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41 更新时间:2024/1/22 23:15:28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个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故事,它是这样演绎的:话说有一天(据说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赵匡胤召集大将们喝酒。喝到高兴时,赵匡胤突然说道:“别看我现在这么高兴,实际上我天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一听这话,这些大将们就很奇怪,他们问道:“陛下富有四海,何出此言?”

赵匡胤回答道:“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我身上,让我当了皇帝,你们好做开国元勋。万一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了,也逼着你们当皇上,你们怎么办呢?”

真是一语中的: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网络配图

大将们一听这话,立刻吓得全体跪倒,皇上这不挑明了对自己不放心吗?于是,他们集体玩儿命磕头道:“那您说咋办?”

赵匡胤说道:“干脆这样吧,咱们打仗不就是为了享福吗?你们现在回家,你要房子我给你房子,你要地我给你地,你要钱我给你钱。你再多娶几个小妾,晚上活动充实点儿。咱们君臣之间再结成儿女亲家,我的公主嫁给你儿子,我的儿子娶你闺女,这样一来的话,君臣结成秦晋之好,互不猜疑,你们看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这帮大将回家后,第二天就纷纷上辞职信了:“我崴脚了,骨折了,不能再骑马了。”“我感冒了,不能再上班了。”没过几天,这些大臣们都知趣地回家了。

最后,赵匡胤很是高兴,他和平地解决了问题,顺利地收回了权力,君臣之间还相安无事,也留下了这段千古美谈的历史——杯酒释兵权。

然而,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跟您说,就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它甚至跟“喝酒、赵匡胤”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您会相信吗?

事实正是如此。

作为宋朝初年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杯酒释兵权,几乎所有的文献、史书都会重复地讲述这件事情,仿佛这就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件事情,并质疑此事的真伪了。

因为,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现在所有“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源,都是宋人的笔记,而非官方的权威文献。

要知道,如果“杯酒释兵权”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那这绝对是赵匡胤的一项伟大的壮举,理应被永载史册,大书特书才是。然而,不管是当时的官方文献《国史》《实录》,还是元朝人编写的前朝《太祖实录》《三朝国史》《宋史.太祖本纪》等,都对此无只言片语。

网络配图

对于宋初而言,如此重要的一件军国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上惜墨如金,甚至一字不提,这岂不是咄咄怪事?还是说,这里面另有隐情,或者是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

而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各种民间文献,则将此事人为渲染、大书特书,最后将此事演绎成为一个“声情并茂”的电影!

这个“杯酒释兵权”电影的原型,最早见于丁谓的《丁晋公谈录》。

这个丁谓可是一个猛人。此人不仅是宋真宗的宰相,而且还坑死了一代名臣寇准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丁谓坑死了寇准,可谓损人不利己,他未来的下场,比寇准要惨烈得多。

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丁谓最终上了《佞臣传》。但是,丁谓毕竟是一朝宰相,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发言权,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那么,这位丁谓同志,他到底见证了什么呢?

在这本《丁晋公谈录》中,丁谓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天,赵普急匆匆地告诉赵匡胤:“不要再让石守信王审琦掌握皇家禁军了!”

一听这话,赵匡胤当时就蒙了,说这哥儿俩是我义社十兄弟呀,他们难道要造**吗?

赵普继续说道:“这两个人不会造**,但是他们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臣担心他们手下要造**的话,他们也就身不由己了。”

听完这番解释后,赵匡胤哈哈大笑地说道:“宰相多虑了,区区下属,这两个人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如此器重他们,他们怎能有负于我?”

网络配图

赵匡胤话音未落,但见赵普冷冷地回答道:“陛下不知周世宗吗?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也器重自己的手下呢,结果怎么样的呢?”

一听这话,赵匡胤浑身冷汗直流。这个周世宗的手下,你我心知肚明,何必再言。于是,赵匡胤立刻听从了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这二人的兵权,并把他们轰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职了。

综上所述,《丁晋公谈录》里记载的这个故事,虽然有收缴兵权在里面,但是这里面没有“杯酒”,也没有“释兵权”,更没有赵匡胤什么事,这完全是赵普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结果。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和“杯酒释兵权”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是如何与这个经典故事扯上关系的呢?

几十年后,宋真宗赵恒驾崩西去,赵祯登基称帝,史称宋仁宗

仁宗一朝时,当时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笔记的时候,就把这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笔录》。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阅读性,王曾将它重新书写了一遍。

于是,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这样:

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好几年后,宰相赵普多次进言,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俩人位高权重,还掌握着皇家禁军,这样早晚得出事,还请皇帝把他们调到别处,防患于未然。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赵普的这个建议,赵匡胤只是微微一笑,他完全信任这两位好兄弟。可是,架不住长时间地被灌输着三人成虎,任谁也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推翻自己的初衷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找来了石守信、王审琦一起吃饭,并在这个酒席宴上,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我和各位,那都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因此我绝对没有怀疑过你们。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文臣们天天在我耳边嗡嗡叫,说得我头都大了,我也保护不了你们了。这么着吧,你们不如选一个风水宝地,去地方当一个土霸王。当地的赋税收入,足以让你们荣华富贵一生了。这样颐养天年,岂不快哉?

