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兵变之后是怎么收复后周诸侯的呢?

宋太祖赵匡胤兵变之后是怎么收复后周诸侯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99 更新时间:2024/1/4 14:02:54

虽然有一部分将领追随赵匡胤兵变,但还有很多官员和将领忠于后周。那么对待这些人,赵匡胤是怎么处理呢?对于李重进等顽固派,赵匡胤在即位之后立即出兵,在当年的六月、九月,赵匡胤亲自带兵,两次出征,武力平定。当赵匡胤陈桥驿站兵变之后,即刻向都城进发,可以从陈桥门和封丘门两个关口进入,一开始赵军选择陈桥门,但是陈桥守军拒绝开城门,于是转而从封丘门进入,守关官员闻风开门。等到赵匡胤即位之后却重赏陈桥官员,而杀掉封丘官员。作为一个君王,赵匡胤具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在兵变之后几天,想必天下汹汹,尤其是都城中那些没有参与兵变的后周官员,当人人自危。当人们面临危险的时候,都会采取行动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如果赵匡胤重赏封丘官员而杀掉陈桥官员,那么无疑就是把都城当中无数后周官员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而在此时,在淮南,在潞州,李重进等节度使手握重兵,而原后周的各路节度使也都在徘徊观望。是追随赵匡胤还是追随李重进?赵匡胤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用小小的封丘官员的生命,换来了都城乃至整个后周王朝的官员的欢迎和接受。

这让刘邦,刘邦虽然是流氓出身,却同样颇有政治智慧。在平定天下之后封赏功臣,先加封了亲信故旧萧何等人,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功臣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刘邦问,他们在一起说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议谋反。一些人和刘邦关系一般,甚至曾经是刘邦的敌人,都担心刘邦封赏不公,甚至是找机会给他们穿小鞋。刘邦很担心,就问怎么办。张良问,有没有一个人,是大家都知道大王最讨厌的?刘邦说,有啊,我最讨厌雍齿了。张良说,那好,请大王先重赏雍齿,以定人心。刘邦随即答应,于是一场政变消灭于无形。赵匡胤此举异曲同工。

在兵变之时,也有一些后周大臣起来反抗,比如韩通。在陈桥兵变之时,韩通担任检校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同平章事(等同丞相),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地位很高,而且在后周军队当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当赵匡胤兵变之时,情况突然(陈桥距离京城仅20里),韩通立即飞马出皇宫,到京城抓捕赵匡胤母亲杜夫人,同时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天不佑周,在杜夫人藏身之处并没有搜到人,而在组织人马的途中,被赵匡胤的先锋王彦升发现,王彦升立刻追杀韩通,直追到韩通家中杀死韩通。韩通死后,赵匡胤重赏韩通家人,追封为中书令,厚葬之。而赵匡胤的急先锋,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彦升,反受到赵匡胤冷落,终身没有担任节度使。赵匡胤此举和杀封丘官员相同,只是王彦升为兵变大将,不能妄杀。对于终于后周的人员,或者无名小辈,或者已死官员,赵匡胤都重加封赏,但是对于那些还在位,且掌握朝中大权的原后周官员,赵匡胤手腕又是不同。

原后周官员中,地位最高的是两位丞相,范质王溥,兵变之日,赵匡胤紧急召见二人,二人到了惶惑之间不知如何是好,赵匡胤面对昔日的上司,一时之间也拉不下脸,随行副将罗彦环,上前一步,大喝一声,见了陛下为何不跪!范质、王溥无奈只得下跪。赵匡胤当然是好言安慰,表示官职依旧,并且会另有封赏。两人都是明白人,自然表示感恩。随即,范质、王溥率百官朝拜新君,在可是随即赵匡胤免去王溥参知枢密院事职务,削夺其兵权,一年之后范质罢相,升太子太傅,三年之后王溥罢相,拜太子太保。很明显,范质、王溥都是前朝旧人,在稳定人心之后,赵匡胤就弃之不用。赵匡胤对忠于后周臣子,死的重赏,活的明升暗降,挂起来。而一般的官员对于后周并没有特别的感情,皇帝轮流做,今年到赵家,只要官照当,钱照拿,大家不会有什么意见,赵匡胤对于这种官员也一律接纳,并不排斥。

标签: 宋朝皇帝赵匡胤

更多文章

  •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是怎样对待周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这时候符太后和周恭帝,也就是七岁的柴宗训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相拥而泣,之后都换上白色的衣服乘轿子离开王宫,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和众将涌入皇宫,四处搜掠,宫女纷纷闪避、跪拜。这时候赵匡胤看到有位宫女带着两个小男孩,衣饰不同,于是盘问,宫女说,这是世宗的两位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与烛影斧声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在宋人作品《湘山野录》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宋太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道士在关河游玩,这位道士预言赵匡胤当于那一年当皇帝,之后果然应验。在即位之后,赵匡胤四处寻访这位道士,十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赵匡胤对道士说,我找你就想问一件事情,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道士说,只要几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天晴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利弊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杯酒释兵权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事件的具体经过,据史料记载: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

  • 赵匡胤领导“陈桥兵变”的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

  • 宋太祖赵匡胤经过多少次战争才同意全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赵匡胤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北取守势,派兵加强西北边境的防御;南取攻势,分化瓦解,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攻取荆、湖,中间突破。灭南平、武平之战荆南(南平)、湖南(武平)地处长江中游交通要冲,可切断后蜀与南唐联系。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正月,赵匡胤乘周行逢、高保勖死,应继位的武平节度使周

  • 宋朝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十一人,诸科二十八人。这些未来官场的后备干部们来到皇帝日常主持重要会议和政务活动的讲武殿,接受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接见。在简单的试探之下,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认为他们在这些人中间“材质最陋”

  • 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不是赵匡胤而是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袍加身.赵匡胤,李渊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960年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摇身变成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中国历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之七世孙所为何人是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宋太祖,,赵伯澐,北宋

    说起赵匡胤,大家都熟得很。宋太祖嘛,出生之时,红光满室,身有金色,三天不去(应该是黄疸,那时也没蓝光可照,他命真大)千里送京娘,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人君子得很。一条蟠龙铁棒打天下,最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绝了将军们依样画葫芦学他黄袍加身的可能,奠定有宋一代,三百多年的天下。 但我若问赵伯澐是谁

  • 赵匡胤为何要发明长翅帽?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宋朝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平定江南的?宋太祖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公元969年(开宝二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公元970年(开宝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