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义,唐寓之为什么起义?

历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义,唐寓之为什么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985 更新时间:2023/12/30 22:56:17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公元 485年,在南齐统治下的今天的浙江地区,爆发过一场以富人为主体的农民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事情。

富人唐寓之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反检籍,用今天的相应说法就是反对清查户口。那么,为什么要清查户口,这些人又为何反对清查户口呢?

我国历史上从东汉开始,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分为二”的局面:一部分由世代做官而形成的世家大族,叫作“士族”,相当于今天的高干家庭和高干家族;另一部分不属于士族的地主叫做庶族,相当于今天那小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有钱没权在官僚阶层没地位。

从魏晋到南北朝,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尤其严重。法令明文规定,士族地主不负担政府的赋税和徭役,而庶族地主则享受不到这个特权。庶族地主为了省几个钱,就拼命往士族地主阶层里钻,而钻营的主要办法,就是修改黄籍,也就是今天的户口簿。

当时的户口簿用黄纸书写,所以称黄籍,像每户家里有多少人,祖上做过几品官,担任过什么职务,有过什么军功,跟哪些人家结过亲,是和尚还是道士,黄籍上都记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说,谁家是士族谁家是庶族,一查黄籍就立马知道了,因此像收赋税和派徭役等不少官差,也都以黄籍为准。

补充说明一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不少皇帝对佛教和道教特别着迷,对佛寺道观及和尚道士恩宠有加,赐给的钱财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了得(有“寺院地主”特权阶层)。有诗云“南朝四百/\十寺”,其实真实数目更大,据说仅首都建康(今之“南京”)一地,就有七百多座佛寺、十多万和尚尼姑。梁武帝萧汛就多次自己真的离开皇宫住到佛寺里,说是要出家当和尚(术语叫“舍身”侍佛),皇后和大臣们怎么劝说也不回来,非要朝廷出钱把他“赎”回去不可。一干人马当然忙不迭地送金银财宝给和尚道士,以图萧衍能尽快回到皇宫继续做大家的皇帝。当然,皇帝轮流坐,各有各的嗜好,有迷佛迷道的,也有与佛教或道教不共戴天而灭佛灭道的。这方面的血腥味道咱这里就不多散布了。

回过头来接着说这黄籍的事儿。俗话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既然有空子可钻,谁还会当那冤大头二百五?因此,庶族地主挖空心思,千方百计逃避赋税徭役。至于方法五花八门,诸如冒充士族、假报祖上有过什么军功、假冒和尚道士、增丁加口的时候不报户口、人还活着就在黄籍上注销了户口……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买通管理黄籍的官吏,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户籍警官。

有钱能使鬼推磨,古往今来全一样。据说当时只要花一万钱贿赂管理黄籍的官吏,就能把庶族改成士族。

随着庶族地主假冒士族地主日益增多,纳赋税和服徭役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朝廷的收入自然不断减少。皇帝当然要着急了。

南齐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本属逼宫篡权者流),就跟大臣商量对策,说要“检籍”,也就是清查户口。不过呢,检籍刚开始,他就病死了。继位的齐武帝,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设立了检籍官,专门负责清查户口。看来是朝廷收的钱不够用了,节流不成,就急着开源呢。

这样一来麻烦就大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法治传统,有一条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叫“法不责众。”可如今皇帝较真起来,要动真格儿了,规定:凡是清查出来的冒牌士族、假和尚、假道士,就罚他们到边远地方充军。这可不是空口白牙说说玩』蹴算啦,真正雷厉风行就这么干了。因此,检籍即清查户口,使得庶族地主跟朝廷的矛盾、庶族地主跟士族地主的矛盾、普通老百姓跟统治者的矛盾,一下子急剧尖锐起来了。

那些庶族地主,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让他们远离家乡,到穷乡僻壤天寒地冻的地方去充军,不会允许带着仆人丫环几房夫人姨太太,这样做岂不要了他们的性命?事实上也等于要他们的命,因为充军就免不了打仗,打仗就会有牺牲。当时南北对立,战事频繁,人家敌人并不知道对手是南朝地主,家里有钱,况且即便知道了也不会刀下留情,饶他性命。

于是,检籍带来的不满,能量积聚到了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浙江就爆发了唐寓之起义。

史载,唐寓之是浙江富阳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风水先生。

浙江富人多,因而唐寓之的祖父和父亲通过看风水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生活也相当富裕。可检籍官想以权谋私,借机敲诈勒索,在清查户口的时候,硬说他家的户籍有问题,要把唐寓之捉走充军。

想必唐寓之肯定是个血陛男儿,对检籍官的诬陷气愤至极。他也颇有政治头脑,耳闻目睹各地反对检籍的人越来越多,到处都有老百姓与检籍官发生冲突的事件,于是决定因势利导,登高一呼,啸集大众,发动一场反检籍的群众起义。

