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王朱高煦:为何说他是明朝最有个性的皇帝?

汉王朱高煦:为何说他是明朝最有个性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44 更新时间:2024/1/25 18:13:06

明代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王爷,爷爷不喜欢他,父亲骗他,哥哥捧杀他,他自己却屡次造反,屡教不改,最后结局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侄子登基,他很不爽,急赤白脸地造反,结果大败。

皇帝感念叔侄之情不忍杀他,还去看他,结果他转手就是一记扫堂腿故意将之绊倒。

皇帝大怒,找来一口300斤的大铜缸罩住他以示惩戒,他又“霸王附体”企图擎起大缸砸死侄子。皇帝无可奈何,只能含泪找来柴火将其焖死。

这个人便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

纵观朱高煦一生,前半生是痴心妄想,后半生是匪夷所思。

那么朱高煦的一生,到底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呢?笔者今天将聚焦于其生平的高光时刻,为大家还原一位有意思的王爷。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与明仁宗朱高炽一母同胞,俱为徐皇后所出。

历史对朱高炽的评价唯“仁孝”二字,然而落于朱高煦则是两极分化的“暴戾”、“狡黠”、“狠愎”等负面字眼。

《明史·朱高煦传》载:

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朱)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朱元璋晚年时,对子孙的教育尤为重视,特地把自己的孙子们都叫到南京太学学习,自己有事没事就去走一走看一看监督指导孙子们读书。

其中,燕王次子朱高煦在求学期间,不喜孔孟,嗜刀兵,性阴鸷狡黠,与人交谈更是恣意妄行言行轻佻,所以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

回顾历史我们了解,朱元璋杀伐出身,为了维稳统治又进行了血腥镇压与统治,因此晚年的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自己刚猛过度所带来的弊病,有意让自己的继位者以仁政治国休牧天下。

早期他培养太子朱标,极其欣赏朱标的仁政理念。朱标死后,他又大力为太孙朱允炆铺路,而朱允炆的性格大家也都了解,仁义过度而果断不足。同时朱元璋也对以“仁孝”著称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尤为喜欢。

《明史》载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过这样一句话:

汝侄(朱高炽)天性仁孝纯良,善于守成治民,他日封藩燕地,必为国家屏障,汝要善待之!

意思是朱高炽青年时的仁孝让朱元璋都极为欣赏并忍不住对太子朱标说:“你的侄子朱高炽天性仁孝纯良,以后指定是北境守成的好手,你登基做皇帝之后,千万要好好善待他啊!”

可是,一面是朱元璋对朱高煦的反感,另一面朱棣则对朱高煦极其推崇骄纵,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大明轮到朱棣一脉上位时,曾经朱元璋定下的攻守之势已经变了。洪武年需要的是仁政守成,与民生息。而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要的却是战必胜攻必克的百战将军。

当时世子朱高炽天生腿疾,且体胖臃肿又不事刀兵,渐渐地也就在朱棣面前没有多少存在感。

倒是次子朱高煦,身材魁梧,嗜杀骁勇,作为沙场上难得的冲锋陷阵的悍将,也就慢慢让朱棣喜欢。

朱棣喜欢朱高煦的原因很简单:长得好看、打仗厉害、对自己造反很受用。

因此朱棣曾多次对身边人表示:

子之中,唯汉王朱高煦深肖朕躬。

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达四年之久,朱高煦于乱军之中曾两次救下朱棣性命。

第一次是在建文二年。

朱棣兵败于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为保其性命力战而死。性命危难之际,朱高煦如天降雄兵率军而至,救出朱棣。

第二次则是在建文四年。

此次朱棣于浦子口再次被朱允炆大军击败,孤军之际,又是朱高煦率军前来救驾。

两次救驾,朱棣十分感触,抚摸着自己二儿子的后背既疼爱又意味深长地说出了那句千古闻名的话:

吾益疲,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意思是:我累了,世子又多病,你要努力啊!

