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缙:古代常见的典型文人形象,他的仕途之路是怎样的?

解缙:古代常见的典型文人形象,他的仕途之路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235 更新时间:2024/1/17 18:44:26

说到解缙,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解缙,大明朝首位内阁首辅,字缙绅,号春雨,一代名臣,著名文学家。

说起此人, 或许大多数人并不熟悉 ,但若说到《永乐大典》,应该知者甚众了,这部汇集中华文化万卷精华的宏篇世著,“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堪称旷世大典,更是中华文明之丰碑,可以说,没有明之《永乐大典》,也就没有清之《四库全书》!

隔朝修史,盛世修书,从来是中国学者视作薪火相传的重任和神圣职责。

古之文人众多,不乏有大学问者,但能主持编纂这样煌煌巨制的帅才,众所周知的一位是清之纪昀,而另一位当数明代解缙,除此二公外,再难寻得第三位。

此外,颇有偶然的,解缙与纪昀在民间都是以善对联、好戏谐的才子形象出现的,明代学者冯梦龙有《解缙敏对》传于世,之中解缙巧妙化解皇帝刁难的故事流传甚广。

解缙是古时很常见的典型文人形象,《明史》中记载其少年聪慧,早年中进,官至内阁首辅颇受皇帝器重,位极人臣甚嚣尘上。

然而,古往今来,文人做官,既不可认死理,也切不可恃才,更不可自傲。解缙之错,亦在此。不过,当年明月先生对解缙的评价似乎有失公正,读罢他的畅销书,可能会觉得解缙是一个喜欢政治投机之人。评价解缙,史学界有四句话是公认的。即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或许也正因为此,他的仕途,有过无上荣光,也有过无限凄凉,几起几落,最终以47之年岁惨死雪地,可悲可叹,不胜唏嘘。

官宦世家,少年神童

1369年12月6号,江西吉安一个官宦大院传出一声啼哭,家中上下一阵忙碌,院子主人名为解开,五知贡举,朝廷多次赠官均不授,当地有名的大学士,解开见小儿降生,欣喜非常,当即为其起名解缙,赐字缙绅,以期日后能入仕为官一展抱负。

说到解缙的家世,除了父亲,不得不说的是其母高妙莹,她贤良淑慧,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可以说是解缙的蒙老师,可以说解缙日后在书法及文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其母亲。

父母都是文化人,解缙自小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据史料记载,解缙5岁,父教之书,能应口成诵;7岁能著文赋诗;10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解缙尚年幼之时,便被乡里称为“才子”,后世将他与杨慎、徐渭合称“明朝三大才子”。

另外一说,解缙还有一位同乡,他出生之时,这位同乡已逝去近三百年,此人便是欧阳修,这两位乡党,无论履历、仕途、出身、学位,颇类似。虽然解缙与他的宋朝老乡相比,在文章、诗词、学问、著作上的名声、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远逊于这位先贤,但是就少年时期来说,两人谁也不差。

早年入仕,深受器重

古之才子众多,青年中进年少成名者亦不在少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王维;“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的杜牧;十七岁献《乾元殿颂》成朝廷命官的王勃......

而解缙也是其中翘楚,《明史 解缙传》有记载: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洪武二十一年,即1388年,不到二十的解缙已经中了进士,官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官至翰林学士(欧阳修也曾在此位)。

和初唐王勃一样,初入仕的解缙便享尽荣光,朱元璋对其尤为器重,“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足见其受尽礼待。

当然,解缙满腹经纶,亦有济世之抱负,自然也不辜负朱元璋的恩宠,起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朱元璋颇为受用。上任不久便“上封事万言”,洋洋洒洒几千字,刑吏商税均有谈及,亦对治国纲常有所见解,朱元璋看完,对解缙赏识有加,大赞其才。

进言无度,仕途受阻

照理说,解缙侍奉太祖,“义则君臣,恩犹父子”。这层关系,似乎可以飞黄腾达。然而,解缙文才出众,做官却是不够老练。朱元璋说“知无不言”,他居然也信了。

或许是急功之心作祟,不久之后,解缙又上书一篇《太平十策》,再次向朱元璋陈述其治国之策,较之前更为详细,方方面面均有涉及,再次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许。

可虽如此,因为解缙初入仕时因其刚直的秉性得罪了不少人,眼看解缙一次次深得太宗的赏识,这一群人自然不乐意,尚书沈潜第一个按捺不住,他上疏诬告解缙,后来御史袁泰也对解缙怀恨在心,朱元璋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于是野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三年后,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

