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76岁高龄的思想家李贽为什么被下狱?

揭秘:76岁高龄的思想家李贽为什么被下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013 更新时间:2024/1/21 6:13:44

李贽(1527-1602年),本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zhì],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已经76岁高龄的李贽,遭到礼部给事中张诚宇(字问达)的上疏弹劾,被投入大狱,李贽入狱后不久即愤然自杀,这一切背后有什么缘由呢?

笔者先来简述一下李贽的一生,读者读完也就知道李贽为什么会被下狱并自尽了。

李贽的童年十分不幸,六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七岁时跟父亲林白斋“读书、歌诗、习礼文”。十二岁时已能下笔成文,那时他就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讽刺了一番,轰动乡里。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6岁的李贽中举,之后被派往河南辉县任教谕。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又被调往南京国子监博士,只是任期不到三个月,就因父亲病故,他回乡守孝。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贽携带妻子儿女再次来到京城,大约等了十个月的时间,“囊垂尽,乃假舘授徒”,才被补上一个北京国子监博士的职务,而这时又传来其祖父病逝的消息,李贽又第二次回乡守丧。

临行前,李贽把妻女安置在了河南辉县,用朋友资助的丧葬费一半买了点田产,以便让她们母女耕作自食。没料到河南大旱,乡间恶绅又断了灌溉田地的漕河水,李贽买的几亩地几乎绝产。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李贽守丧三年期满后,回到辉县,旋即搬至京城。而这几年的南北漂流,李贽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竟然都饿死了,只留下一个大儿子。每每想起这些辛酸的往事,李贽怎能不憎恨这个严酷的社会呢?

李贽这次赴京,被补缺为礼部司务,这时正是张居正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期间,李贽对张居正深为佩服,即使后来明神宗抄了张居正的家后,李贽依然视张居正为自己的老师,认为他“大有功于社稷”。

李贽在礼部任职的这段时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由于对王阳明的“心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并不是无条件地接受王氏的思想,而是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隆庆五年(1571年),李贽被调往南京任刑部员外郎,这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官职,可以不必为俗事杂务所困扰,李贽能够集中精力研究学问。

万历四年(1576年),李贽开始研究佛经,他自己总结说:“五十岁以前,我尊崇孔子,只不过是象矮个子看热闹,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五十岁以后研究佛经,可以在生死之原窥视到一些斑点。”

此时的李贽似乎感到有很大的觉醒,这表明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急剧性的转化,开始抛弃孔子了。

万历五年(1577年),李贽被派往云南任云南姚安知府,官居四品。上任途中,李贽没有丝毫春风得意的感觉,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李贽与上司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他不会逢迎,一直不能为上司所容。

万历八年(1580年),任职期满,李贽立即挂印辞官而去,当李贽离开姚安时“士民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进”,带走的“仅图书数卷”,“俸禄之外,了无长物”。

李贽辞官后,住在湖北黄安好友耿定理的家中,除了一边教授耿家子弟,一边勤奋创作,“朝夕读书,手不释卷,笔不敢停”。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病逝,李贽困于生计,出家入麻城芝佛院当起了和尚,并继续专心讲学和著述。

万历十八年(1590年),李贽的诗文集《焚书》问世,这是一部向程朱理学挑战的书,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在书中,李贽也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比如,在《焚书·复京中友朋》中,李贽直言坦诚:“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般,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李贽如此猛烈地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批判孔、孟,但在那个封建王朝社会,怎能不分等级,不分贵贱?统治者们把李贽的言论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他“左道惑众”,有人要以“大伤风化”的罪名把李贽抓起来。

而李贽却说:“我回首一生”,“心上无邪,身上无非,形上无垢,影上无尘”,“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后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贽另外一部巨著《藏书》在南京出版,《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这些历史人物作出了与传统见解不同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

在《藏书》中,李贽毫无顾忌,大胆地贬斥时政,一下子就触犯了统治者不能饶恕的罪行,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们纠集打手捣毁了芝佛院,使李贽没有了落脚栖身之地,并对已经七十多高龄的李贽进行了野蛮的人格侮辱。

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明神宗,指控李贽刊刻《藏书》、《焚书》,以“吕不韦、李圆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惑乱人心。”

最终,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将李贽逮捕入狱。此时的李贽已经是76岁高龄的老者了。

李贽虽然被押入大狱,但毫无惧色,神情自若,他坦然地说:“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系中八绝·老病初苏》)

