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记》所记秦始皇身死前后的情节可信度有多少?是否还存在别的可能?

《史记》所记秦始皇身死前后的情节可信度有多少?是否还存在别的可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932 更新时间:2023/12/15 11:24:28

《史记》对秦始皇的死有记载,要说有多少可信度,除了记载本身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其它几个方面。

一、《史记》记载本身的可信度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之,不发丧。棺载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撇开其它因素,《史记》记载的更像是故事还是事实?以秦始皇做事的风格来说,忌讳说自己死的事,也怕死是对的,留下遗书先压着不发有可能。秦始皇不是死在宫廷里,出巡在外驾崩,李斯是丞相,为了避免有人趁机作乱,先秘不发丧也是对的;胡亥是皇子,秦始皇出巡唯一带着的儿子,他应该知道;还有赵高,别人不知道可以,最贴身的宦官肯定知道,而赵高是宦官首领,还是胡亥的师傅,知道也很正常。以上都是很正常的,基本没有疑点。

接着,赵高、胡亥、李斯一起拆开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改成了胡亥,这个就有演义成分了,因为本来就没几个人知道,这个消息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以赵高、李斯的精明,这事顶多他们俩加上胡亥知道,这二位还都在创造小篆这种书体的三个书法家之中,改诏书他们不行,天下就没人能行了。所以,即使这件事是事实,也肯定就他们三个知道,不会再有别人。这三位都不是正常死亡,改诏书是天大的事,也绝对不会和别人说,那后世是怎么知道的呢?

既然改诏书的事存在演义成分,那么后面的赐死扶苏、蒙恬也是一样不好说,有留下证据吗?别说他们三个不会这么傻,就算留下了,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三个月,除了萧何抢出来的一部分对他有用的文献,别的基本没留下什么。那么巧,萧何抢出来的就有这证据?感觉可能性为零。

车上载臭鱼这事看见、知道的人很多,也没必要造假。

对于《史记》记载本身,我觉得改诏书和赐死扶苏、蒙恬的情节存疑。

二、撰写《史记》取证方法的可信度

《史记》是一部巨著,倾注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俩一生的心血,但不能因此说书上记载的都是历史真实。

他们父子写这部书的历史背景不寻常,因为中国历史上的两次著名毁书事件发生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之前。这两次毁书事件,一是“焚书坑儒”,而是项羽“火烧咸阳”。“焚书坑儒”虽不像我们小时候在故事里知道的那么惨,之后也确实只留下了秦国史书,至少对外声称是这样,也许毁书者自己有一份备份,以备不时之需。但即使有这备份,项羽火烧咸阳宫三个月,萧何抢出来的微乎其微,可以说史料基本没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父子怎么取证写书呢?收集残余资料,走访,听故事。幸好年代相隔不是太久远,《史记》的可信度还是不低的。但这样的取证方法肯定存在偏差,存下来的资料有可能本身就是野史;讲述人年老记不清了;讲述人在说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臆断……这些都有可能。所以要说《史记》完全可信,那是不可以的。

三、司马迁其人

太史公的遭遇令人同情,只不过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自己就惨遭宫刑。由司马迁的经历来看,写书时刻意黑汉武帝一下不是没可能。早先就有专家说过,司马迁贬低了汉武帝,有些内容不敢写是汉武帝,就放在秦始皇身上了。当然这种说法猜测的比率很高,但就人性来说,是有可能的。

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史记》和《左传》里“赵氏孤儿”的记载完全是不一样的两个故事,而且人们信《左传》更多一些。为什么呢?《史记》里的“赵氏孤儿”具备了一切戏剧的要素,非常精彩,更像人刻意为之。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写不得而知,提这个例子只是证明司马迁写书是带了个人感情色彩的,也间接证明《史记》并不是完全可信。

四、孔子

有人可能要问,这有孔子什么事?有的,孔子有一个理论导致了后世的一种一贯的做法曲笔,为尊者讳。简单说来就是为统治者、身份尊贵的人隐晦一些东西。

《史记》里有没有呢?肯定有,最明显的就是汉初白登山之战。这一战没写结局,只提到和亲。

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於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马。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关于陈平献计解围,我觉得不可信。冒顿凶狠超虎狼,为了训练部下帮他弑父,先射杀自己的宝马,不跟随射箭的立斩,又射杀自己的爱妾,依然是不跟随的立斩,终于篡位成功。冒顿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这样的人会听老婆的主意退兵吗?我不信。