这句话,朱棣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出来了。朱高煦一听,更加像打了鸡血一样为朱棣冲锋陷阵,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荣登大宝。同时对哥哥朱高炽极为轻佻,时时表现出自己才是克成大统之人的姿态。

当然,《明史》记载,朱棣早期确实也对世子朱高炽动过易储之心,比如我们最津津乐道的便有这样一道历史桥段:

《明史·解缙传》载: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有一次朱棣又动废长立幼之心,特意召问大学士谢缙,让他偷偷告诉自己哪一位皇子更符合做太子。结果谢缙当即义正言辞的说:“皇长子朱高炽为人仁孝,天下的百姓都臣服拥戴。”

朱棣对这个答案不满意,因为自己的大儿子仁孝早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实,他问大学士,要的就是一个不一样又让他无法拒绝的答案。

谢缙心领神会说:“皇上,您有一位好圣孙啊!”

朱棣一听恍然大悟,随即对大明的传承之路看得清晰无比。

因为“好圣孙”朱瞻基,正是自己曾经发起靖难之役的源动力。朱棣对朱瞻基宠爱至极。一想到自己传位于嗜杀的次子朱高煦,自己内心里就不禁为自己的皇长孙朱瞻基脖颈发凉。

于是,看清了形势的朱棣遂于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想要把他打发到天高皇帝远的云南去。

可是,朱高煦明显不服,他大声地对朱棣嚷嚷道:“我何罪之有,要被赶到万里之外?!”

这一下,连朱棣也不好回答了,他又想起了朱高煦曾经的功劳,两次救己于危难。想起了建文四年那一次自己抚摸着他的后背对他说的话。想来想去,怎么了看都是自己失信在先,又过意不去,于是只能任其滞留南京。

从永乐二年至永乐十三年,朱高煦除了拒不离京,还对太子朱高炽极尽排挤诬陷之能事,有事没事就找太子麻烦,这让朱棣越发看清了自己这个狼子野心的二儿子,于是忍无可忍地要把他赶出京城到青州去。可是朱高煦还是不乐意再次嚷嚷道:

我有何罪,置我瘠土?

拒不受封。

显然若是简单的挑肥拣瘦那还好说,朱高煦此时的举动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朱棣看得清清楚楚。

结果面对朱棣强命其就藩,朱高煦突然不了解哪根筋搭错了,非但不动身,还在京城挑了三千精兵,不了解打算干什么,横行京中无恶不作,半路上就被兵马指挥徐野驴发现并拦截了下来,结果他仗着汉王之威,提手就是一狼捶把徐野驴的脑袋砸得稀巴烂。

之后,朱高煦在京都肆意妄行毫无人臣之礼,总之就是一副谁也奈何不得他,也不公然造反的姿态。当然,这时候的朱棣在北伐,不在南京。

永乐十四年十月,朱棣北伐归来,第一时间就听闻了朱高煦犯下的种种天怒人怨的罪行,气得怒火中烧,当即把他贬为庶人,囚禁起来。然后又越想越气,把他的亲信护卫都杀了。按照情势发展,估计接下来就该杀他了。关键时刻还是哥哥朱高炽站了出来给他求情,朱棣才止住了杀心。

永乐十五年三月,朱棣把朱高煦随意打发到了乐安州。这下是真的不能再挑肥拣瘦了。乐安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惠民县。小小一个县,辖地不过百里,都可以说是不毛之地了。

为什么要把曾经的汉王朱高煦下放到乐安州这个地方呢?

在朱高炽给自己弟弟朱高煦求情时,朱棣曾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我帮你铺路,不得不把他除掉。而你现在却妇人之仁,反为他求情养虎为患。现在我把他的亲信护卫都杀了,把他赶到乐安去,那里距离燕京很近,一旦有变,朝夕可捕。”

显然,朱棣下放朱高煦到乐安是有深远考虑的。

一、自己打算迁都燕京了。

二、乐安距离燕京很近,便于控制。

三、乐安地狭民稀,无其用武之地。

可是朱高煦到乐安之后,非但不思悔改,反而还变本加厉开始忙着招敛旧部,聚众谋反。天天骂骂咧咧地说自己是有功之臣,皇帝不应该把他下放到那个穷乡僻壤。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师途中驾崩。这一下在乐安的朱高煦收到了风,马上与旧部通信,蠢蠢欲动。

朱高炽为了安抚他,又不惜增其爵位,恩赐其金银珠宝无数,按住了他的造反之心。

其实自古以来,造反之事,最重出师有名,如朱棣曾经挑起“靖难之役”打出的是就是“清君侧”。

面对朱高煦意图谋反,朱高炽原本大可血腥镇压。但朱高炽仁孝,不忍兄弟阋墙,拔刀相向。他更愿意散尽千金,堵住朱高煦的“师出有名”。天下人都看到新皇对汉王如此荣宠,朱高煦也就不好造反了。这就是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朱高炽诚为仁君楷模。

