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为什么封父亲为太上皇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邦为什么封父亲为太上皇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66 更新时间:2024/2/12 9:19:01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刘邦的父亲看不起刘邦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在家排行老三,一家都是农村户口,刘邦却不愿下地干活,能偷懒就偷懒。刘邦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严厉批评他是个无赖,不愿勤劳致富,只想投机取巧,还拿刘邦弟弟做榜样,让他向弟弟学习。是以,很多人认为刘邦与父亲不亲和,还有后人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刘邦的出生,认定刘邦是私生子,但是刘邦争得天下之后,却封了这位太公为太上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刘邦的父亲,不知其名,《史记·高祖本纪》里只说:“父曰太公。”据《史记》记载刘邦出生的情况是: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与其上,已而有产,遂产高祖。

刘妈妈年龄已经很大了,有一次在大湖岸边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做了一个春梦。当时雷电轰鸣,刘爸爸太公一看天气不好,就出门去接老婆回家,走到湖边,看见一条蛟龙正伏在刘妈妈身上,刘妈妈就此怀了孕,后来生下了刘邦。

网络配图

根据司马迁的描述,刘邦非太公所生,但也不可能真的来自那条蛟龙,这不过是刘邦得天下之后史官的粉饰之辞而已,当不得真。这个神奇的故事说明,太公的态度很值得玩味,起码太公知道刘邦并非自己亲生这一事实。

这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了旁证,不过刘邦出生了,确实长得酷似蛟龙:鼻子高高的,脖子长长的,胡须密密的,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左大腿上居然长了72颗黑痣!,那类似于一种生理缺陷,夏天去游泳是会惹人耻笑的,搁在“成王败寇”的胜利者身上,却反而成了生具异相的证据。

公元前203年,楚汉逐鹿中原,烽火连天。“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面对项羽要烹煮自己父亲的威胁,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意思就是说,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羽勃然大怒,本来就要把太公杀掉,因项伯的劝阻,刘太公方能幸免。时隔不久,形势于楚军渐渐不利,项羽就把刘太公与吕雉送还刘邦,以换取楚汉以鸿沟为界。

有人盛赞刘邦这一处理手法幽默感十足,可那是建立在太公没有被煮煮吃了的基础之上的,假如太公真的被煮煮吃了,还好意思说刘邦幽默吗?所以这件事也一直被人们拿来当做刘邦是私生子的佐证。

刘邦垓下一战,击败项羽,平定天下。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碍于封建的孝道,刘邦在家中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也就是说,他每隔五天就去问候一次他的父亲。

网络配图

太公的家令觉得不妥,劝说太公:“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一国之主;太公您虽然是他的父亲,但却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让人主给人臣叩头呢!”太公认为这话说得有理,于是,儿子再来看望时,他便拿着扫把像个打杂的一样,望着儿子向后退,好像奴仆一样迎接主人。

刘邦不知道父亲发什么神经,就急忙上来搀扶他,问是怎么回事。刘太公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意思就是说:儿子啊,你是皇帝,怎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国家的法律呢?

刘邦听了自然高兴,可是,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这个管家又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说秦始皇曾经册封过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个建议喜出望外,立马举行册封大典,将刘太公扶上了“太上皇”的大位。就这样,刘太公成了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第一人。

关于“太上皇”这个封号,《汉书·高帝纪》中说:高祖六年,“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颜师古注曰:“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可见,这个封号的实质就在于“不预治国”这四个字,说到底,“太上皇”就是个尊崇的封号,只不过一种只有皇帝父亲独享的荣誉而已。

网络配图

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在未央宫前殿设宴,宴请家人群臣,酒酣耳热之后,刘邦醉醺醺地上前为太上皇祝寿,得意忘形地说:“当年您常常骂我无赖,骂我不能置办产业,比不上我弟弟。那么现在请问:我置办的产业和我弟弟的谁的更多?”虽有炫耀之意,但是大庭广众之下问此话,恐怕太公羞煞也。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后来葬于万年,即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北。

刘邦做皇帝是已经五十多了,父亲自是更为老迈,加上刘邦争天下之时,颠簸流离,身体消耗,这个年纪去世也并无意外之处。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救命恩人​樊哙​?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中国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汉高祖刘邦,却做了一件与之相反的事情。在项羽所设的鸿门宴上,刘邦的性命多次受到威胁,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军樊哙勇闯帐营,丝毫不惧项王,据理力争,将刘邦安然救出,护送回营,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关系,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

