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谦:和平时辅助朝纲,危难时保卫京城

于谦:和平时辅助朝纲,危难时保卫京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927 更新时间:2024/1/19 12:50:57

说到于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于谦,明朝名臣,字廷益,又号节庵,世人多称他为于少保,历史上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

我们熟知很多振奋人心、让人动容的诗句,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戴叔伦得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较得失,不计生死,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赤忱丹心,无不让人仰之弥高,竦然起敬!

而于谦有一句诗,想必也是人人皆知,便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据《明史·于谦传》及清雍正版《浙江通志·人物·于谦》中记载,这首《石灰吟》为于谦十七岁时所写,而正是这首诗,却也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石灰精神在他短暂且坎坷的一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扬,直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

纵观于谦的一生,何其短暂又何其精彩,二十出头金科登第,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和平之时,他是辅助朝纲治乱除奸的重臣;危难之际,又是以文臣行武职力保京城安好的良将。《明史》有评论:

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

于谦一生最高光的时刻,莫不是土木堡战败后的主宰大局,英宗皇帝被俘,他另扶新君,积极组织抗战力挽狂澜保住京师,其英雄气概让世人诚服,然而,高光之后,等待他的却是万丈深渊。

彼时大明王朝,文武两派早已心生嫌隙,土木堡战败证明武官无能,而后京师之战又让以于谦为主的文官享尽荣光,文武不和,士夫当道,自然让武官以及太监两拨势力受尽打压,英宗回朝之后又陷皇位之争,发现形势不利,文臣权利过于膨胀,更让他心生不快的是,自己被俘,一干臣众竟无解救之策,这也成为了后来英宗发起“夺门之变”的根本原因。

而首当其冲的,则是于谦,可以说,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于谦必死。

1457年正月,这一天寒风凛冽,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划上了生命的句号。

可另外一说,于谦一介文士,有辅佐朝政平定天下之能,亦有排兵布阵守卫国都之功,然凄凉结局却让人不胜唏嘘。而让人宽慰的是,宪宗时期,于谦被复官赐祭,1489年,又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明史》中有九字评论: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自小以文天祥为榜样,终其一生,终于也同文天祥般不朽于万世。

勤而上学,年少有为志存高远

1398年,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逝世,同样是这一年,一个让大明续命百年的“救时宰相”于谦出生。

这年五月,于谦出生在杭州钱塘一个平常的家庭,说来平常,但其祖上也不乏官宦,高祖于夔仕元为官,曾祖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而到了父辈,却没有官职,其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

当时建文帝朱允炆即位,随后推出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均田赋、减刑狱,其次革除冗杂官员、内官外制,在以“严”为政纲的洪武朝之后,相对宽松的改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明朝史学家朱鹭称之为“四载宽政解严霜”,可以说,当时大明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天下读书人谁不想趁着“东风”一展抱负,青史留名。

少年时的于谦同样如此,据史料记载,于谦自幼读书尤其用功,志向高远,并时常以文天祥为榜样,敬重其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受其影响,于谦小小年纪,便气度不凡,《明史·于谦传》中记载:于谦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中第入仕,两袖清风政绩灿然

1421年,二十出头的于谦举永乐十九年进士,要知道,在古时“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制度下,二十出头中第的人绝非是等闲之辈,纵观整个古代史,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年少得志的于谦正式踏上仕途,进入都察院,外放江西道监察御史,派赴湖广,巡按政务,初为官的于谦经纶满腹,才干卓绝,赢得同僚的认可,上奏之时,亦能让皇帝安静聆听,《明史》中有记载: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而于谦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1426年,当时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于谦被任命为御史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兵败,跪赴军前请罪,宣宗命于谦历数其罪,于谦掷地有声,义正严明,汉王伏首认罪。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宣宗见此情形,高兴异常,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

1430年,于谦屡有佳绩,宣宗深知于谦可堪大用,遂亲手写下名单递交吏部,这一次,于谦从正七品提升到正三品,如此越级提拔,可谓罕见,而于谦从中第至今,不过用了九年。

此后,他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任期间“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所谓为官一方,当为百姓办实事,这一方面,于谦做到了极致,他多次上书为百姓减负,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每有上书,大都被朝廷采纳,“朝上而夕报可”,可谓政绩突出。

据说当时,两省流传的有关于谦的歌谣 , 其中有“天遣恩官拯二方”,足见于谦民望之高 。

直到正统年间,内阁朝政主持杨士奇、杨荣、杨溥去世,太监王振专权,之后宣宗逝世,英宗对王振尤为宠信,使得王振作威作福,更加肆无忌惮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没有进谏奏事,必西献纳白银百两,而于谦为人刚直,尤其看不惯王振此种行径,每次进京,皆两手空空,王振对其尤为不满,怀梗在心。很多同僚都有劝说,于谦听罢,写了一首《入京》明志,成语两袖清风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而,无数的先例证明,古代文人若不够圆滑,极容易遭人迫害,甚至有生命危险,1446年,于谦被王振等人暗地操作,以莫须有的罪名关入大牢,处以死刑。

