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定下哪些祖宗之法让宋朝盛世繁荣

宋太祖赵匡胤定下哪些祖宗之法让宋朝盛世繁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67 更新时间:2024/1/4 10:33:29

宋朝的成就并不逊于汉、唐两朝,它不仅是汉、唐社会的继续发展,甚至在程度上还要高于汉、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化最为发达的朝代。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与汉、唐相比,宋朝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这样大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

首先,宋朝继承的政治遗产不利,当权者容易失去自我。秦、隋速灭,其重要因素是开国皇帝在完成统一的巨大胜利面前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汉承秦祚,唐承隋祚,吸取了前朝失败的教训。而宋朝却以兵变立国,与汉、唐两朝不同。其次,北宋立国是建立在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基础之上,同秦以前的春秋战国和隋以前的五胡乱华的局面类似,实现国家统一需要进行长期战争。而汉、唐两朝均建立在前朝大一统的基础之上,立国后可以专心为政。

另外,宋朝立国时面临着强敌的侵犯,其周边环境远不如汉、唐。汉的主要敌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匈奴、突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他们仅仅是势力较大的部落,部落管理尚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他们侵犯汉、唐的主要目的是强夺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往往是袭扰性的。宋的主要敌人是辽、金等国。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国以及距离较远的吐蕃。

宋朝建立之时,辽政权已经存在了约50年,而且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变成了实力雄厚的国家,军队战斗力较强,他们有强烈的争夺生产资料也就是扩张土地的欲望。从公元979年至1004年,宋、辽两国发生了长达25年的战争,双方损失极其惨重。

西夏建立于1038年(即北宋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凭借相当富庶的宁夏平原建立了“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的西北大国。从第二年正月起,李元昊率领大夏铁骑连续对宋朝发起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等数次大规模的战争,致使宋军损失惨重。

但是,北宋在这么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却稳住了政局,并使经济得到恢复和较快发展,这不得不让人问几个为什么。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宋太祖及后任皇帝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制度和政策。许多人都知道“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典故,但对此事的看法却歧说不一。我认为,采取某种方式解除兵变之忧,这是专制社会的必然。相比其他朝代的帝,宋太祖的做法也较为合理和人道。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又针对前朝历代的流弊,进行了体制上、制度上的大变革。

一是改革军制。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

二是改革行政。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则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担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三是改革财政。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

经过改革,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政治趋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真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北宋继续改革经济制度,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守土之责由中央任命专职的军事长官去处理,二者皆由中央调遣,互不统属。这就彻底革除了唐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据史载,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其中的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明的政策,确保了文官政治,并且得到切实执行达三百年之久。

由于宋代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前朝都大。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标签: 宋太祖赵匡胤祖宗宋朝

更多文章

  • 迷信赵匡胤的转世复仇:宋朝皇位如此戏剧变更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宋朝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赵构好不容易登上了帝位,却因为南逃路上受到金军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实在不甘心,延医用药,历经针灸治疗,却依然恢复不了生育能力。满朝文武看到赵构憋红了脸生不出儿子,都劝他,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又对开国功臣们使了什么阴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

    大宋初创,宋太祖赵匡胤遇到了与汉高祖刘邦同样的问题,就是到底如何管束那些功高威重的将军,使其不致于危及新到手的皇权。当然,这时候,历史毕竟又演进了千年,华夏人事变化不小,大宋皇帝较大汉天子的忧虑,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自身的特殊差异。其实,赵匡胤没有刘邦心眼那么多,起初,他并没有在意武将们手中的兵权,

  • 宋太祖赵匡胤兵变之后是怎么收复后周诸侯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

    虽然有一部分将领追随赵匡胤兵变,但还有很多官员和将领忠于后周。那么对待这些人,赵匡胤是怎么处理呢?对于李重进等顽固派,赵匡胤在即位之后立即出兵,在当年的六月、九月,赵匡胤亲自带兵,两次出征,武力平定。当赵匡胤陈桥驿站兵变之后,即刻向都城进发,可以从陈桥门和封丘门两个关口进入,一开始赵军选择陈桥门,但

  • 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是怎样对待周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这时候符太后和周恭帝,也就是七岁的柴宗训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相拥而泣,之后都换上白色的衣服乘轿子离开王宫,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和众将涌入皇宫,四处搜掠,宫女纷纷闪避、跪拜。这时候赵匡胤看到有位宫女带着两个小男孩,衣饰不同,于是盘问,宫女说,这是世宗的两位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与烛影斧声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在宋人作品《湘山野录》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宋太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道士在关河游玩,这位道士预言赵匡胤当于那一年当皇帝,之后果然应验。在即位之后,赵匡胤四处寻访这位道士,十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赵匡胤对道士说,我找你就想问一件事情,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道士说,只要几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天晴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利弊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杯酒释兵权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事件的具体经过,据史料记载: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

  • 赵匡胤领导“陈桥兵变”的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宋朝,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

  • 宋太祖赵匡胤经过多少次战争才同意全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

    赵匡胤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北取守势,派兵加强西北边境的防御;南取攻势,分化瓦解,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攻取荆、湖,中间突破。灭南平、武平之战荆南(南平)、湖南(武平)地处长江中游交通要冲,可切断后蜀与南唐联系。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正月,赵匡胤乘周行逢、高保勖死,应继位的武平节度使周

  • 宋朝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皇帝,赵匡胤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十一人,诸科二十八人。这些未来官场的后备干部们来到皇帝日常主持重要会议和政务活动的讲武殿,接受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接见。在简单的试探之下,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认为他们在这些人中间“材质最陋”

  • 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不是赵匡胤而是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袍加身.赵匡胤,李渊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960年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摇身变成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