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留下至今振聋发聩的二十二字名言

张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留下至今振聋发聩的二十二字名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516 更新时间:2024/1/20 2:54:44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千年来,张载豪放的性格,聪慧的天资成为美谈,关键是他以一代大儒的身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以“兵”起家的张载

张载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张载继承了父辈们的爽朗性格。再加上天生的聪明头脑,他便在少年游学时就显露出卓尔不群的态势。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二十一岁的张载因看多了边地百姓的艰难生活和看透了朝廷的“少喜谈兵”之策,愤怒地向当时正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以主管西北防务的名臣范仲淹呈上了自己所作的《边议九条》。

范仲淹的举贤任能,是至今为人所钦佩的。而《边议九条》也让他看到了张载的才能与爱国的热情。于是范仲淹主动召见了张载,与之促膝长谈。不过交谈之后,范仲淹不但没给张载一官半职,让其去前线参战,反倒建议张载回家好好学习,尤其是学习《中庸》及儒学。

二、 为学为官的张载

范仲淹和张载,一个愿意给建议,一个也愿意听。原本想要组织家乡民众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故土的张载,就这么开始了他对儒家经典的苦读。且因为觉得只看儒家的经典还不足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张载还把能搜罗到的道家、佛门的书籍都搬上了自己的案桌。

在苦读十余年后,张载将儒释道融会贯通,以儒学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问。凭借这套学问,张载不仅在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苏辙兄弟一同考中进士,还获得了时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及昭文馆大学士的文彦博的青眼。

张载的名声就这么在京中传开。不久后,他还在相国寺设座讲《易经》。也正是在公开讲经期间,张载与程颢、程颐兄弟俩结识,并与之交流了对《易经》的见解。

因为张载对二程评价颇高,二程这才声名鹊起。而张载本人,也藉此找到了突破自己瓶颈的方向,将许多过往研习过的学说放下,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儒学研究之中。他的代表作《易说》,就成书于这一时期。

不过张载虽埋首做学问,但他的心还是与天下苍生紧紧相连的。在突破学问之瓶颈期间,张载也先后在多地为官,留下不少百姓纷纷称道的政绩。且因为与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私交颇好,张载还提出了不少军事方面的建议,作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经略司边事划一》等策论。

三、 感悟天地的张载

做学问,张载是个肯下功夫的天才。做臣子,张载是个为民为国的好官。因而他的一生理应平步青云。但因为当时北宋朝堂正因王安石的变法而一片混乱,张载的弟弟张戬又得罪了王安石,张载担心被王安石报复,便主动退出了朝堂,回到了老家横渠继续研究学问(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

也正是在这里,张载总结了自己的学说,建立起“关学”,留下了大量著作,以及为人熟知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背后有美学的感性认识和孟子的“尽心”之论。张载认为,人都有感知世界的心,也有感知德性的心。而这二心,后者才是根本。因而张载以为,世人应当用理性认知来思考天地万物。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理学”的重要基本原则。

“为生民立命”,则是张载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对古往今来的贤圣们的步调的追随。从孔孟开始,儒家就是重视百姓的一个流派。而张载所处的北宋后期,又是一个土地兼并加剧,大小边患不断的时代。因而张载的“为生民立命”,不仅是对儒生的倡导,也是对时政的反思。

“为往圣继绝学”,是张载对于继承优秀儒家传统的又一呼吁。在张载看来,自孟子之后,这世上就再也未出现新的真正继承了儒家学说的大儒。即便韩愈柳宗元等尝试了复兴,但成果“也就那样”。所以张载在家乡创立“关学”,笔耕不辍,为的就是真正继承和发展孔孟之说。

“为万世开太平”,这或许已不再是张载的个人理想或是对儒生们的要求,而是对世上所有人的期盼。古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宋代以前、北宋时,以及北宋以后,社会永远都需要人们去协力建设。“为万世开太平”,这不是哪一个人能真正做到的,却又是每一个人所期待的。

张载作为儒学的推崇者,北宋局势的亲历者,在政治动荡和学术 “乏善可陈”时站了出来,留下至今振聋发聩的二十二字名言。也许张载至死都在遗憾没能完成“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没能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但他的话流传到了今天,仍旧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或许我们亦永远都实现不了“横渠四句”的全部内容,但只要我们在不断为之努力,张载大概也会深感欣慰。

标签: 张载北宋

更多文章

  • 攻占益州后没有定都在荆州,刘备是出于什么考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备,三国

    汉昭烈帝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的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程普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周瑜进攻南郡时,刘备又率众南征荆州南部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建安十五年(210

  • 历史上刘文静是真的谋反吗?他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文静,唐朝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李渊太原起兵,为后来他建唐登基做出了良好的起步,后来李渊在武德元年的时候,就评出了“太原元谋功臣”共十七人。太原元谋功臣分别是:秦王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有多难破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武帝,汉朝

    汉武帝刘彻原名刘彘,立为太子时改名为彻,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汉武帝的推恩令是被誉为历史上最难破解的阳谋,所谓阳谋就是,下面的那些刘姓王爷们,明知道皇帝要干什么,却完全没有任何办法来阻止,我就把手段明着给你说了,看你怎么办。如何破解推恩令是个脑洞很大

  • 李斯从位居高位到成为阶下囚,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斯,秦朝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朝宰相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经过商鞅彻底改革下的“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因为军功爵制,就连普通秦人也有机会受封爵位,因此才有了“捐甲徒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秦军。然而在商鞅变法下的秦国,人人只重耕战,轻商

  • 三国时期在曹魏担任过征蜀护军官职的人是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真,三国

    曹操设立的“征蜀护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征讨刘备特别设立的官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在赤壁之战中,刘备联合孙权击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而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和曹操又爆发了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 历史上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哪些人?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善长,明朝

    1364年(元至正24年),朱元璋建立王朝称吴王,定都为应天府。1368年正式建立明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朱元璋以寒微之出身,最终能建立大明王朝、登基为帝,除了是因为他个人能力突出外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他有一批开国功臣。虽然后来这些功臣大部分落下悲惨的结局,但不可否认的是,

  • 李斯能留在秦国成功当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斯,秦朝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斯本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早年曾在楚国担任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辞官拜入荀子门下求学,学习帝王治国之术。然而,在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却并未返回楚国,而是前往秦国求官,并最终出任秦国丞

  • 明明有援军刘禅依然开城门投降,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禅,三国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信仰没了,有兵有将又有什么用,诸葛亮时候,蜀汉基本上就笼罩在一片保守和投降的氛围之中,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大家都知道这一天迟早回来,只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而已。

  • 曾经英武的齐桓公,为什么会黯然离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齐国

    姜小白,即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他本是中原霸主,但晚年昏庸,信用小人,导致自己晚年凄凉。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乱局,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周王室权威失落。一时间,诸侯群起竞相逐鹿于中原。恰在此时,霸

  • 历史上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谁的治国才能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清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宋太祖的赵匡胤的治国能力,是远远胜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这个从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因为出生经历等原因,赵光义无论多努力,都不可能超过赵匡胤。赵匡胤出生在军营里面,父亲虽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