消息传出后,数千百姓进京请愿,恳请释放于谦,迫于其极高的民望,王振之后将其释放,由三品巡抚降为四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深怕其继任者是阉党私人,鱼肉桑梓,于是仍然请愿,希望于谦为两省巡抚,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上言,之后,于谦才得以官复原职。

明军战败,存亡之间力挽狂澜

之前的入狱对于谦来说,或许并算不上什么人生大事,于谦一生真正的转折点要从一场大战说起,正是这场大战,于谦迎来了高光时刻,同时,也一步一步坠入深渊。

1449年,蒙古瓦刺部大举进犯,王振为了获取功绩,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于是劝说英宗亲征。

同年七月,天子朱祁镇亲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不幸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兵败被俘,20万大军,被瓦剌5万左右骑兵猎杀、打散。这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的耻辱,也是大明朝的奇耻大辱。

土木堡到京城也就几百里,瓦剌的骑兵可以很快杀到北京城下,消息传到皇城,朝堂上下无不人心惶惶,而此时,京城内只有孙太后、郕王朱祁钰、3个还在襁褓之中的皇子,以及预留的10万守城部队。

国君被俘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如果朝廷响应不当,就意味着敌军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任何一座城池,《明英宗实录》中记载:孙太后召集庶子朱祁钰和在京大臣开会,会议达成两个成果:1.坚守北京,不准南迁。2.郕王朱祁钰监国。

于谦在当时也被调位兵部尚书,他觉得这样的安排并不利于应对危机,毕竟国无长君,依然会背敌军所胁迫。为此,他联络了一批大臣,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为名,联名要求孙太后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明英宗实录》有记载:

正统十四年九月癸未,上在迤北,郕王即皇帝位,尊上为太上皇帝。

之后,朱祁钰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消息传到也先处,也先怅恨久之。对蒙古军来说,这一招意味着他们再也没有了要挟的筹码。可对于谦而言,却由此埋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瓦刺部大军携英宗攻城,已无任何功效,大明已有新君,所到城池均不就范,瓦刺首领大怒,一场大战爆发在即。

瓦刺骑兵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紫荆关,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关口。在他们看来,入主皇城是迟早的事情,他们不相信主力已经被击溃的明军还能做什么样的抵抗。

然而让他们失算的是,此时城内,还有一个于谦。

于谦调动南北两京、河南的军队人卫,又聚山东、江南的卫所军队入京,以充实武装力量,同时征收大批粮食以加强储备,修筑城池、分区防卫、专人负责,并传檄天下令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

在多数人建议严防死守的情况下,于谦却执意主动出击,于谦下达了出战的命令,且说“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文臣们万万想不到,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

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还是儒雅的文官。

战争打响,于谦跃马出城,立于大军之前,身后的德胜门缓缓关闭。这位京城的最高守护者,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于谦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留活路。

在于谦的部署下,五天五夜的鏖战终于取得胜利,京城转危为安,战后,于谦迁少保、总督军务,但是他坚辞不受: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英宗回朝,蛰伏囚居复辟登帝

皇城算是保住了,1450年,景帝朱祁钰在朝臣的劝说下,迎英宗南返回朝,因顾虑英宗回来复辟皇位,景帝将英宗软禁于南宫,亲兄弟因为皇位反目成仇,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英宗虽然被囚禁,却也好过之前的被俘生涯,况且按照之前的商议,皇太子仍是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多做反抗,在南宫也过得清闲自在,甚至还告诉景帝说自己已经无心皇位,《明英宗实录》中有记载:

是日,太上皇帝驾至居庸关,侍读商辂来迎,谕之曰:卿为祖宗社稷费心忧念,朕幸得回京,愿退居闲处,卿便写书与皇帝知朕意。

然而,让英宗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居然出尔反尔,废弃了自己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而更让他愤怒的是,当时以于谦为首的一些提议者竟然没人制止。

这也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景帝朱祁钰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可是不久,儿子去世,之后,嫔妃再无生子,“父有天下,当传于子”的美梦也在万般无奈中破灭。

1457年,随着儿子和皇后相继去世,景帝朱祁钰也染上重病,不久于人世,临死之前仍不肯复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介于此况,一些投机的大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撞开了南宫的大门,把太上皇朱祁镇迎接出来重新当皇帝。《明英宗实录》有记载:上皇帝宣谕文武群臣:朕居南宫今已七年,保养天和安然自适,今公侯伯皇亲及在朝文武群臣咸赴宫门奏言:当今皇帝不豫,四日不视朝,中外危疑无以慰服人心,再三固请,复即皇帝位。

