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最会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赵匡胤不杀功臣的原因

最会用人的皇帝:李世民赵匡胤不杀功臣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414 更新时间:2024/1/13 13:12:05

历史上出现了两个不杀功臣的皇帝:一个是李世民,一个是赵匡胤。 跟那些愿意跟功臣斗争的开国皇帝相比,他们显得挺可爱的。他们因 此赢得了很多赞扬。他们为什么不杀功臣呢?这两个人,一个是靠谋杀兄弟夺得了皇位,另一个则是趁着老皇帝去世的机会夺取了别人的 江山。这两个人的人品实在是太差劲了。象他们这么阴险毒辣的人,怎么对部下却那么仁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

在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统治者的地位都有不稳的时候。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统治者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实行高压政策;二是采取温和的怀柔政策。就象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唐太宗李世民和赵匡胤采取的是温和的怀柔政策。他们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政策?原因很多,本文并没有将这些原因一一列举出来,而是仅仅列举了其中的 几个原因。下面先说说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采用温和的怀柔政策。

一、

唐太宗篡权以后,社会上并不消停,各种各样的谋反就很多,比如, 燕郡王李艺反于泾州,伏诛。

◆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谋反,伏诛。

◆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反,伏诛。

◆卫士崔卿、刁文懿谋反,伏诛。

◆代州都督刘兰谋反,伏诛。

◆张亮谋反,伏诛。

◆幽州大都督庐江王瑗谋逆,废为庶人。

◆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等谋反,伏诛。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唐太宗刚登基,就遇到了突厥人的入侵。另 外,那些年自然灾害也是接连发生。

对唐太宗构成威胁的还有强大的士族力量。唐朝初期,所谓的山东士 族对皇帝的施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的时候政令无法贯彻执行。当 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士族集团在社会之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当士族 不予合作时,中央政府推行自己的政策就会遇到困难,而政府为了使 政令可以迅速推行,就必须要对士族集团作出妥协。

由于唐太宗上台并非名正言顺,所以他就给人们留下了名正言顺地推 翻他的理由。如果社会上没有可以惧怕的势力,那么唐太宗也可以高枕无忧。可是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当时既有小的谋反,又有大的士族存在,外族的骚扰、自然灾害也跟着凑热闹。这时候的唐太宗怎么可能高枕无忧?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里,他如果大开杀戒,干掉那些他不喜欢的人,这只能使他所处的环境更加动荡,更加难以控制。他在这种环境中不冲动,不乱杀人,就是一个明智的、对自己有好处的选择。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团结朝廷内部的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那些朝廷外部的反对力量。

二、

唐太宗上台后推行了温和的政策。这也是考虑到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人的忍耐是有限的,长期生活在战乱的年代对于人来说是苦差事,所以在长期征战之后,人们总是要想办法逃离战乱,休养生息。

唐太宗登基之前,社会上是很不太平的。隋朝的皇帝多次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他们三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还。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的惨烈程度也是令人触目惊心。隋朝之前是魏晋南北朝近370年的历史,除了西晋有过30多年的全国统一,其余的时间都处于南北对峙或军阀混战。

长期战乱之后,社会上的物质和人力都不可能继续支持战乱,所以长期战乱之后,社会的内在需求将使战乱停息下来。实际上高压的统治很容易导致战乱,立足未稳的皇帝杀大臣,大臣再用武力反抗,社会就容易再次陷入战乱;所以长期战乱之后,高压统治是不适宜的。在通常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在长期战乱之后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以顺应人们的需要,他会尽量避免用高压手段来处理社会问题。

三、

促使唐太宗不实行高压政策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唐太宗在登基 前并未成为一个魅力型权威。魅力型权威是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 出的概念。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超人权威或神授权威。它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来自于人们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所谓魅力,即一个领袖人物的超越凡俗的品质,它 可以是不同凡响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能力,也可以是凡人不能理解的神授魔力。具有魅力权威的领袖人物,必须拥有某种超人类甚至超自然的,也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超人权威 的本质是“敬仰”。

李世民又有什么样的奋斗历程呢?他登基之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和清剿不臣服李家王朝的势力上。李家父子起来反对隋朝的时候,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李建成、李世民等兄弟们一起上阵,隋朝很快就灭亡了。这样一场军事斗争留给李世民的表现机会并不多。在清剿不臣服李家势力的战争中,李世民的表现机会多了一些。但是李世民活动的区域局限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战争主要依靠的是李靖等人的力量。在当皇帝前,李世民参加战争的时间只有四年左右。总之,历史没把更多的表现机会留给李世民。