  • 刘邦为何是千古一帝?因为他身上这俩个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刘邦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皇帝。一方面很多人都瞧不起他,觉着他是一个混混上位,竟然能混上皇帝,实在是奇葩。一方面说起中国历史,又绕不开刘邦。而且刘邦开创汉朝江山,实在是功不可没。其实,刘邦才能在历代帝王当中属于上乘,他有两样本事,后世帝王没有一人能够做到,包括被称为允冠百王的刘秀,也没有做到这两点

  • 揭秘:刘邦在夺取天下后杀了多少身边的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刘邦的功臣有上百人,在这些封王封侯的功臣中,由于部分人看不清时势,不能急流勇退,刘邦感觉到了他们的威胁。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定,刘邦立下“白马之盟”,几乎以谋反罪诛杀掉这些人,诸如彭越、陈豨、韩信、英布,当中的异姓王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配图 在刘邦诛杀的功臣中,首当其中的是燕王臧荼。经由韩信的传信劝说,

  • “好好先生”萧何为何要帮刘邦诱杀自己的好友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萧何

    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未必都是好人,他们所信奉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左右逢源”,为了保住自己,偏向哪一方都可以。因此,所谓“好好先生”,中庸信徒,其本质大都是趋炎附势。他们没有主见,也没有善恶,有的只是永远跟着最有实力的主子走的“信念”。西汉首任丞相萧何就是“好好先生”的祖师级人物。这个想做好

  • 刘邦最亲近信任的人 封赏最高结局却最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君王,能取得天下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就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沛县子弟。西汉初期朝廷的大权也牢牢掌握在这些人手中,西汉的前几任丞相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无一例外都是沛县子弟。在这些中刘邦最亲近信任的不是西汉三杰之一的萧何,也不是鸿门宴上勇闯项羽大帐的樊哙,而是不太为人熟知的

  • 刘邦和曹寡妇生的长子刘肥如何躲过吕后毒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

    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但是却不是吕后所生,而是在刘邦结婚之前与曹寡妇所生。因为曹氏不是刘邦的正妻,所以在刘邦造反之前刘肥一直是跟着曹氏过的。命运是公平的,在刘邦平定天下后并没有忘记这对母子,因为一来刘肥是长子,二来曹氏是刘邦贫贱时的妻子,正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忘。刘邦对刘肥的封赏也是这些子女中最高的,

  • 大汉流氓皇帝刘邦统一中国靠的是哥们义气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

    人生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秦王赢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刘邦47岁,在泗水亭亭长任上已经超过十个年头,娶妻生子,沉迷酒色,十年无所升迁,不求上进。若不是两年前去咸阳服徭役,见到秦始皇时一不留神说出来那句“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甚至难免让人怀疑,当年那炽热的“游侠梦”也早已落满尘埃。也许

  • 鸿门宴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原来竟是因为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一直被解读为项羽政治幼稚的表现。尤其是范增那句“竖子不足与谋”,更使得这种观点深入人心。其实中外历史上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刘备曾依附於曹操时,曹操看出刘备是潜在威胁,却为何不趁机杀掉刘备;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为何不杀掉德川家康等等。反过来,项羽难道不想杀死刘邦吗?曹操难道不想

  • 酒色之徒刘邦娶吕雉为妻是早年找不到老婆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吕雉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特别值得尊敬——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然而,世人所不知的是,早在他们创业之前,如果按照他们自身的情况,外人不帮助的话,就连个老婆都娶不上。连饭都吃不饱的朱元璋如此,小混混刘邦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吕翁看他气度不凡,执意要把女儿送给他。网络配图

  • 刘邦为了逃命竟然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自己的千秋霸业,为了自己的江山,有的人居然罔顾亲情,在逃命的马车上数次把自己的亲生儿女赶下车,这样的男人即便成功了,也能叫做男人吗?网络配图刚才是爆炸君的爆炸式言论,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已经猜到爆炸君说的是谁了。没错,他就是被誉为草莽英雄的大汉的创建者刘邦。说起刘邦,吹棒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