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北宋心机婊赵匡胤怎样使对方不战而降?

揭秘北宋心机婊赵匡胤怎样使对方不战而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1 更新时间:2023/12/6 4:05:35

宋太祖赵匡胤文功武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政变让他一夜成名。赵匡胤导演了一场史上最为高端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据《石林燕语》记载: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迫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去朝拜宋太祖,宋朝很多官员建议扣留钱俶。赵匡胤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胸怀大度地说:“你们不要担心,假如不是真心归降的话,钱俶不敢亲自来朝拜,他来了,就表示他是真心归降的,放他走,正好可以结纳人心,让他心悦诚服。”

网络配图

钱俶在离开宋都城时,向赵匡胤表白愿把吴越国交给宋朝,其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试探。赵匡胤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这意思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都信赖你把吴越国交给你,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可以统治吴越。钱俶临走时,赵匡胤送给他一个用御条贴封住的匣子,郑重其事地说:“您回到家后,再打开来看。”钱俶捧着匣子朝家赶,路上他对神秘匣子尊崇备至,每天都要焚香跪拜,狐疑满腹却又小心备至。终于到了江南。回到家中,吴越王这才敢打开匣子。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跳。原来匣子里不是金不是银,也不是什么高档工艺品,而都是些宋朝大臣的请示报告。再仔细看内容,老钱更是吓得脊梁骨发冷:这些大臣都要求把钱俶给扣留下来!钱俶看完这些文牍,汗水和泪水都“哗”地流下来了!

对赵匡胤的胸怀大度,钱俶真是感激涕零,认为赵匡胤“独许我归,我何可负恩?”吴越国不战而降于赵宋王朝。不想过了一年,赵匡胤就去世了,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但是,他就没他哥哥那般胸怀和涵养了。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8年,钱俶奉旨入汴梁,即被扣留,并整整地被软禁10年。北宋名臣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有个记载:宋朝开国,边境战争不断,郭进是守卫重要关口的武将,有个下属向朝廷汇报说他私下通敌,有反叛之心,赵匡胤勃然大怒。但他不是对郭进发火,而是训斥告发的人“以其诬害忠臣”,叫人把他绑了交给郭进处理。郭进也是大度之人,不但不杀告发之人,还给这个下属一个赎罪的机会:“假如你能帮我取得敌军的一座城或者一个寨子,我不仅饶恕你的死罪,还给你官当!”

一年后,那个告发之人果然破敌立功,宋军轻而易举就获得了一座城池,郭将军履行诺言,打报告为他向朝廷请官。但是,赵匡胤却不答应:“这个人品行有问题,诬害忠良,所立之功正好赎他的死罪,不用再谈赏赐了!”郭进不愿意自食其言,就又打一个报告请求皇帝批准自己的建议,并说:“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这意思说,不能失信于人,这有损公信力啊!于是,赵匡胤便同意郭进的请求。李汉超是大宋王朝的一员悍将,出任关南巡检使时负责抵御契丹,虽然所部只有3000兵马,但是朝廷给他的军费不少。李汉超虽然胆略过人,作战英勇,但是却没有文化,经常干些出格的事情。有两个百姓深受其害,到汴京去上访,控告李汉超两大罪状:一是借了百姓的钱不还,二是强抢已婚妇女做小老婆。

网络配图

当时正值建国初年,赵匡胤致力于整理吏治,树立威望,便热情地接待了上访者。了解了情况之后,赵匡胤和颜悦色地问:“自从李汉超驻守关南后,契丹的军队侵扰过你们几次?”百姓想了想说:“一次也没来过!”赵匡胤再问:“以前,契丹经常入寇关南,守边的将领都抵挡不住,边境百姓每年都会遭到契丹人的烧杀掳掠。契丹人来时,凭你们自己的能力,能保住自己的财产同家族妇女不受侵犯吗?”百姓说不能。赵匡胤又问:“现在,我想问一下,李汉超不还你们的钱,跟契丹人抢掠你们的钱财,哪个更多?”上访的百姓恍然大悟,对赵匡胤心悦诚服。最后,赵匡胤问道,被抢民女所嫁的丈夫是干什么的?百姓如实回答说,是乡下种田的农民。宋太祖说:“她原来的丈夫只是个农民,李汉超是朝廷重用的显贵大臣,因为喜欢你女儿才娶她,你应该高兴,虽然只是做小老婆,但是,跟了他,你女儿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比嫁个山野村夫要强多了!”