一句话,便将22岁的解缙打发回家。

而这一回,便是八年时间,八年之间,解缙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

复返京城,人生巅峰

倘若说,解缙回江西吉水老家,专心闭门著述,说不定其人生轨迹将重写,然而,解缙却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

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以进京吊丧为名,重返京城,伺机重回仕途。但建文帝对解缙并不太欣赏,加之有人进诲言,说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解缙母亲逝世却未及时安葬,为人子却抛下年迈的父亲远行,总的来说就是在指责解缙不孝。

要知道,明朝的孝文化地位极高,解缙背着这样的名声,自然不会受到建文帝的重用,解缙被外放到河州

年近三十,解缙更感人生悲戚。他再次反思自己,觉得平生为自己的名声所累,为自己的骄傲埋单,遂在诗中感叹道:

早岁攀龙客天府,浪得声名满寰宇。归来自分闭门过,岂料更为名所苦。

直到建文四年,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多次说情,解缙才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待诏。

第二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随后成祖建立文渊阁,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明史》中有记载: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其后又主编《永乐大典》,年过三十的解缙,自此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在这一时期,成祖朱棣对解缙的信任也无以复加。他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当时的解缙,可谓恩宠加身,毫无顾忌,《明史》中记载: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

高光之后,必有晦暗,解缙人生的转折从他“定储议”开始。

立储之议,招来横祸

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朱棣在立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其内心,是喜欢朱高煦的。长子朱高炽形象不佳,而朱高煦则相反,英武强壮,且有政治手腕。

而解缙向朱棣推荐了长子朱高炽,一来遵循“立长立嫡”的礼数,二来也因长子仁孝可堪传位,解缙对朱棣说了两句话,最终决定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他对朱棣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又说“好圣孙”。

就此看来,解缙此举乃是一个臣子为国为民的本分,若以此推断解缙用“立储”之事“弄权”实在是有失公允了,他促使朱棣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才有了后来明朝的“仁宣之治”,当然这是后话。

立储一事虽然已经敲定,可当时朱高炽却并受到朱棣的赏识,相反,次子朱高煦却受尽荣宠,礼秩甚至超过了长子,解缙便上疏劝谏,却被朱棣当做是离间,对其颇为不满。

而朱高煦对解缙的意见那就更大了,“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梁子就此结下,要知道汉王朱高煦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后来,便使出各种招数,来诬陷迫害解缙,事实上,他也成功了,有两件事,被朱高煦拿来说事。

一是所谓的“泄禁中语”。解缙是内阁之人,自然知道许多事,而皇帝最忌的事情,就是将机密之事外泄露给别人。这种事,自然是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下套“的。

二是所谓的“廷试读卷不公”;永乐二年的会试,解缙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但是,这些人都是人才,这也叫举贤不避“近”,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认人唯亲。

宗旨,坏话说的多了,加上一干党羽的附和,朱棣便不得不相信了,随后,解缙被谪“广西布政司参议”,又改谪交阯,可以说是离京越来越远了。

欲加之罪,凄凉离世

一生至此,已然两起两落,倘若事情到此为止,解缙似乎还是有出头之日的,毕竟,只要等到太子即位,便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很不碰巧的,解缙天性刚直,为官也不够圆滑,终究是亲手葬送了唯一的机会。

1410年,解缙奉命进京奏事,正巧朱棣率军远征未归,按照法制,解缙自然要去向留守太子也就是当时的监国朱高炽报告,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这都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朱高煦却据此向朱棣告状,说解缙“私觐太子”,“无人臣礼”。

若是身为太子的朱高炽说情,或许一切还有转机,可朱棣归朝知识,正好因为一件事对太子尤为不满,朱棣或许是将一腔怨气迁怒于解缙,当即命锦衣卫将其从越南抓回,扔进了大牢。

杨溥在锦衣卫狱里被关十年,后来熬到朱高炽登基,终于云开日出。而解缙却不如幸运,锦衣卫的老大纪纲,也曾被解缙的罪过。

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对联就是讥讽纪纲的名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还曾经讥讽纪纲纳妾,有打油诗一首:

一名大乔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妖。

落在仇人手里,解缙的五年牢狱生活自然不好过,而朱棣似乎并不准备放过解缙,或许是出于对朱高炽的震慑,又或许是为群臣敲响一记警钟,解缙难逃一死。

1415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朱棣呈上一份准备赦免的囚徒名单。

朱棣从密密麻麻的名字里,一眼瞥见一个人的名字,就问了一句:

缙犹在耶?