后来,李贽得知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

三月十五日,李贽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然后以剃发为名,趁机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后,自己割断喉咙而死,享年76岁。

李贽一生著述众多,他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因而,明、清两代都将其著作列为禁书。

李贽是明代后期一个特殊的反封建反理学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之所以被害死在狱中,就在于他对封建统治者有一身不肯屈从的傲骨;在于他敢于打破千百年来对孔子的顶礼膜拜;在于他敢于直接批评统治者的精神武器——程朱理学;在于他“非圣无法”的叛逆精神。

标签: 李贽明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太后把持朝政后为何要“垂帘”?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封建社会时期,皇帝要亲临金銮殿处理政务大事。但也会由于特殊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那么,太后听政时为何要“垂帘”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稍知历史的人,对“垂帘听政”四字,恐怕都带有深恶痛绝的情绪。是谁在男权社会极严厉的封建社会里发明创造了这么一种专

  • 蒙古铁骑骁勇善战,为何元朝却被轻易推翻了呢?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说到中国历史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封建王朝,莫过于元朝,这个没有任何争议。而关于元朝的崛起也是在于几代先祖的共同努力,到了铁木真逐步统一草原的时候力量逐渐走向强大,一度灭掉花剌子模,攻占金国中都,亡西夏等;几代的努力到了忽必烈时期逐步灭掉金,南宋,大理等国,建立起来了一个庞大帝国。然而忽必烈1271年建立

  • 安史之乱期间发生的诡异事件 一场大风就吹散了一场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史之乱,唐朝,历史解密

    战场上出现的诡异的事件很多,但是在“安史之乱”中发生的一次诡异事件,却让人疑惑不解。唐肃宗元年(758年)八月,唐朝九个节度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围歼安庆绪。先是在获嘉打败安庆绪,斩首4千人。接着在卫州,郭子仪等人用计大败安庆绪,斩首4万人。同时还获得叛军十万甲胄,杀掉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再接着,安庆绪

  • 宋孝武帝刘骏有多荒唐?爱妃死后还要求大臣跟着哭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骏,南北朝,野史秘闻

    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相对混乱、黑暗的时期,尤其那些南朝皇帝,可谓奇葩中的奇葩,异类中的异类。堂堂宋武帝刘裕,一生功勋盖世、所向披靡,偏偏生下了一群不知所谓的儿孙,把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搞得鸡飞狗跳、一塌糊涂。早年经历宋孝武帝刘骏,刘宋皇帝史上最荒唐的一个。史料记载“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字休龙,小字道民,文

  • 杜淹:唐朝时期宰相,他为什么会被流放?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杜淹,字执礼,唐朝时期宰相,他是隋朝怀州长史杜徽之子,名相杜如晦叔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隋朝时期,担任御史中丞。隋朝灭亡,效力于王世充,授吏部尚书。投降秦王李世民,授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卷入杨文干事件,受到牵连,坐罪流放巂州。唐太宗即位后,召回朝

  • 相比较赵匡胤而言,为何说他的父亲赵弘殷更具传奇色彩?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赵弘殷,文史百科

    说道五代十国,那简直就是乱世时期,皇帝的轮换就像是吃顿家常便饭一样容易,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一些政坛不倒翁存在着,比如著名的冯道,他就是历经十朝而不倒。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相比较赵匡胤而言,为何说他的父亲赵弘殷更具传奇色彩?赵弘殷,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不仅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大臣,还是

  • 三元里抗英的起因是什么?卖菜的不是好欺负的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元里抗英,清朝,战史风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兵败如山倒,到1841年5月英军已经包围了广州城。广州附近各县纷纷组织乡勇抗击英军。毕竟远水不能救近火,广州城内的十三行商人向英军交付六百万两白银赎城费换取了英军不进入广州城,在英军撤退的过程中,三元里抗英爆发了!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在南方这种宗族社会发达的地方,妻子

  • 马连良的代表剧目有哪些?揭秘其人物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连良,民国,历史解密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

  • 夏姬杀三夫一君一子,一介女流是如何做到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姬,春秋,野史秘闻

    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 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史载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吴国灭楚竟与她有关联,那么夏姬到底有怎样的身世?楚成王三十一年(前640),郑国国君郑穆公与妃子生下了女儿夏姬,传闻她生得蛾眉凤眼,杏眼桃腮。夏姬未出嫁时,便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

  • 明朝状元姚涞简介:曾主持北冀乡试,当时取士甚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