可是,朱高炽也仅仅坐了皇位十个月就驾崩了。

朱高炽驾崩那一年,太子朱瞻基还在旧都南京。在乐安的朱高煦听说了消息又躁动起来,在朱瞻基去京路上埋下重兵企图将之截杀,同时再次联系旧部准备造反。

可是他的意图早已经被朱瞻基看得透透的,朱瞻基直接绕过其伏兵之地回京发丧并完成登基。

朱瞻基登基之后,对自己的叔叔们秉持了自己父亲朱高炽当初的施仁理念,对汉王与赵王尤为厚待,不仅进爵赏金,还对他们有求必应。

朱瞻基是雄主,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刚开始朱高煦事事对其施政多有龃龉,朱瞻基都一一应下。久而久之反让朱高煦觉得其软柿可捏,对其越发轻视,骄横狂妄。

宣德八年,朱高煦终于忍不住觉得“彼可取而代之”了,于乐安集结旧部,企图造反。

造反之前,还打了一手里应外合的好算盘,特意找上了英国公张辅,约定事成之后荣华富贵共享之。

回顾历史我们实在不了解朱高煦怎么想的。彼时张辅已经是朱高炽钦定的托孤重臣,又是朝廷荣宠之至地位显贵的英国公。别人图什么和他造反?就图和他一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吗?

因此,张辅非但没理他,还把前来通信的密使与汉王旧部一锅端了请到了朱瞻基那里,揭穿了汉王造反的阴谋。

朱瞻基听了之后十分痛心地说:“汉王果然还是造反了啊!”

原本朱瞻基还是不忍与朱高煦叔侄俩刀兵相见的,可是大学士杨荣却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力谏朱瞻基御驾亲征以打击汉王的嚣张气焰。

英国公张辅一听更是义愤填膺地说:“请陛下给臣两万兵马,待我去活捉了朱高煦给陛下送来!”

朱瞻基听了后,也感觉不妥。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对英国公张辅说:“你确实能够平反。但是我刚刚登基,威信不足,有小人还有二心。眼下看来,只有亲征才能震慑宵小。”

于是朱瞻基御驾亲征乐安州。

原本朱高煦听说朱瞻基派来攻打自己的是薛禄之后还有点得意忘形认为容易对付,可没多久听说皇帝也来了之后当即也慌了。

原因很简单,皇帝亲征,那么乐安州的部下无论怎么看都是板上钉钉的犯上作乱。这使得其给部下做起鼓吹工作来极其棘手。且不说敌众我寡,恐怕仗还没打自己就被部下绑了送到皇帝面前戴罪立功了。

结果征讨大军兵临乐安城下时,朱高煦大门紧闭,高挂免战牌约定择日再战。

面对此情此景,朱瞻基一面将乐安城团团围住,一面不断写信给自己的叔叔劝其投降表示自己可从轻发落。

原本朱高煦还想负隅顽抗一会,没想到城中有部下见皇帝真的来了,竟然马上就三五个商量着要绑了汉王戴罪立功。朱高煦很惶恐,次日就偷偷出城投降。

见到朱高煦时,群臣都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劝朱瞻基杀了他明正典刑,朱高煦马上戏精附体五体投地拜伏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

朱瞻基一看,又动了恻隐之心,只是将其贬为庶人圈禁起来。

接下来就是最经典的桥段。

朱高煦被圈禁期间,侄子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又降驾去看他。结果朱高煦却对朱瞻基心存怨怼,趁朱瞻基不注意,冷不防就给其来了一记扫堂腿把他绊得人仰马翻。事后又哈哈大笑。朱瞻基气急,也打算以牙还牙,索性也恶作剧地找来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铜缸把叔叔罩在其中。