我个人认为,这是为了照顾刘邦的面子,照顾汉家天子面子,真实情况可能比刘邦被项羽打的几次把亲生儿女推下车逃跑还要惨。白登之围是刘邦的梦魇,也是之后数代汉朝皇帝的梦魇,直到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才解开。司马迁会这么做,就是孔子开的头。

别的可能

鉴于《史记》记载的疑点、成书的时代背景、司马迁的经历,还有孔子的教诲,我觉得秦始皇的死有以下几种可能,可能性依次递减:

1、如《史记》记载。

2、秦始皇病逝前正常传位胡亥,司马迁抹黑秦朝(不能说绝无可能)。

3、秦始皇病重,赵高为立胡亥,拉上李斯,对他说:扶苏登基肯定重用的是蒙恬,不会是李斯,胡亥好控制,朝政可以赵高李斯两人说了算。李斯为了私利就一起干了。诏书是假的,早就准备好了(没有实据,个人猜测,由蒙恬第一次拒绝自杀想到)。

4、胡亥犯了事,秦始皇震怒,胡亥杀父(如宋初烛影斧声故事),赵高帮忙,李斯难辞其咎就一起了(没有实据,个人猜测,由赵高杀秦二世想到)。

5、秦始皇被赵高、李斯、胡亥合谋害死,出巡中的生病也是他们几个的暗算。(没有实据,个人猜测,由匈奴冒顿弑父想到)。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史记》所记秦始皇身死前后的情节可信度不算太高,至少某些细节有出入。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记》中的秦始皇死因真的可信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之,不发丧。棺载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

  • 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了多少典籍?对先秦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大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你好,我来讨论一下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了多少典籍?对先秦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大吗?这个问题。焚书坑儒始末秦朝统一前,历史上经历过一次百家争鸣,主要是人们对人生、社会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当然也包括治理国家的理论。秦朝强盛以来一直是信奉法家思想,以严苛的法制来统治,但是秦始皇统一后这些学术思想的门人之间因为思想

  • 秦始皇算不算暴君?历史上关于秦始皇的“黑料”是否靠谱?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与前边的殷纣王与后边的后赵石勒相比,秦始皇算暴君吗?显然不算。那么为什么从司马迁、汉贾谊、唐杜牧以来的学人认为秦始皇施暴政?他们用一个虚构的原始社会黄金时代的五帝作对照,来框秦始皇。实际从出土材料看,舜帝被禹囚禁而死,并非道德光芒下的“禅让”。《陈涉世家》所谓“逾期当斩”被新出土材料否定,实际并

  • 究竟秦始皇烧书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当时秦朝扫六国,合国的经历、政治、风俗都各不相同、加上各国都有反对秦统治的先进人,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暴君的体现但这样同样有他有利的一面不是烧书,而是向全国颁布的焚书令,现在也就是把不符合统治要求书籍收缴,运到造纸厂化纸浆,注意这个命令不是专门针对儒家的;后面没有杀儒客,那是后来儒家编造的。这是卢生等人

  • 《史记》里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被后世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内容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以及10年表、8书。一、本纪本纪也就是帝王的专属传记,分别为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从篇目中可以看出,虽然本

  • 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烧书?都烧了那些书。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据说烧的是方士之书,坑的也只是骗秦始皇的方士!对中国文化没什么影响,(烧掉百家之书的乃是项羽,你应该知道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之事吧)不过秦始皇给中国带来了专制,给中国古代的发达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造成了近代的落伍!正确看代我们的始皇帝吧,(历史书上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古代写史书多少受到当代帝

  • 秦始皇为什么烧书?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

  • 如何正确解读秦始皇“焚书坑儒”?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后世提出了一个鲜明而有力的观点,即秦始皇并未坑“儒”,而是坑“术士”。但是关于“焚书坑儒”,应该还有几点需要补充:第一、秦始皇并非完全抛弃儒家不用。比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在东郡落下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的陨石,当时秦始皇还“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

  • 秦始皇烧了哪些书?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国、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完成一统六国的愿望,建立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