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之,不发丧。棺载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回答问题前,先来了解一下《史记》中的描述。
古人称小病为“疾”,而重病为“病”。文中提到“病”字,据此,可见始皇帝已经病情严重,难以治愈。后来病死了,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和几个宦官知道,不过5到6人。
其实始皇帝的病也非一日之寒。
01这事得追溯到秦始皇35年。秦始皇为了能早日找到神仙,便听信方士之言,一个人躲在深宫,不让臣子知道自己的踪迹,但是又喜欢独揽大权,所有的奏折都一人批阅,工作量巨大,以重量计算。为了不让人看见自己,估计也不出来锻炼身体,又常常工作到深夜,这身体能扛得住?
02秦始皇36年发生3件大事,击垮他的心理防线先是荧惑守心,接着天上掉下来的石头上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最后使者带回来多年前沉到江里的一块玉璧和一则预言“今年祖龙死”。就这样,秦始皇耿耿于怀,心理就落下了阴影。大家知道,这心病难医,心理有病不能及时疏通,就很容易患上重病,要不然有个成语叫“郁郁而终”呢!
秦始皇让人占了一卦,说是巡游能解之。于是才有了此次绝命之旅。
03胡亥第一次陪同出巡,就捡漏秦始皇36年十月(当时一年的首月)出发,胡亥主动请求陪同,始皇帝答应。然后,同年7月,离出发10个月,秦始皇病重驾崩于沙丘宫,那里也是赵武灵王的丧生之地。
接着,赵高开始表演,前后劝服胡亥和李斯,篡改遗诏,赐死扶苏,胡亥捡漏成功,即位为秦二世。
结语:其实,根据前面两点,就可以判断始皇帝身体有疾在身,巡行不过是为了化解玉璧的凶兆。但是事与愿违,试想,一个病人应当静养,怎么能受得了长时间的旅途颠簸?而始皇帝的身体状况知道的人很少,但是中车府令赵高肯定清楚。
奇怪的就是为何胡亥会要求同行,恐怕与赵高也脱不了干系,别忘了,赵高可是他的老师。至此,一条脉络渐渐清晰:
(1)35年,方士进言,始皇帝独居深宫,日理万机,身体每况愈下(赵高知情)
(2)36年,玉璧凶兆,始皇帝生理、心理俱受打击(赵高有无参与?)
(3)始皇帝有病在身,巡游为了化解凶兆(赵高知情)
(4)胡亥请求同行(可能是赵高指使)
(5)始皇帝去世,死在赵武灵王的沙丘宫(太巧了,几千里的旅途,偏偏死在赵氏之处?)
(6)胡亥捡漏即位(赵高伙同李斯,篡改遗诏,杀害扶苏)
从头到尾,都有赵高的身影,赵高意欲何为?各位看官,自行判断吧!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