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是怎样对待周皇帝的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是怎样对待周皇帝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55 更新时间:2023/12/5 21:51:04

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这时候符太后和周恭帝,也就是七岁的柴宗训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相拥而泣,之后都换上白色的衣服乘轿子离开王宫,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和众将涌入皇宫,四处搜掠,宫女纷纷闪避、跪拜。这时候赵匡胤看到有位宫女带着两个小男孩,衣饰不同,于是盘问,宫女说,这是世宗的两位王子。面对这种情况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赵匡胤问众人:“这怎么办呢?”赵普回答说:“带走吧。”一种版本是赵匡胤自己回头对众人说:“还等什么呢?”于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两种版本虽然不同,但都表现出赵匡胤的真实内心,想杀尽周世宗后人,斩草除根。只是第一则含蓄一点,想必是后人为尊者讳,不好说的太直接,把恶人让给赵普去做了。第二种就直接多了。从赵匡胤的生平、性格看,第二种更符合武将出身的赵匡胤的风格。

两种版本的故事后来都提到一个人物,叫潘美。潘美在杨家将里,也叫做潘仁美,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辈,是朝廷里反派人物的代表。而在历史上的潘美则是北宋初期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在北宋平定南汉、北汉的时候建立了赫赫功勋。而面对急于清楚后周皇族势力的赵匡胤,众将皆附和,唯独潘美默不作声。赵匡胤就问为什么。潘美答道:“臣和陛下都北面服侍世宗,劝陛下杀掉世宗之子,则有负世宗;劝陛下不杀世宗之子,就有负陛下。”还有一个版本,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只是于理未安。”两种版本都表现出潘美是一个有自己独立主见的人。第一种直言进谏,并且点明杀世宗之子有负世宗,这是作为臣子的不忠。

一开始我很怀疑这种回答的真实性,以为第二种更贴近真实,因为表意更加含蓄,对赵匡胤的进谏也更加委婉,只是于理未安,按理当然是不能杀的,而理是什么,就是赵匡胤曾经是后周的臣子,至少是周世宗提拔、信任的臣子。不过仔细想想,或许第一种才是真实。潘美此人出名极早,在高平一战之中就立下功勋,之后虽然名位不如赵匡胤,却是赵匡胤不可忽视的重要助手,和赵关系不错。而此时还是赵匡胤进入都城的时刻,说话当还有几分兄弟语气,且大家都感念周世宗的恩情,因此直言不讳。赵匡胤当然会越来越反感兄弟们的这种语气,于是之后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确立君臣之分了。

无论怎样,赵匡胤在兵变之初,曾经想过杀掉甚至杀尽后周皇室,以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识到,所有自己的亲信,都曾经是周世宗柴荣重用、信任的将领,对周世宗都怀有刻骨铭心的感恩之心,如果进行屠杀,明显会危及自己的地位。

于是赵匡胤命人追还一个男孩,交给潘美,让潘美收为养子,为世宗留下另一支血脉。

标签: 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更多文章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与烛影斧声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在宋人作品《湘山野录》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宋太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道士在关河游玩,这位道士预言赵匡胤当于那一年当皇帝,之后果然应验。在即位之后,赵匡胤四处寻访这位道士,十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赵匡胤对道士说,我找你就想问一件事情,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道士说,只要几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天晴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利弊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杯酒释兵权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事件的具体经过,据史料记载: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

  • 赵匡胤领导“陈桥兵变”的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

  • 宋太祖赵匡胤经过多少次战争才同意全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赵匡胤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北取守势,派兵加强西北边境的防御;南取攻势,分化瓦解,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攻取荆、湖,中间突破。灭南平、武平之战荆南(南平)、湖南(武平)地处长江中游交通要冲,可切断后蜀与南唐联系。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正月,赵匡胤乘周行逢、高保勖死,应继位的武平节度使周

  • 宋朝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十一人,诸科二十八人。这些未来官场的后备干部们来到皇帝日常主持重要会议和政务活动的讲武殿,接受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接见。在简单的试探之下,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认为他们在这些人中间“材质最陋”

  • 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不是赵匡胤而是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袍加身.赵匡胤,李渊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960年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摇身变成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中国历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之七世孙所为何人是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宋太祖,,赵伯澐,北宋

    说起赵匡胤,大家都熟得很。宋太祖嘛,出生之时,红光满室,身有金色,三天不去(应该是黄疸,那时也没蓝光可照,他命真大)千里送京娘,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人君子得很。一条蟠龙铁棒打天下,最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绝了将军们依样画葫芦学他黄袍加身的可能,奠定有宋一代,三百多年的天下。 但我若问赵伯澐是谁

  • 赵匡胤为何要发明长翅帽?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匡胤,宋朝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平定江南的?宋太祖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公元969年(开宝二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公元970年(开宝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杯酒释兵权

    虽然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覆辙,一直是他深思的问题。宰相赵普屡次进谏,请宋太祖撤去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职务,宋太祖总是不答应。赵普抓住机会再次进谏,宋太祖有点不耐烦地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的,你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