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850 更新时间:2024/1/21 13:30:17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采用瞒天过海之术,将秦始皇的尸体运回了咸阳。然后胡亥主持葬礼,并顺利登基为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瞒天过海的过程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具体的记载: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抵达了平原津,此时得了疾病。始皇很害怕死亡,谁要说个死字就杀谁,群臣都不敢说死的事。

始皇知道自己病重,就给公子扶苏作了玺书,说:“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就是让扶苏赶紧回到咸阳,主持葬礼。按照当时的礼制,主持葬礼的人就是继承人。

玺书已经写好密封,在中车府令赵高手上,但还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驾崩。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之,不发丧。棺载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丞相李斯认为,皇上在皇宫之外驾崩,恐怕会引起诸位公子及天下叛乱,就决定秘不发丧。于是,把秦始皇的棺材放在车中,命以前宠幸的宦官依旧陪伴侍奉,走到哪里,都按照礼制由地方官吏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也像以前一样批复。

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五六个宦官知道皇上已经死了。

就是“死人当做活人伺候”,“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

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赵高曾经教授过公子胡亥文字及狱律令法事,算是胡亥的师傅,很受胡亥喜欢。

赵高就与胡亥、丞相李斯一起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并赐公子扶苏、蒙恬一死。

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赵高与胡亥、李斯合谋的过程,详细记载在李斯传中。

这一切做好之后,胡亥等人继续前行,经过井陉(河北西部)抵达九原(内蒙古包头)。

此时正是最炎热的酷夏季节,秦始皇的车很快就发出了臭味,就诏令从官弄了一石鲍鱼来,用鱼臭味来掩盖尸体腐烂的气味。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之后,就从直道回到了咸阳。胡亥主持葬礼,然后继承了皇位,成为二世皇帝。

到了九月,把秦始皇安葬在骊山。

这个过程,史记记载的还是比较具体,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以鲍鱼遮盖秦始皇尸体的臭味,真的能瞒天过海吗?

《史记李斯传》记载:

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除了公子扶苏在北边监兵之外,其他儿子都留在咸阳不得随行。只有少子胡亥特别受始皇宠爱,吵着闹着要跟着去玩,始皇也就答应了。

秦始皇驾崩,只有李斯、赵高、胡亥以及其身边的几个宦官清楚。诸位公子都不在身边,也就无从知晓。

当时信息不畅,想隐瞒他们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时间一久,不要说秦始皇尸体会发臭引起怀疑,就是几天不见秦始皇露面,也会引起身边人的怀疑,究竟皇上病重,现在是死是活哦?

纸是包不住火的,鲍鱼的味道也掩盖不住尸体的气味。

那为何赵高还这么做呢?

都清楚赵高做了丞相后,与秦二世玩得那个“指鹿为马”的游戏吧。

明明就是一头鹿,赵高说是马,许多大臣就跟着说是马。

同样的套路,赵高说是鲍鱼臭味,谁敢说是秦始皇死了、尸体腐烂的气味呢?

知道的不说,怀疑的不敢说,这事不就行了嘛!

地方官吏想见皇上,不是你想见就能见上的。孝心尽上了,奏折批了,该干嘛干嘛去,不该问的别问,这些人还好糊弄。

最难控制的是秦始皇的警卫部队,他们是否忠于胡亥,是个变数。如果他们把这一消息传出去,就是个麻烦。

第一,秦始皇的卫戍部队是绝对忠诚于皇上的,这是不可怀疑的。只要是皇上近侍或诏令,传达的是皇帝旨意,他们会绝对服从。

第二,赵高、李斯如果摆不平这支部队及统帅的话,他们还敢谋反吗?

第三,除了赵高等几人,没有人清楚秦始皇遗诏的具体内容。皇上立谁为太子,岂是这些军士应该关心的事,只管做好自己的职责就是。

第四,李斯身为丞相又是公子扶苏的老丈人,他都惧怕赵高而不得不与之合作,其他人凭啥与赵高较劲呢?

赵高摆平李斯之后,一个是丞相、一个是中车府令、一个是未来的皇帝,谁还敢去招惹呢?

因此,赵高瞒天过海之计,只是给地方官吏及百姓看的,身边的人是无法隐瞒的。

摆不平身边这些人,还想干大事,有几个脑袋够用哦。

退一步讲,就算把这一消息传播出去,对传播者有啥好处呢?除了找死,别无一点益处。

这也说明了一个很微妙的规则,那就是装糊涂,睁着眼说瞎话。有时候这才是最理想的明哲保身之道。

赵高等返回咸阳的路径大有深意

木有不透风的墙,就算是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赵高等人,还是留了一手,做了最坏的打算。

据《史记李斯传》记载:

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使者数趣之。

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

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

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重新做了新的玺书,赐死扶苏、蒙恬,把兵权交给裨将王离。以胡亥的门客做使者去上郡(郡治在肤施县,今陕西北部绥德县)见扶苏。

扶苏看到诏书,大哭,进入内舍,就准备自杀。

蒙恬劝阻,说:“皇帝陛下在外,没有确立太子,命我率领三十万大军,让您监军,这是把天下重任委托给您。现在,使者一来您就自杀,怎么知道不会有诈呢?还是弄清楚再说为好。”

但扶苏一向仁孝,不听蒙恬劝阻当即自杀了。

蒙恬不肯就死,使者就让属吏把他囚禁在阳周(故城在今陕西子长县北三十里)。

使者回报,胡亥命斩杀蒙恬,

扶苏、蒙恬死后,赵高等人大喜。

于是,命令车队走直道(秦修筑的内蒙古、陕西、甘肃境内的干线道路,好比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快马加鞭赶回咸阳。