历代农民起义都有拿迷信和宗教说事儿的传统,这也难怪,因为农民群众都好这个,要想把他们聚拢到一起,当然得投其所好了。唐寓之明白这一点,正好发挥其家传风水特长,到处宣扬自己家的祖坟风水好,有帝王之气,子孙称王道帝不在话下。他还使出当年陈胜吴广闹革命的绝招儿,所不同的是陈吴是在鱼肚子里藏绸子,加上鬼火狐狸叫,而唐寓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偷偷让人铸了一颗金印,说是在山上捡到的,证明他能做王。

这些宣传“造势”工作很有成效,一下子就聚集了四百多人,在新城(今之浙江新登县东)举旗起义。还有三万多因户籍问题被罚充军正恋恋不舍老婆孩子尚未踏上不归路的人们,也闻风前来投奔。从起义队伍的成分来看,既有地主,又有农民,但主要是那些假冒士族、和尚道士的庶族地主,因此称其为“富人起义”倒也恰如其分。

还需要补充一句:唐寓之起义,选择的日竹几也挺好,利用会稽太守王敬则去朝拜皇帝、不在任上的空档儿。

起义军先攻下富阳城,第二年春天破袭桐庐(今浙江桐庐县西),相继占领钱塘(今浙江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诸暨、余杭。还分兵进击,一支部队攻袭了东阳郡(今浙江金华),杀了齐武帝的族叔东阳太守萧崇之;另一支部队攻取山阴,势如破竹,直打到曹娥江。可惜的是,唐寓之“小富即安”思想太严重,过早满足于已有的胜利,自以为大事已成,便匆忙在钱塘称帝,设置文武百官,建立了吴政权。那厢齐武帝眼见地方军队节节败退,不得已派出数干禁卫军上阵。经过激烈战斗,唐寓之被俘牺牲,起义归于失败。

标签: 唐寓之

更多文章

  • 唐寓之简介 南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唐寓之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寓之,南北朝,起义军领袖

    唐寓之(?-486)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南朝齐富春人,迁居桐庐。祖孙三代皆以看风水、择墓地为业。自幼习武,及长乐于济贫救困,为乡里所爱戴。齐武帝萧赜横征暴敛,徭役苛繁,对逃避赋役的人,称为“却籍户”,一经查获,治以重罪。因此,民怨沸腾。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年),唐寓之以“抗检籍,反萧齐”为号召,聚

  • 南北朝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简介 萧统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萧统,南北朝

    萧统是谁?萧统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太子,可是却因为年轻早逝,没有当上皇帝。萧统是中国的一代文学家,在他在世期间,著作的书籍《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梁书》萧统本传等,给中国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以文学王子萧统。萧统简介:萧统,男,字德施,小字维摩,出生于公

  • 萧统简介 南朝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萧统,南北朝,梁朝文学家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南朝齐中兴元

  • 代国第七代皇帝拓跋普根生平简介,追谥为“景皇帝”或“文平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拓跋普根

    拓跋普根(?―公元316年),代国第七代皇帝。人物简介拓跋普根是桓王拓跋猗迤之子,公元316年在位,并死于该年。谥号“景皇帝”、“文平皇帝”,也称为“魏景帝”或“魏文平帝”。生平事迹拓跋普根,是北魏皇帝的先祖,代国第七代皇帝,305年至316年统治索头部中部国土,316年统治索头部全境,其父为桓王拓

  • 拓跋普根的母亲惟氏,想让自己孩子登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惟氏

    自古以来就有后宫女子不得干政的说法,但是在北魏立国之前的代国,的确是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后宫干预废立的事件,当时的北魏代惠帝的太后惟氏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基,所以不惜大开杀戒,但是也导致了代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拓跋珪。可以说是一种巧合。北魏的太祖拓跋珪在称帝的时候,将三国时期的鲜卑族的首领追谥为神元皇帝

  • 乾隆简介 大清王朝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清朝,清朝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

  • 奇皇后的儿子是谁?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奇皇后,元顺帝,元朝

    导读:奇皇后原是高丽人奇子敖女儿,出生于高丽幸州,以高丽贡女的身份被献上于元廷,入宫服役。她不仅长得美丽,还十分乖巧伶俐,顺帝对她十分宠爱,后奇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爱猷识理达腊。元昭宗(一说哲宗)爱猷识理达腊(1340年1月23日-1378年5月),是北元的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六位大汗。他的在

  •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简介 推行以儒治国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仁宗,元朝皇帝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是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为皇太弟,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于武宗死时嗣位,年号皇庆和延祐。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在位九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

  • 揭秘:“北齐第一御用杀手”刘桃枝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桃枝,南北朝

    曾几何时,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尚武的民族。这一点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期间盛行的刺客文明就可以看出。刺客是人类前史中一种特殊工作,常由于政治、私怨等因素,负责对某个方针人物实施谋杀或暗算。可是跟着儒家文明逐渐昌盛,并在我国占控制位置,刺客文明随之退避,并终究在我国大陆隐姓埋名,可是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却落地开花

  • 中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祖暅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北朝

    祖暅,字景烁,(456年~536年)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中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之子。同父亲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原理”。祖冲之父子总结了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