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法医鼻祖宋慈有多厉害?揭秘其生平趣事

法医鼻祖宋慈有多厉害?揭秘其生平趣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648 更新时间:2023/12/31 7:57:42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慈,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宋慈是南宋著名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鼻祖”,对中国的法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这样的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却很少,就连元人所作的《宋史》里都没有他的传记。

2005年,随着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热播,才让这位900年前的法医学家被人们所熟知。不过,影视剧中的宋慈形象并不真实,被附会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给人扑朔迷离的印象。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慈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多厉害呢?

宋慈生于1186年,福建建阳人,其祖上虽有多人为官,但家世并不显赫。其父宋巩,曾担任广州节度使,是一位刚直清廉的清官。这样的家世和环境,对宋慈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奠定了他后来节俭奉公,居职清廉的为官之道。

宋慈自幼聪慧过人,又勤勉上进,十岁时拜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学生、建阳人吴雉为师,系统学习理学思想。后来,宋慈又在吴雉的引荐下,先后同杨方、黄干、凡子等几位儒家学者交往,咨询经典,广记博览,颇能融会贯通,学问得以进一步提升。

20岁左右,宋慈进入临安太学深造,史籍记载他“善辞令,据案执笔,动辄千言”,常以“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自勉,在数百名学生中崭露头角,深得理学家真德秀的喜欢。

但是,宋慈的仕途并不顺利,直到1217年,31岁的宋慈才高中进士,赴浙江鄞县任县尉。此时,宋慈的父亲却身染重疾卧床不起,孝顺的他选择留在了老父身边尽孝。第二年,父亲去世,宋慈只好在家守孝。

一晃到了122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宋慈,才得以出任江西丰城县主簿,其后辗转长汀和邵武等地任职。这期间,宋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十分体恤民情,常以兴利除弊为己任,积累了良好的官声和口碑。

1239

年开始,53岁的宋慈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一年,他调任广东提点刑狱官,从此和法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后,他还出任过江西提点刑狱官和广西提点刑狱官,到1247年,62岁的宋慈又奉命出任湖南提点刑狱官。

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宋慈辗转多地,四度出任提点刑狱官,“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滑甚威。”在对待案件时,宋慈十分谨慎,特别注重证据的收集和现场的检验,经常将一句箴言挂在嘴边:“狱事莫重于大辟(死刑),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刚到广东时,宋慈就一心扑在积案悬案的调查处理上,史称他“下条约,立期程,阅八月,决辟二百”。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宋慈就集中审理了200多件案子,不但处决了一大批罪大恶极的罪犯,昭雪了大量的蒙冤之人,还惩处了一众贪赃枉法的狱吏。

在案件调查中,宋慈经常深入案发现场,亲自调查取证,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命案,宋慈更是“必根究其所以致死”。力求通过尸体检验、物证收集、现场勘查等形式,还原案件过程,将真凶绳之以法。

一次,宋慈接到一起失火致死人案,随即赶到现场,只见死者妻子对着丈夫已烧焦的尸体号啕大哭,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事件经过:丈夫因有病在身,在家卧床休息,她则下地干活,回来时房子已被熊熊烈火吞噬,丈夫也被烧死房中。

宋慈没有亲信农妇的陈述,上前仔细查看了尸体,发现死者没有明显挣扎的痕迹,贴地的背部烧痕也较轻,且口鼻中没有灰尘。他据此断定,死者并非死于火灾。在随后的审讯中,农妇承认她与人通奸,伙同奸夫害死了丈夫,并伪造了火灾现场的罪行。

还有一次,有村民前来报案,在路边草丛里发现一具男尸,浑身刀伤。宋慈勘验完现场后,初步判断凶器为镰刀,结合死者身上的财物俱在的情况,他断定这是一起仇杀案。

经过摸排走访,衙门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但宋慈并未将此人缉拿归案,而是将村民手中的所有镰刀全部集中起来,排列在一块空地上。

时值盛夏,其中的一把镰刀上聚集了很多嗡嗡乱飞的苍蝇。看到这种情形,镰刀主人不得不跪地求饶,承认了杀害死者的事实。

原来,在酷暑环境下,镰刀上残存的一点血腥味吸引了苍蝇,它们聚集在凶器上不肯散去。宋慈据此找到了凶手,并将他绳之以法。

除了一丝不苟办案外,宋慈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医名著《洗冤集录》。在这部7万余字的巨著中,宋慈总结了验伤、验尸、验骨、验血的方法,以及各种伤、死情况和疑难杂说,内容涉及人体解剖、尸体检验、现场检查、死伤鉴定、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特征等。

