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为何能以布衣取天下?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为何能以布衣取天下?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34 更新时间:2024/1/13 21:14:3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自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短短七年,开拓西汉王朝,被赞为不世之功。但这样一个四十岁前都无所成就的无赖,却是个十足的帅才,堪称一流的政治家,且极善用人。在楚汉交战时,刘邦大败项羽,大部分靠的是他的政治手段,是刘邦的用人之道。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淮阳侯列传》所云,刘邦问韩信自己能领多少兵,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说:“于君何如?”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由此可见,沛公得益于他精明的用人之道,广纳贤才的习惯让他身边遍布贤能,各司其职,也为沛公在七年之内战败项羽,打下汉室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乱世中的人才,能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给自己提供发挥才干的机会实属不易,这种知遇之恩要用日后的死忠来报答才行。刘邦深谙这一点,作为一个合格的伯乐,刘邦广纳贤才,身边各类贤能各显神通。“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还有曹参,樊哙,陈平,郦食其等各怀其才,共事一主,从现在的角度看,沛公的成功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网络配图

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这些下属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而刘邦自然成为这些人才的核心。

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刘邦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但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他刘邦是一个草头王。刘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就叫不拘一格。

用人之道三,招降纳叛

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来投奔刘邦。

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来,欢迎你来。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

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

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陈平。其实,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网络配图

用人之道四,不计前嫌

刘邦得了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赏——因为这个事很费商量,就这么着把封功臣的事拖了下来。

有一天,刘邦看到一群人窃窃私语。他就问旁边的张良: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

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啊!刘邦很惊讶。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若是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在那儿商量谋反。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了,问:“为之奈何?”

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呢又非常地恶劣?刘邦说,有,有一个叫雍齿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

张良说,好了,请您“急封雍齿,以示群臣”——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你看雍齿都封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连他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都该放心了。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

用人之道五,坦诚相待

我们知道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尊重。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

刘邦就有这么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

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

然而,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而前提就是,每件事情刘邦都能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就会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报、信任和尊重,这些人就会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坦诚相待,这确实是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

网络配图

用人之道六,用人不疑。

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邦就有这个魄力,一旦决定用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入,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用人之道七,暗中控制。

比如萧何,他被刘邦列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而且刘邦建国后萧何就担任他的首任丞相,后来又拜为相国,在政府当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刘邦。但即便对萧何这样的人,其实刘邦也是暗中进行控制的。只不过刘邦控制得不动声色——不像项羽,一怀疑某个人那个怀疑就写到自己脸上去了,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刘邦的猜忌和怀疑是不动声色的。

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带着队伍去平叛;萧何则留守京城,他是相国嘛。在战争期间,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使者回来一次就一定要去见萧何,一定要说皇上问萧相国好,说皇上问萧相国最近在干什么呢,非常关心体贴的样子。萧何很是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刘邦的作战做好后勤保障。这个时候,萧何手下有一个门客就过来跟萧何说,丞相觉得陛下对您怎么样啊?萧何说,哎呀,皇上对我很信任,你看他频频派使者过来关怀我。萧何的门客就冷笑了一声,说:您以为皇上是真的关心您吗?那是不放心您。他不断地派人回来看看您在干什么,是看您是不是想谋反!

网络配图

所以说,刘邦的用人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用报销;另外一方面他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得不动声色。他的手腕非常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并非刘邦一人的“专利”。总而言之,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一个领导人的素质。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够把当时天下的杰出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吕后到底对刘邦子孙做了什么使刘邦子孙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

    《汉书》中,记录帝王的体例“纪”,那些在史书上失踪的皇帝只有十二卷,然而,皇帝却并非只有十二个,有一些被忽视的皇帝,不能不算。比如说,汉惠帝之后有汉少帝刘恭(史称前少帝)、恒山王刘弘(史称后少帝),都为帝,却未有章节;这段时间是吕后专政,专门给她搞了个“高后纪”,然吕后却从未称帝。宣帝之前曾有昌邑王