原本这时候朱瞻基也还没有对朱高煦生出杀心,然而没想到的是朱高煦被罩住之后,竟然作霸王举鼎状,顶着大缸横冲直撞不说,还作势要砸死朱瞻基。

朱瞻基忍无可忍,只能找人找来柴火,把朱高煦做成了“瓦焖窑鸡”,活活把他瓮成焦炭一堆。

纵观朱高煦的后半生,着实有点让人看不懂。

他志大才疏又有勇无谋,颇有种三国曹植大无畏的浪漫主义情怀。

然而政治漩涡,自古以来就是死生之地,单凭一腔抱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注定只能沦为一介蹩脚的野心家。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曾留有名言: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依我看汉王朱高煦诚如是。

标签: 朱高煦明朝

更多文章

  • 西晋灭亡司马氏到底有多惨 该家族为何近乎被全歼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晋,司马家族

    很多人都不了解西晋司马家族,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西晋灭亡之后,司马家族到底有多惨?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尽杀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势,不会分的特别久,也不会一直合着。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是军阀混战的混乱时期,后来的三国时期情况好了那么一些。三国归于晋代,

  • 削平诸吕的周勃,为何最终没能急流勇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周勃,西汉

    吕雉去世后,她的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把持朝廷军政大权,欲篡夺刘氏江山,建立吕家王朝。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空有个名号,但都被排挤,无权处理政事。经过周勃与陈平的密谋策划,在一批对刘家忠心耿耿的文武大臣支持下,将吕氏势力一网打尽,并迎立刘恒进京继位,是为汉文帝。刘恒继位后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赏赐分封功臣,

  •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实存在的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三国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雍闿杀害了蜀所署太守正昂,并挟持张裔投奔东吴。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就在此时,越巂酋长高定杀死太守龚禄,自封为王,并与牂柯太守朱褒响应雍闿的叛变。一时间南中纷乱四起,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顽强的坚守下没有被雍闿叛军攻陷。孟获是当时南中

  • 司马炎为什么不废除贾南风 西晋皇帝多弱智和她有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晋,皇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西晋皇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晋皇帝那么多,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弱智皇帝?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和贾南风有什么关系吗?贾南风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女,不仅丑,她还坏。她不仅残杀怀孕的嫔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和太医私通弄得人尽皆知,甚至还杀死了太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

  • 康熙第八子胤禩在九子夺嫡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胤禩,清朝

    爱新觉罗·胤礽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胤礽被废。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胤礽被废,大阿哥胤褆非常激动,他向康熙说了一段话:“胤礽所行卑?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

  •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为何会出现缺粮的状况?他不是实行了屯田制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官渡之战,汉朝

    建安四年(199年),袁、曹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袁绍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一举攻灭曹操。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当时袁绍大军进驻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的机会。为此,袁绍派出颜良率领大军进攻据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焉,打算以此为夺取黄河南岸

  • 秦始皇早期名声为何那么差 左右秦始皇名声的人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名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始皇名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始皇的名声现在是越来越好了,随着各种影视剧的,众人对秦始皇的影响也有所了解,秦始皇真的是一个暴君吗?秦始皇的名声到底是被谁左右?这一切和什么人有关?秦始皇名声秦始皇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百代皆行秦政法,就足以说明秦朝有多么重要了

  • 刘备手下有四大谋士 谁才是刘备手下第一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备,谋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第一谋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手下的人才那么多,提到刘备手下的谋士,相比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诸葛亮,那么刘备手下第一谋士真的是诸葛亮吗?谁会是第一谋士?我们一般认为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是诸葛亮,但实际上刘备的第一谋士是法正。文臣通常分两种类型,谋士型和治理型,

  • 关羽如果没有死的话 刘备统一天下的机会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关羽,刘备

    很多人都不了解关羽和刘备,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关羽死后蜀汉的实力大减,关羽对刘备真很重要吗?关羽没有死的话,刘备还能统一天下吗?如果关羽没死,刘备能不能统一天下呢?只能说统一天下的希望大一点。其实关羽的死,对刘备统一天下,不能说一点也不重要,但是荆州的丢失荆州比关羽的死更重要。关羽

  • 清朝时期自称奴才的有何要求?李卫刘墉为何不能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卫,清朝

    “奴才”和“臣”都是大臣的自称,但并不代表“奴才”就低“臣”一等,但也不代表二者可以混淆乱叫。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清朝自称奴才是一项殊荣,比如我们熟知的刘墉、纪晓岚,在乾隆皇帝面前只能自称“微臣”,而和珅却可以洋洋得意地自称“奴才”——以自称奴才为荣,清朝是古往今来独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