《洗冤集录》一经成书,就受到宋理宗的褒奖,下令颁行全国,要求刑狱的大小官员必须人手一册。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历代法医都将它奉为金科玉律,其权威性甚至超过了朝廷颁布的法律。

这本书比西方的法医著作整整早了300多年,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先后被翻译成朝、英、法、德、日、俄等语言,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宋慈也因此奠定了古代法医学家第一的地位,被誉为“世界法医学奠基人”,成为了法医的鼻祖。

标签: 宋慈南宋

更多文章

  • 宋慈的家世背景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成为法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宋慈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宋慈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宋慈这个人物应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主要因为他所从事的领域十分的特殊,所以它并不像历史上很多知名的文臣武将或者文人墨客一样被广泛知晓,反倒是一部曾经大火的电视

  • 燕云十六州:大宋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永远的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燕云十六州,宋朝,赵匡胤

    先来说说燕云十六州,它的位置大致相当于北京、河北和山西一带。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便将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来换取契丹的支持。在契丹的扶持下,石敬瑭当了皇帝,建立后唐。而契丹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垂涎已久

  • 后周股肱之臣王朴:被赵匡胤誉为可以阻挡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朴,后周,柴荣,

    王朴(906-959) 后周大臣。字文伯,东平人。幼颖悟,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中,擢进士第。柴荣镇守澶州,王朴为节度掌书记。柴荣为开封府尹,拜王朴为右拾遗。柴荣即位为后周世宗,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因献策平定边境有功,又升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这时,世宗锐意进取,决意征伐

  • 最会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赵匡胤不杀功臣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皇帝,李世民,赵匡胤

    历史上出现了两个不杀功臣的皇帝:一个是李世民,一个是赵匡胤。 跟那些愿意跟功臣斗争的开国皇帝相比,他们显得挺可爱的。他们因 此赢得了很多赞扬。他们为什么不杀功臣呢?这两个人,一个是靠谋杀兄弟夺得了皇位,另一个则是趁着老皇帝去世的机会夺取了别人的 江山。这两个人的人品实在是太差劲了。象他们这么阴险毒辣

  • 揭秘:赵匡胤改造强抢民妇好色官员的惊人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宋朝,

    题记:李汉超,北宋初年著名将领。历任散指挥都指挥使、绵州刺史、控鹤左厢都校、恩州团练使。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随军平定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不久升任齐州防御使、关南兵马都监。开宝二年,即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李汉超任北面行营都监。太平兴国元年,即公元976年,升任应州观察使、判齐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恶果:竟纵容手下王继勋吃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宋朝,

    据统计,直到太宗在位王继勋被处死时,仅在开宝六年到太平兴国二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王继勋前后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达100多人。乍一看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潇洒,很轻易,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但

  • 赵匡胤兵临城下 李煜浑然不知还在忙科举考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李煜,

    导读:赵匡胤和李煜是历史上两位大名鼎鼎的皇帝。在诸多戏说的电视剧里,二人为了女人斗得天翻地覆,但真实的历史中,那场发生在南京的决定二人命运的北宋灭南唐之战究竟是怎样的呢?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决不允许南唐存在下去,李煜早就知道赵匡胤的野心,但却一直卑躬屈膝,他因何改变主意决心一战?宋军渡过长江时创造了

  • 揭秘:周世宗柴荣为何重用毫无背景的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代十国,周世宗,赵匡胤

    唐末五代是一个军阀主义大兴的时代,从中央到地方,无数大大小小拥兵自重的军阀,自觉不自觉地攫取更多的权利,滋长更大的野心。对于“军阀”这个词汇,我们不陌生。上个世纪的中华民国历史上,从袁世凯死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渊菽。老军阀有直皖奉,新军阀有蒋冯阎桂,这是大点儿的,还有各省各地

  •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赵匡胤治国的文韬武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

  • 宋太祖赵匡胤定下哪些祖宗之法让宋朝盛世繁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太祖,赵匡胤,祖宗,宋朝

    宋朝的成就并不逊于汉、唐两朝,它不仅是汉、唐社会的继续发展,甚至在程度上还要高于汉、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与汉、唐相比,宋朝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这样大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首先,宋朝继承的政治遗产不利,当权者容易失去自我。秦、隋速灭,其重要因素是开国皇帝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