登基为帝,是为秦二世。赵高瞒天过海的过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具体的记载: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始

  • 嬴政驾崩,只有胡亥,赵高和李斯在场,后人如何得知遗诏被篡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永远的秘密。这几个人后来矛盾冲突激烈,互相厮杀,篡改遗诏的事很快被世人知道。一、秦始皇之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病倒,临终前,拟发诏书给长子扶苏。命他赶回都城主持丧事,把镇守边疆的事托付给大将蒙恬。这实际上确认了扶苏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还没来

  • 秦始皇嬴政在位11年,出巡五次,为何最后死在出游路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今天咱们就来谈谈秦始皇的为何会死在半路上。这秦始皇活了49岁,如果换算到现在那肯定是短命了,不过在鸟不拉稀的古代,活这么长很不错了。不过说实话秦始皇还真的可以多活些日子,害死他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仙丹”。秦始皇统一六国,自己为始皇帝,又设立了很多的设施,这个时候秦国空前庞大,无人能及。这个时候

  • 秦始皇做的哪些事加快了大秦王朝的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皇帝,后世只能凭一点点史料和推理得人心者得天下而论,并无具体实列,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它从战国七雄,统一成一个大国,统一文字思想教化,统一道路度量衡,需要很多时间去消化吸收,应从战时体系转入民生建设,恢复生产力上,及依法治国上,但很不幸,相对于大秦帝国的法律太过严苛政猛于虎,短期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