一个武装力量的统帅如果没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他就不能积累创业奇迹,无法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他的威信就不能突飞猛进地增长,打胜一个战役的将军的威信,肯定不如打胜三个战役的将军的威信,打胜一个小战役的将军的威信,肯定不如打胜一个大战役的将军的威信。每一次胜利都能让下级对上级产生敬佩,胜利的次数多了,下级 对上级的敬佩就增多,到最后,这样的敬佩就会演变成崇拜。这些神圣的光环将使一个军事强人很容易推行高压政策。一个人如果没有赢得别人对他的崇拜,那他就没有实行高压政策的力量,人们崇拜他,害怕他,才会对他百依百顺,他做事情遇到的阻力就小,他就可以为所欲为。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只是某一方面军的统帅,他这时还不是一个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这使他的影响不能遍及全军,这就使他 无法实行高压统治,因为高压统治要借助于武装力量,不能对武装力量实施绝对的控制,高压统治就无法推开。

四、

赵匡胤的登基方式跟李世民也是一样的,即那是一种不光明正大的方式。赵匡胤登基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形势使他无法推行高压 统治。从唐中叶以来,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势力,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赵匡胤登基之时,朝廷中武将们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他们有能力推翻国君。宋王朝建立之初,周围存在着几个由外族所建立的敌对国家和许多由汉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在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西北有党项族的强大势 力,夹在二者之间的则是割据山西一带的北汉。北汉受到契丹的支持,与以前的后周和刚建立的宋王朝一直处于公开敌对的状态。在江淮以南,则存在着南唐、吴越、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平、漳泉等八个割据政权。

在这种内有忧患外有威胁的情况下,赵匡胤无法对内实行高压统治。高压统治很容易引起武力冲突,宋朝内部打得热火朝天,外部势力就 会借这个机会攻击宋朝。所以赵匡胤不会轻易利用高压政策。面对种种隐患,宋太祖和赵晋等人认为应采取以稳定局势、笼络人心的方针,高压政策就这样被抛弃了。

961年,赵匡胤以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然后,赵匡胤根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采纳了赵普的按“先南后北”顺序来统一全国的建议。963年,以“借道伐虢”的计策,一举灭亡了荆南和湖南两个割据政权,964年派大将王全斌等分水陆两路西进,仅用66天便灭掉富庶的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派大将曹彬等,用浮桥渡江攻灭了南唐。至赵匡胤去世之时,仅剩下 南方的吴越和北方的北汉在苟延残喘,全国(传统的汉人地区)统一 实际已成定局。

赵匡胤夺了最高权力之后,如果他杀了石守信等大将,其他将军会如 何想?这些将军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卸磨杀驴的角色,他们有了这样 的想法,他们还会给赵匡胤卖命吗?这些将军不卖命,赵匡胤还能指望谁来消灭那些跟他作对的割据政权?

看看宋朝建立之前的历史,这也是一段动荡的时期,史称“五代十 国”,五代十国一般认为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 共53年。这是一个强人垄断权力的时代,一个人要想打破垄断,就要实行武力,于是就有流血、就有战争。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 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 阳都曾被毁,所以前人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是最差 的。所以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 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 是在五代乱世出现的。总之,这是一个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民生疾苦、毫无纲纪的造反年代。

五代十国的时候,唐朝已经灭亡,失去了强权约束的人们,这时候终 于有了肆无忌惮的机会,人性中的恶因这个时候会放大到极点。在这 个时期,社会的物质基础和人们的精神支柱都会受到了粗暴的摧残。

下面看看赵匡胤在登基前能否成为一个魅力型的权威?公元949年, 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靠在后汉枢密使郭威的手下,当了一名普通 士兵。次年,郭威发动兵变,灭掉了后汉,建立起后周王朝。赵匡胤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公元954年, 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即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 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重要职务。公元960年,赵匡胤在他的小兄弟们的拥戴下当了皇帝,这时他仅仅在高级将领的位置上呆了六年。赵 匡胤在登基前和李世民一样,都没在战争中得到太多的表现自己的机 会,因此他就无法成为一个魅力型权威,他不是这样的权威,他就没法实行残酷的高压政策。