  • 刘邦遍洗功臣 功劳最大的他为何有惊无险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

    樊哙屠狗卖肉时,陈胜已揭竿而起,星星之火呈现出不可抑制的燎原之势,怀揣着各种梦想的人蠢蠢而动,都想在这个时候乘机趟一趟这个浑水。遗憾的是,到头来真正摸着鱼、捞着虾的没有几个。樊哙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他追随刘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当源于这种梦想的激励。不过,与很多好高骛远的人不同的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 当皇帝的滋味刘邦: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出身小混混的刘邦在老家也曾混到一个亭长的职务,相当于派出所所长吧。有一年出差公干到咸阳,见到了秦始皇的仪仗,刘邦羡慕万分,由衷地说道:“大丈夫当如是!”公元前202年,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刘邦志得意满,天下在握,已经不满足于汉王之位了。于是,以韩信为首诸侯,识趣地共同推戴刘邦为皇帝。刘邦象征性地谦虚了

  • 揭秘:项羽痛恨的人不是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项羽

    都说楚汉大战,刘邦项羽两人是水火不容。然而,在历史上,项羽最恨的却不是刘邦,而是间接害死自己叔叔的仇人:田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秦末复辟的山东六国,基本都是那些凶悍勇猛的武将所自立或拥立的。项羽分封天下时,自立为王的,仍旧分封为王,拥立他人的武将,未战死的也封了王,像张耳。项羽手下武将封王的就更多

  • 汉高祖刘邦的生母昭灵皇后是什么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昭灵皇后

    昭灵皇后(史称刘媪或王含始),汉太上皇刘太公妻,汉高祖刘邦的生母。生于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庚午八月十五日未时,卒于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7年)乙丑五月十二日戌时,享年56岁。网络配图她事迹不详,只知她嫁与刘太公及生下刘伯、刘喜、刘交四子。高祖五年(前202年),迫尊先媪为昭灵夫人,后来

  • 相对弱小的刘邦为什么可以打败强大的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项羽

    众所周知,楚汉战争中,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得到了大一统的汉室江山。不过很多人对项羽惜败的事情都无法理解,因为从家世背景、军事实力、人格魅力来说,项羽都远胜于刘邦,前者是一个真汉子,后者都是一个流氓小人的形象。其实,我们深究一下,也不难发现当中的缘由。从在性格和能力方面来说,刘邦更具帝王素质。虽然刘邦

  • 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 堪称第一跳槽大神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

    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形容,“择木而栖”的韩信堪称“楚汉第一跳槽大咖”。之所以称第一,是因为他的槽跳得最高、最险。这颇具革命性的一跳,不仅改变了韩信的命运,还影响了历史进程。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约生于秦始皇十七年。史书中,那位“饭信”的漂母透出一点信息:“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有人据此推断,韩信为

  • 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何唯独没有杀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

    刘邦能打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主要的原因在于刘邦能善于用人也善于拉拢人。许许多多的谋臣武将舍生忘死地为刘邦卖命。大汉帝国建立初期,刘邦手底下的能人有很多,但之后,这些人都被刘邦以各种理由清除掉了,比如韩信,比如英布,还有彭越等等。然而有个人在刘邦还是亭长时候就追随刘邦,而且功劳很大,直到刘邦死去,他

  • 刘邦军中竟有两个韩信?谁死得更有尊严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信

    刘邦军中有两个韩信,一个是很多人熟悉的韩信,名列汉初三杰,最后被吕后和把他从月下追回来的萧何设计绑起来干掉,夷了三族;一个是韩王信——本名,确实就是韩信,为了不与那个韩信搞混,所以人们称他韩王信,因为他被刘邦封过韩王。网络配图他经历奇特,最终被汉将杀死。然他的子孙,却又归汉,且因功封侯——两个韩信,

  • 商山四皓有啥厉害之处?为何连刘邦都不敢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山四皓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但他由箭伤引发的病日益严重。刘邦越来越迫切废立太子。一次朝宴,刘邦发现太子刘盈坐着四位80多岁的老人,但装束十分讲究。刘邦觉得很奇怪,就问:“你们是谁?”四位老人各自报了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为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