秦始皇是在河北沙丘驾崩,赵高等不是直接沿黄河岸边,经河南走近道回咸阳,而是绕道内蒙古九原,其用意一方面河南地区人口稠密不容易封锁消息;二方面就是担心扶苏与蒙恬不遵从遗诏而造反。

就算秦始皇的尸体顺利运回了咸阳,但如果扶苏、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前来讨说法,这事就不好办了。

赵高等绕道九原,一方面等待扶苏接到遗诏后的态度,另一方面那里人迹罕至,啥臭鱼烂虾都不会有人能闻到其臭味。

九原在长城之外,扶苏、蒙恬在长城之内,只要秦始皇的尸体不回咸阳,赵高等人就可以借此大做文章,以秦始皇诏书的名义号令天下。

但一旦回到了咸阳,那些鲍鱼就不起作用了,始皇驾崩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全国。如果扶苏、蒙恬造反,各地就会趁机呼应,胡亥就没有机会了。

因此,赵高这个瞒天过海之计,针对的就是不知真相的地方官吏和百姓。秦始皇身边的人是难以掩盖的,只能用“指鹿为马”的手段,封住他们的嘴。尽力拖延时间,等待扶苏、蒙恬的态度。

扶苏一死,蒙恬就没有理由再起兵。赵高等人也就不怕任何臭味,日夜兼程回到咸阳,大事就定了。

总之,赵高此计并非多么高明,但却很有效果。不得不说,赵高是老奸巨猾之人。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嬴政驾崩,只有胡亥,赵高和李斯在场,后人如何得知遗诏被篡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永远的秘密。这几个人后来矛盾冲突激烈,互相厮杀,篡改遗诏的事很快被世人知道。一、秦始皇之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病倒,临终前,拟发诏书给长子扶苏。命他赶回都城主持丧事,把镇守边疆的事托付给大将蒙恬。这实际上确认了扶苏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还没来

  • 秦始皇嬴政在位11年,出巡五次,为何最后死在出游路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今天咱们就来谈谈秦始皇的为何会死在半路上。这秦始皇活了49岁,如果换算到现在那肯定是短命了,不过在鸟不拉稀的古代,活这么长很不错了。不过说实话秦始皇还真的可以多活些日子,害死他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仙丹”。秦始皇统一六国,自己为始皇帝,又设立了很多的设施,这个时候秦国空前庞大,无人能及。这个时候

  • 秦始皇做的哪些事加快了大秦王朝的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皇帝,后世只能凭一点点史料和推理得人心者得天下而论,并无具体实列,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它从战国七雄,统一成一个大国,统一文字思想教化,统一道路度量衡,需要很多时间去消化吸收,应从战时体系转入民生建设,恢复生产力上,及依法治国上,但很不幸,相对于大秦帝国的法律太过严苛政猛于虎,短期内各

  • 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对内压榨的范围从普通老百姓扩大到了基层官吏头上。压榨老百姓对于基层官吏来说无所谓,他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但是压榨基层官吏头上,他们就不能容忍。根据秦汉史学者研究,史记里记载的秦二世时期征发的“闾左”,这个“左”其实是“佐”的通假字,所谓的“佐”其实就是秦朝基层官吏,

  • 秦始皇为什么会突然暴毙?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邀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十三岁继位为秦王,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嬴政铲除、剪灭吕不韦,横扫六国,最终于公元前221年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君临天下。那一年,秦始皇三十九岁。建立秦帝国之后,秦始皇的辉煌依旧在继续。对内他废除分封,开创郡县,以法治国

  • 秦始皇几岁驾崩?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50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游云梦、会稽等地,李斯、胡亥、赵高等随从,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为皇帝的亲信,可是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这似为赵高等的计谋所在。因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公子扶苏的耳目

  •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缪和吕不韦是两大党羽之一。缪和赵太后生有两个私生子,秦始皇早就忍无可忍了。尔后,缪又发动宫变想夺权。他的阴谋早就被秦始皇知道了,秦始皇立刻命令昌平君等派兵镇压,活捉了缪并处车裂极刑。谢谢邀答秦始皇之所以被后人贬为“暴君”,主要原因是秦国推崇的是法家思想,而后世修史的都是儒生大家。这两种思想本就是对立

  • 权倾一时的吕不韦是怎么死的?是被秦始皇杀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吕不韦,姜姓,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①往来各地之间进行商品倒腾贸易,“往来贩贱卖贵”,积累起千金的家产,成为阳翟的大商人。②扶植在赵国为质子的秦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并继位为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庄襄王去世后,扶持年幼的

  • 秦始皇是否知道赵姬和的事情?如果知道,为什么能容忍那么长时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吕不韦、赵姬、之间的三角关系,自古便为人所称奇,谈到秦始皇时,总是不免言及此事。这时,另一个疑惑便随之而出,为何秦始皇能容忍他们的事情呢?是秦始皇不知道?还是另有隐情呢?这件事说来话长,故事的开始发生于赵国邯郸,当时秦国与赵国之间刚刚发生长平之战不久。童年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在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 秦始皇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人类史上最强风险投资家,非吕不韦莫属!一般人投的是钱,赚的也是钱。吕不韦则不一样,他投的是身家性命,赚的是封侯拜相,这是段位和格局之间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巴菲特也得靠边站!简单复盘一下吕不韦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思路,看他是怎样将一副烂牌打出王炸的感觉。有人肯定不服,宠妃华阳夫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