李世民和赵匡胤之所以会推行柔性的政策,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是 因为他们采用了一种阴谋手段窃取了皇位,这使这个皇帝理亏,他由于理亏而内疚,这种内疚之情又导致他采取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处在第二位的原因是他们在国内、国际还有许多强 大的对手,新皇帝的专制统治力量还不足以使这些对手屈服,因此新 皇帝只能采取与专制统治略有不同的统治方法。第三个原因是,超长时间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残酷的高压统治可能 会继续消耗这些资源,这是人和环境所承受不了的,聪明的统治者这 时会放弃高压政策,转而走柔性路线。第四个原因是新统治者没有长期经历过战争,没有长期担任一个武装力量的统帅,这使他不能通过 长期的战争来结交一批死心塌地拥戴他的死党,不能通过长期的战争 来积累自己的威望,这就使他们无法成为一个魅力型权威。只有魅力型权威才可能推行高压统治,对功臣实行残酷斗争。

五、

如果说一个统治者的自身状况和李世民和赵匡胤的不一样,而且他所 处的社会环境跟李、赵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一样,那么他所采取的统 治方式就不会象李世民和赵匡胤那样是开明的,他将采取高压统治。这样的统治者有朱元璋、刘邦

朱元璋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出身贫寒,在生活上走投无路之后,才参 加了元朝末年的平民武装暴动。元朝末期也不太平,各个武装团体之 间经常爆发战争,这个时期战火持续的时间不短,但是跟唐朝之前和宋朝之前的混乱相比,明朝之前的混乱时间则少多了,明朝之前也不 是一个大混乱时期,明朝之前是元朝,而不是分崩离析的各个小国的 混战时期。经过长期的战争,朱元璋的强劲的对手都被他打败了。朱元璋夺权的手段也不是阴谋诡计型的,他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了权力。朱元璋有一批死党,他是经历了长期战争的一个武装力量的统 帅。上述因素使他有条件在当上皇帝以后实行高压统治。

朱元璋之所以能实行高压统治,这与他是一个魅力型权威也有一定的 关系。朱元璋的魅力是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他与陈友谅 展开鄱阳湖大战时,80万人马大战40余天,整个湖面上,漂浮着数不胜数的尸体。一时间,愁云惨雾之间,湖水为之色变,以至于此后相 当长一段时间里,湖边的人们不敢捕食湖中的鱼虾鳖蟹。

战前,朱元璋的绝大多数部下对凶悍的陈友谅心怀畏惧,希望先拿下 张士诚,以便过上好日子。事实上,这种念头对于朱元璋也有相当大 的诱惑。但是朱元璋听从了谋士们的建议,张士诚富裕而不思进取, 陈友谅凶悍而雄心勃勃,若先打张士诚,则陈友谅必定乘虚而入;若 先打陈友谅,则张士诚可能坐山观虎斗。于是,朱元璋终于制定了一 个相当具有眼光和魄力的战略规划,舍近在眼前、富裕而相对软弱的 张士诚于不顾,先对付凶悍而强大的陈友谅。这表明了此人善于克制 自己的贪欲,不为蝇头小利所动,对对手肺腑和战略态势具有极强的 洞察力。

这样的经历越多,朱元璋的魅力越大,这样的魅力越大,他就能更加 收放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从而建立高压统治。朱元璋在登基前经 过了16年的征战,历史给他在战争中表现的机会超过了李世民和赵匡胤。在长期征战这一点上,只有毛泽东的经历能跟他比试一下。

朱元璋登基以后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 的专制统治,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对象都是刚开始就跟着他起兵的患 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在这两次大屠杀之外,朱元 璋几乎每天都在杀人,前后屠杀了40,000多文臣武将。在朱元璋统治 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

六、

刘邦自身的情况跟朱元璋是一样的,出身草莽,是一个武装力量的统 帅,他也是通过战争夺取了权力。刘邦所处的环境跟朱元璋所处的环 境也差不多,刘邦当上皇帝时,他的强劲对手也没有了;所不同的是,汉朝之前有一个时间超长的动乱时期,即战国时代和秦朝的统治 时代,时间是195年,这并未阻止刘邦实行高压统治。刘邦登基后除 了继续清剿那些不服从他管理的异己力量之外,还对过去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同事进行清洗,韩信等一批昔日的将帅被刘邦杀头,这些被 清洗者的亲人、亲戚也受到牵连。

战国时代和秦朝都是很混乱的,六国之间的长达180年的血腥战争和 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社会资源消耗得相当厉害,刘邦本来应该采 取柔性政策,使社会尽快恢复生机,但是他却采取了高压政策,这是他的一个失误。如果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人们在内心会渴 望安宁,这会对强人有所制约,使他不采取高压路线;另外长期的争 斗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制约强人,使其偏离高压;可是刘邦在大动荡之后依然对下属很苛刻,这与他是一 个武装力量的统帅有关,他有镇压别人的资本。然而刘邦的镇压似乎 是点到为止,他并未象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看起来一些客观条件最终还是起到了一些制约作用。