短短四字,如今我们早已不通此中深意,可当时在身边的纪纲却深谙皇帝旨意。

当天,京城大雪,纪纲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

明史中仅一句记之: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四十七岁的解缙,因为朱棣一瞥,迎来了生命的终点。

曾在网上读到一首悼念解缙的现代诗。题目叫《风雪解缙》,作者杨继晖。有几句诗,读来感人:

风舞雪冻庭院深深流水无声的夜我醉了卧在无边的死寂里……

一代名臣草草殁于雪地之中,实在可惜,而更让人感慨的是,解缙为官十余年,锒铛入狱之际,朝堂之中竟无一人能力保他免于灾祸,或许他在一片整肃的官僚中,从来便是特异独行,凤毛麟角。

《解缙传》末尾,有一句话: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解缙当年所说之事,无不一语成谶。

唯一庆幸的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下诏赦还所抄家产。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所有的冤屈也终于化为尘埃。

解缙一生,以李白为偶像,“读书学得万人敌,直将富贵轻埃尘”,他善于在李白身上找到精神自我,甚至是死亡,解缙或许也构想了很多次,不求闻达,但求不朽:

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

标签: 解缙明朝

更多文章

  • 于谦:和平时辅助朝纲,危难时保卫京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于谦,明朝

    说到于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于谦,明朝名臣,字廷益,又号节庵,世人多称他为于少保,历史上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我们熟知很多振奋人心、让人动容的诗句,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戴叔伦得的“愿得

  • 宋仁宗在开疆拓土方面乏善可陈,他凭什么成为“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仁宗,一代明君

    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赵祯逝世。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耶律洪基有此反映,足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

  • 盘点蜀汉的八位“尚书令”,他们分别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蜀汉

    在古代历史上,就尚书令这一官职,始于秦朝,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一开始的时候,尚书令不仅官职较低,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是,汉武帝刘彻这位皇帝在位时,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尚书令,也即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奏章,这等于是在分走丞相的部分权力了。到了东汉时期,尚书令的权力得到

  • 霍峻:蜀汉容易被忽略的名将,他有何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峻,蜀汉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消灭。共历二帝

  • 朱楠是什么身份?一位被史书忽略的皇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楠,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第二十六子朱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生育能力比较强的皇帝。在他的一生中拥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朱元璋的儿子中有一代圣君成祖文皇帝朱棣,有一代贤王蜀献王朱椿,有臭名昭著的代简王朱桂,有自取灭亡的谷庶人朱橞。其中最

  • 赵云杀敌常用都是一击毙命 赵云为何三枪都没有杀掉周仓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云,周仓

    对赵云和周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云之所以三枪都没有刺死周仓,其实并非不能,而是不敢!具体而言,这里面主要是有三大原因!三国演义中,赵云战斗力颇为强悍,甚至被评为超一流猛将,在民间版的三国二十四名将中,赵云排名第二,足见大家对赵云武功的认同。演义中,赵云杀

  • 刘备和曹操相比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刘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三国时期英雄豪杰辈出,可大家也都知道曹操曾经说过:“天下只有我和刘备能够称之为英雄。”而二人的成长也是证明了曹操并没有看走眼,曹操自己成为了三国最大势力的君主,刘备也是雄霸一方。很多朋友都认为刘备能够走到称霸一方、建立帝业,诸葛亮在

  • 戏志才是什么人?曾深得曹操和荀彧的器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戏志才,汉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谋士戏志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三国时期曹魏的很多谋士武将因为其性情或能力而深得人们喜爱,比如荀彧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忠于汉室,在曹操称公时毅然以死明志,让人敬佩,而荀攸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断能力让人感慨,除了他们之外,被后世称为“

  • 丁夫人为何会与曹操决裂?是因为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丁夫人,汉朝

    大家好,说起丁夫人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三国时期,英雄无数,他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在这乱世中颇有一番作为。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之一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而另一方面,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野心臣子,阴险小人。但是曹操这一生,有一个令人津津

  • 呗赞誉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他的为官之路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于成龙,清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于成龙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关于清朝名臣于成龙,“清官第一”的名号是我们对他最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个称号也很好地概括了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的为人和处事。所谓“清官”,就是清正廉洁的官员,这样的官员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