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我再跟诸位联姻,我收你们的儿子为姑爷,收你们的女儿为儿媳,让诸位当国丈。这样咱们结秦晋之好,以示君臣无猜,你们看怎么样?”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对于石守信、王审琦而言,他们也早就过够这种日子了。所谓树大招风,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人吊起来当靶子打,自己再皮糙肉厚,也有抵挡不住的时候。如今,自己不仅啥事没有,还能彻底地功成身退,对于这样的好事,他们还能提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石守信、王审琦马上第一时间磕头谢恩,且唯恐皇帝说话变卦,立刻交出了兵权,定下了儿女婚姻的时间,就这样去地方上享福去了。

至此,“杯酒释兵权”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此敲定。

后来,等历史的车轮转到宋真宗时期,当时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记闻》中,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重新的演绎,把它最终演变成为咱们现在众人皆知的“杯酒释兵权”了。

网络图片

综上所述,在这三位作者的不断演绎、不断加工下,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根本就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

然而,这么一个永载史册的故事,虽然是宋代文人演绎的结果,但是在那段真实的历史中,它确实存在过,并且真的与“杯酒”有关系。

这段历史,也许才是“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前身。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

    导读:自古皇帝为了把江山留在自己手中,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心爱的儿子。但是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他非但没将皇位传给儿子,反而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后周时,周世宗进行了改革,力量大为增强,他采取了先南征后北伐的统一方针,攻占了南唐

  • 赵匡胤曾鄙薄文人:只会玩弄文字 酸气十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是有文化的人。据说,赵匡胤没当皇帝时,他搬家装载货物的车上没有金银珠宝,只有数千本书。可是,就是这个爱读书学习的赵匡胤,却看不起文人,尽管有时候他也会说文人几句好话。网络配图后人都以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做法是赵匡胤定下的,其实赵匡胤在社会地位等方面贬抑部队将领的做法是出于防范

  • 赵匡胤落难发明羊肉泡馍:羊肉泡馍和赵匡胤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俗话说“不吃‘羊肉泡’,就等于没到过西安。”说起“羊肉泡”,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五代末年,赵匡胤还未得志时,穷困潦倒,流落在长安街头。一日,他身无分文,讥肠辘辘,在一家饼铺前,向掌柜讨饼吃。那饼又干又硬,怎么都咬不动,实在没法吃。这时,他闻到一股肉香味。网络配图抬头看去,前面不远处正好有家牛羊肉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竟然是死于弟弟的谋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听从母命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有一种说法说宋太祖赵匡胤死的蹊跷,却也是与宋太宗赵光义有关。传言“斧声烛影”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以及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网络配图《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地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文

  • 解密:宋太祖赵匡胤最终的结局为何扑朔迷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太祖赵匡胤

    大宋朝开创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件事情,与老百姓没有直接的关系,却与皇室的承继至关重要。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竟然独出心裁的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非常举动,给后人留下了永远都解不开的“谜”。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让赵匡胤违背天道常理,行此“大义之举”,历来是困扰后世史学家们

  • 探寻赵匡胤死亡之谜 弟弟赵光义举斧砍杀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探寻赵匡胤死亡之谜时,我们都要面对一个神奇的场景:在若隐若现、模糊不清的烛光下,我们看见了赵匡胤举起了斧头,并且挥舞不止。因此,在探寻赵光义行凶工具时,这样一个带有杀戮色彩的斧头,自然成为了首选的作案工具。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把斧头,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第二,这把斧头,到底能不能置人于死地

  • 宋太祖赵匡胤偷菜被抓竟成就了大宋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兵荒马乱,这个郊野小庙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任何布施了。为了活命,老和尚不得不起早贪黑的侍弄几亩菜地。隔几天就挑一旦菜蔬入城换点米熬点稀粥。菜地可就是老和尚的命根子呢

  • 揭秘赵匡胤黄袍加身背后不可告人的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

    第二天的清晨,即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帷幕。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就在这一天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一大群人破门而入。这些人乱哄哄地冲到自己的床前,并不由分说,直接对着自己大吼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残杀救命恩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匡胤

    据《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宋太祖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张琼以陵侮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为所诬谮,下吏,琼自杀。说的是殿前都虞候张琼欺辱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人,被他们联手诬告。张琼被送交有关部门审查,审查期间自杀身亡。说到这里小编就疑惑了:宋太祖为何残杀救命恩人?网络配图对这件事,《宋史》之外,南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并非猝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匡胤

    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正义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胤死后最大受益者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无疑成为人们重点怀疑和批判的对象。抛开诸如《湘山野录》、《烬余录》等含糊其辞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对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