刘邦进行高压统治显示出他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统治者,这跟他的自身 素质和其它情况有关,刘邦去世以后,他的继任者实行了一段时间的 无为而治,这是对他前期高压统治的纠偏。以后的统治者都学乖了,他们在长期的战乱之后,都是实行温和的对内政策,不乱杀功臣。

李世民和赵匡胤之所以推行温和的怀柔政策,是因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限制他们,他们很可能成为一代暴君。

标签: 古代皇帝李世民赵匡胤

更多文章

  • 揭秘:赵匡胤改造强抢民妇好色官员的惊人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宋朝,

    题记:李汉超,北宋初年著名将领。历任散指挥都指挥使、绵州刺史、控鹤左厢都校、恩州团练使。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随军平定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不久升任齐州防御使、关南兵马都监。开宝二年,即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李汉超任北面行营都监。太平兴国元年,即公元976年,升任应州观察使、判齐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恶果:竟纵容手下王继勋吃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宋朝,

    据统计,直到太宗在位王继勋被处死时,仅在开宝六年到太平兴国二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王继勋前后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达100多人。乍一看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潇洒,很轻易,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但

  • 赵匡胤兵临城下 李煜浑然不知还在忙科举考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李煜,

    导读:赵匡胤和李煜是历史上两位大名鼎鼎的皇帝。在诸多戏说的电视剧里,二人为了女人斗得天翻地覆,但真实的历史中,那场发生在南京的决定二人命运的北宋灭南唐之战究竟是怎样的呢?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决不允许南唐存在下去,李煜早就知道赵匡胤的野心,但却一直卑躬屈膝,他因何改变主意决心一战?宋军渡过长江时创造了

  • 揭秘:周世宗柴荣为何重用毫无背景的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代十国,周世宗,赵匡胤

    唐末五代是一个军阀主义大兴的时代,从中央到地方,无数大大小小拥兵自重的军阀,自觉不自觉地攫取更多的权利,滋长更大的野心。对于“军阀”这个词汇,我们不陌生。上个世纪的中华民国历史上,从袁世凯死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渊菽。老军阀有直皖奉,新军阀有蒋冯阎桂,这是大点儿的,还有各省各地

  •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赵匡胤治国的文韬武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

  • 宋太祖赵匡胤定下哪些祖宗之法让宋朝盛世繁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太祖,赵匡胤,祖宗,宋朝

    宋朝的成就并不逊于汉、唐两朝,它不仅是汉、唐社会的继续发展,甚至在程度上还要高于汉、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与汉、唐相比,宋朝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这样大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首先,宋朝继承的政治遗产不利,当权者容易失去自我。秦、隋速灭,其重要因素是开国皇帝在完成

  • 迷信赵匡胤的转世复仇:宋朝皇位如此戏剧变更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宋朝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赵构好不容易登上了帝位,却因为南逃路上受到金军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实在不甘心,延医用药,历经针灸治疗,却依然恢复不了生育能力。满朝文武看到赵构憋红了脸生不出儿子,都劝他,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又对开国功臣们使了什么阴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

    大宋初创,宋太祖赵匡胤遇到了与汉高祖刘邦同样的问题,就是到底如何管束那些功高威重的将军,使其不致于危及新到手的皇权。当然,这时候,历史毕竟又演进了千年,华夏人事变化不小,大宋皇帝较大汉天子的忧虑,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自身的特殊差异。其实,赵匡胤没有刘邦心眼那么多,起初,他并没有在意武将们手中的兵权,

  • 宋太祖赵匡胤兵变之后是怎么收复后周诸侯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

    虽然有一部分将领追随赵匡胤兵变,但还有很多官员和将领忠于后周。那么对待这些人,赵匡胤是怎么处理呢?对于李重进等顽固派,赵匡胤在即位之后立即出兵,在当年的六月、九月,赵匡胤亲自带兵,两次出征,武力平定。当赵匡胤陈桥驿站兵变之后,即刻向都城进发,可以从陈桥门和封丘门两个关口进入,一开始赵军选择陈桥门,但

  •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是怎样对待周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这时候符太后和周恭帝,也就是七岁的柴宗训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相拥而泣,之后都换上白色的衣服乘轿子离开王宫,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和众将涌入皇宫,四处搜掠,宫女纷纷闪避、跪拜。这时候赵匡胤看到有位宫女带着两个小男孩,衣饰不同,于是盘问,宫女说,这是世宗的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