杀心顿起,受到迁怒蒙冤去世

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抓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于谦、王文等人:命斩于谦、王文、王诚、舒良、张永、王勤于市,籍其家。

据说,行刑之日,飞沙走石,天光阴霾,百姓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人们对忠臣的死愤愤不平。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什么也没有。

前面说道,“身在局中”的于谦逃不开这一劫,不管是英宗积怨已久的迁怒,还是其他势力的排挤和陷害。

《明史》中为朱祁镇减轻了杀于谦的罪孽,提到徐有贞等人要朱祁镇杀于谦,朱祁镇还说:谦实有功。意思是朱祁镇一开始还不想杀于谦,说于谦有功劳,朱祁镇是被奸臣拖下水的。

但实际上,就当是而言,于谦不死,英宗复辟无名。

沉冤得雪,一介文士终成不朽

1466年,于谦之子于冕遇赦回乡,上书为父伸冤,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孙子明孝宗朱祐樘陆续局部给于谦平反,将于谦的故宅改为“忠节祠”,直到万历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钧才为于谦完全恢复名誉。河南 、山西等处,百姓也为其建祠,四时祭祀 。

一介文士,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了脚跟,终于站成了不朽。

于谦与岳飞悉葬于杭州,而杭州西湖也因双少保之美名,在烟雨朦胧的曼妙中又让人多了几分敬仰,正如袁枚的一首诗: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标签: 于谦明朝

更多文章

  • 宋仁宗在开疆拓土方面乏善可陈,他凭什么成为“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仁宗,一代明君

    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赵祯逝世。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耶律洪基有此反映,足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

  • 盘点蜀汉的八位“尚书令”,他们分别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蜀汉

    在古代历史上,就尚书令这一官职,始于秦朝,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一开始的时候,尚书令不仅官职较低,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是,汉武帝刘彻这位皇帝在位时,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尚书令,也即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奏章,这等于是在分走丞相的部分权力了。到了东汉时期,尚书令的权力得到

  • 霍峻:蜀汉容易被忽略的名将,他有何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峻,蜀汉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消灭。共历二帝

  • 朱楠是什么身份?一位被史书忽略的皇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楠,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第二十六子朱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生育能力比较强的皇帝。在他的一生中拥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朱元璋的儿子中有一代圣君成祖文皇帝朱棣,有一代贤王蜀献王朱椿,有臭名昭著的代简王朱桂,有自取灭亡的谷庶人朱橞。其中最

  • 赵云杀敌常用都是一击毙命 赵云为何三枪都没有杀掉周仓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云,周仓

    对赵云和周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云之所以三枪都没有刺死周仓,其实并非不能,而是不敢!具体而言,这里面主要是有三大原因!三国演义中,赵云战斗力颇为强悍,甚至被评为超一流猛将,在民间版的三国二十四名将中,赵云排名第二,足见大家对赵云武功的认同。演义中,赵云杀

  • 刘备和曹操相比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刘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可大家也都知道曹操曾经说过:“天下只有我和刘备能够称之为英雄。”而二人的成长也是证明了曹操并没有看走眼,曹操自己成为了三国最大势力的君主,刘备也是雄霸一方。很多朋友都认为刘备能够走到称霸一方、建立帝业,诸葛亮在

  • 戏志才是什么人?曾深得曹操和荀彧的器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戏志才,汉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谋士戏志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三国时期曹魏的很多谋士武将因为其性情或能力而深得人们喜爱,比如荀彧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忠于汉室,在曹操称公时毅然以死明志,让人敬佩,而荀攸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断能力让人感慨,除了他们之外,被后世称为“

  • 丁夫人为何会与曹操决裂?是因为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丁夫人,汉朝

    大家好,说起丁夫人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三国时期,英雄无数,他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在这乱世中颇有一番作为。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之一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而另一方面,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野心臣子,阴险小人。但是曹操这一生,有一个令人津津

  • 呗赞誉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他的为官之路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于成龙,清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于成龙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关于清朝名臣于成龙,“清官第一”的名号是我们对他最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个称号也很好地概括了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的为人和处事。所谓“清官”,就是清正廉洁的官员,这样的官员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

  • 马超身为庞德的故主 庞德后来为何不跟随马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庞德,马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庞德和马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襄樊之战中,关羽击败曹仁,迫使曹仁退守樊城,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军救援樊城,曹仁令于禁、庞德率军在樊城北十里的地方驻扎。时逢八月,一连下了十几天大霖雨,汉水暴涨,关羽借助水势,率军乘船大破曹军。庞德率军在大堤之上抵抗关羽军,士卒大部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