就这样,赵匡胤做了一番所谓的循循善诱的“思想政治工作”之后,“于是,百姓皆感悦而去”。尽管,以现在的标准衡量,赵匡胤的话未必都正确,但是,不难看出他不愧为化解矛盾的高手。其实,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人对赵匡胤化解矛盾、征服下属的手段佩服有加。不久,赵匡胤派人对李汉超说:“你需要钱花,为什么不告诉我?用得着占老百姓那几个小钱吗?”并且,还捎了几百两银子给他,传话说:“你用这些钱把借老百姓的钱还上,使他们改变对你的看法,感恩于你,做个好官!”“汉超感泣,誓以死报”。此事也是记载在欧阳修的《归田录》一书之中的。

网络配图

据《宋史》记载:“汉超善抚士卒,与之同甘苦,死之日,军中皆流涕。”后来,李汉超成为了一个受士卒爱戴、百姓拥护的好官。史书上说他坐镇关南地区,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契丹不敢侵犯宋朝边境,任职17年,政治清明,与百姓关系密切融洽,当地百姓还上书宋太祖,求为李汉超树碑立传。宋太祖召率更令徐铉撰写碑文赏赐。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的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赵匡胤颁布诏书,他将于四月起驾洛阳,去那里巡视参观。当然了,赵匡胤的理由非常地合情合理:洛阳那里,有我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我要回乡祭祖。殊不知,对于这么一个理由,文武百官却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不同意。在这些反对的人中,以起居郎李符的态度最为坚决,他一口气提出了八个困难,誓

  • 历代帝陵全档案:宋太祖赵匡胤尸体百年后喷毒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盗墓者在盗墓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恐怖的怪事发生,如打开古墓后发现死了几百年的人,身体不仅没有腐烂,脸色还鲜活如生;或者他们正在投入地收集墓中的珍宝时,尸首突然坐了起来;再或者在挪动尸体的时候,尸体的口中突然喷出黏液。宋末元初时,有个盗墓贼在挪动赵匡胤尸首时,就被喷了一脸的黏液,这是怎么回事呢?网络配

  • 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死在亲弟弟手里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最近,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了,影帝、影后和最佳导演都名花有主,各入各袋,影帝影后们的一座金马奖杯也够吃一辈子了。吃瓜的围观群众实在没有你们什么事,散了,散了。那么,现在要问中国历史上演技最好的“影帝”和最佳的”导演”是谁?那非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莫属。为什么?因为他执导并主演的两部历史大戏“陈桥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是啥?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个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故事,它是这样演绎的:话说有一天(据说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赵匡胤召集大将们喝酒。喝到高兴时,赵匡胤突然说道:“别看我现在这么高兴,实际上我天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一听这话,这些大将们就很奇怪,他们问道:“陛下富有四海,何出此言?”赵匡胤回答

  • 赵匡胤威名镇敌军 五千人竟然战胜敌军两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公元956年,后周皇帝柴荣御驾亲征,向富庶的南唐进攻。赵匡胤先是用一百人做诱饵,取得了五千人战胜敌军两万人的辉煌战绩;然后,又用这五千人攻下了易守难攻的滁州,斩杀了沙场名将皇甫晖。形势危急,南唐皇帝立即派出第一军事强人李景达来挽救败势。网络配图当李景达带着两万精锐部队经过六合时,居然遇上了后周的军队

  • 宋太祖赵匡胤的转世复仇 宋朝皇位如此戏剧变更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赵构好不容易登上了帝位,却因为南逃路上受到金军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实在不甘心,延医用药,历经针灸治疗,却依然恢复不了生育能力。满朝文武看到赵构憋红了脸生不出儿子,都劝他,

  • 宋太祖野史: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很少有绯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天下的皇帝好色的不少,贪淫成性的更是举不胜举,至于夺人妻女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些皇帝能够贪色不迷,端的是大丈夫所为,让人景仰。如今却说一位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名叫赵匡胤,居然坐怀不乱,堪称君子风范。那时赵匡胤尚未登基,因触怒当朝权贵,提一条短棍齐眉,外出逃避,来到山西太原清油观。恰好遇上被

  • 赵匡胤手段有多高明?功臣的权力说没就没了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后,虽然披上了龙袍,坐上了龙椅,但有一块心病却在持续困扰着他,那就是五代以来轮番上演的兵变惯性,那些猛士悍将一旦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或者盘踞地方,很容易拥兵自重,甚至取而代之。为此,他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安稳。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是当务之急。一天,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从唐末以来

  • 赵匡胤是灰太狼转世吗?为什么那么爱吃羊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

    相信大家都看过《喜羊羊和灰太狼》,那里面有个灰太狼,那叫一个爱吃羊啊,虽然一直都在失败,但是每集都去抓羊,那叫一个执着,堪称屡败屡战的典范,灰太狼爱吃羊可能是出于天性,但是,在历史上有个皇室家族也爱吃羊,这是咋回事?据说,赵匡胤还未发迹的时候,曾在长安(今西安)街头流浪,因饥饿难耐,不得不低下男儿头

  • 赵匡胤为何暴毙?烛影斧声中藏着怎样的杀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十。关于赵匡胤的死,历来说法不一。在《宋史》之中只是简单的写道“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有任何有关死亡原因的介绍。是病死呢,是被害呢,没有任何铺垫,任何人看了也会倍觉突兀。而在《太祖本纪》最末尾,对于传位则又有一笔,“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