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太后把持朝政后为何要“垂帘”?

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太后把持朝政后为何要“垂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45 更新时间:2023/12/12 13:53:19

封建社会时期,皇帝要亲临金銮殿处理政务大事。但也会由于特殊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那么,太后听政时为何要“垂帘”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稍知历史的人,对“垂帘听政”四字,恐怕都带有深恶痛绝的情绪。是谁在男权社会极严厉的封建社会里发明创造了这么一种专权方式?是慈禧么?并非。

其实,垂帘听政不是慈禧太后的创造,历史上最早使用它的人,比慈禧尚早800多年,第一个垂帘听政的是宋真宗皇帝的皇后——宋仁宗皇帝的娘。史料载:宋仁宗继位时,年龄幼小,政事不懂,而太后精于朝政,颇有才华,就代替儿子听大臣奏事,听政于朝。史云:“太后听政,殊建言群臣奏事者,太后垂帘听之。”

这位“殊”,乃是做过亳州知州的晏殊,才名满天,诗文行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自小被誉为神童,七岁时,被抚州太守张知白以“神童”之名推荐,擢升为秘书省正字。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得到了宋真宗皇帝的赏识,先后出任应天府太守、亳州太守、礼部尚书等官职,最后,终于入阁拜相。晏殊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也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他做应天府太守时,就把当时尚不知名的范仲淹聘请出来教授生徒,终于使范仲淹步入政界。史书上称:“五代以来,兴学自殊始。”当时文坛上一些叱咤风云的文人如富弼、杨察、范仲淹、孔道辅、杨琦等,大都出自晏殊的门下。对文坛、文人、文风的影响,很是不小。

可见,垂帘听政始自宋仁宗的太后娘,发明者是晏殊。以理揣测,晏殊当时的心境,大约认为太后虽处理朝政很娴熟,但礼教盛行,男女毕竟有别,臣子与太后面对面奏答,不太方便,有失礼仪,遮以垂帘,外不见内。

至于太后在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太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至于为什么要“垂帘”,是因为临朝听政当然要和群臣相见,可是从前生活习惯是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皇后居中宫,主内治。在临朝听政时,须遵守内外有别的原则,所以就只好“垂帘”和群臣相见,宣谕、奏事都在隔帘情况下进行。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忧愤交集,终于一命呜呼!临终前遗诏立他六岁的儿子载淳(chún)为皇太子(即同治皇帝),肃顺、载垣(yuán)、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由于载淳尚在年幼,因此,围绕着由谁来掌权的问题,八大臣与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西宫慈禧太后首先策动东宫慈安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争权,然后又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取得联系。9月初,奕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与两太后密谋,随后立即返回京城布置一切。这时正好有御史董元醇(chún)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八大臣看了奏折,暴跳如雷,立即拟了上谕进行驳斥;慈禧太后却将折旨扣下不发,引起两宫太后和八大臣之间的尖锐冲突。11月1日两太后回到北京,第二天就将载垣、肃顺、端华三人革职拿问,不久就将他们处死,其余五大臣或革职或充军。

三天后,载淳正式登基,改年号为“同治”。慈禧太后见条件已经具备,就宣布正式“垂帘听政”,自此西太后慈禧掌握清政府最高权力达四十余年

这个内外有别的原则,不仅仅皇家如此,从前社会上也是这样的习惯。例如住宅有内外院之分,妇女在家除和家里人以及至近亲戚(男)在内院相见之外,也不和男的来宾相见,家中男仆人到上房向女主人回事,须请女仆代言,如果女主人有所询问也是在室内说,男仆在室外回答,这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

由此可见,为何听政要用“垂帘”的形式,其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上都是内外有别、男女有别的风尚。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从“垂帘听政”开始到最后执掌国家大权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蒙古铁骑骁勇善战,为何元朝却被轻易推翻了呢?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说到中国历史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封建王朝,莫过于元朝,这个没有任何争议。而关于元朝的崛起也是在于几代先祖的共同努力,到了铁木真逐步统一草原的时候力量逐渐走向强大,一度灭掉花剌子模,攻占金国中都,亡西夏等;几代的努力到了忽必烈时期逐步灭掉金,南宋,大理等国,建立起来了一个庞大帝国。然而忽必烈1271年建立

  • 安史之乱期间发生的诡异事件 一场大风就吹散了一场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史之乱,唐朝,历史解密

    战场上出现的诡异的事件很多,但是在“安史之乱”中发生的一次诡异事件,却让人疑惑不解。唐肃宗元年(758年)八月,唐朝九个节度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围歼安庆绪。先是在获嘉打败安庆绪,斩首4千人。接着在卫州,郭子仪等人用计大败安庆绪,斩首4万人。同时还获得叛军十万甲胄,杀掉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再接着,安庆绪

  • 宋孝武帝刘骏有多荒唐?爱妃死后还要求大臣跟着哭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骏,南北朝,野史秘闻

    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相对混乱、黑暗的时期,尤其那些南朝皇帝,可谓奇葩中的奇葩,异类中的异类。堂堂宋武帝刘裕,一生功勋盖世、所向披靡,偏偏生下了一群不知所谓的儿孙,把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搞得鸡飞狗跳、一塌糊涂。早年经历宋孝武帝刘骏,刘宋皇帝史上最荒唐的一个。史料记载“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字休龙,小字道民,文

  • 杜淹:唐朝时期宰相,他为什么会被流放?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杜淹,字执礼,唐朝时期宰相,他是隋朝怀州长史杜徽之子,名相杜如晦叔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隋朝时期,担任御史中丞。隋朝灭亡,效力于王世充,授吏部尚书。投降秦王李世民,授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卷入杨文干事件,受到牵连,坐罪流放巂州。唐太宗即位后,召回朝

  • 相比较赵匡胤而言,为何说他的父亲赵弘殷更具传奇色彩?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匡胤,赵弘殷,文史百科

    说道五代十国,那简直就是乱世时期,皇帝的轮换就像是吃顿家常便饭一样容易,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一些政坛不倒翁存在着,比如著名的冯道,他就是历经十朝而不倒。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相比较赵匡胤而言,为何说他的父亲赵弘殷更具传奇色彩?赵弘殷,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不仅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大臣,还是

  • 三元里抗英的起因是什么?卖菜的不是好欺负的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元里抗英,清朝,战史风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兵败如山倒,到1841年5月英军已经包围了广州城。广州附近各县纷纷组织乡勇抗击英军。毕竟远水不能救近火,广州城内的十三行商人向英军交付六百万两白银赎城费换取了英军不进入广州城,在英军撤退的过程中,三元里抗英爆发了!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在南方这种宗族社会发达的地方,妻子

  • 马连良的代表剧目有哪些?揭秘其人物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马连良,民国,历史解密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

  • 夏姬杀三夫一君一子,一介女流是如何做到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姬,春秋,野史秘闻

    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 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史载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吴国灭楚竟与她有关联,那么夏姬到底有怎样的身世?楚成王三十一年(前640),郑国国君郑穆公与妃子生下了女儿夏姬,传闻她生得蛾眉凤眼,杏眼桃腮。夏姬未出嫁时,便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

  • 明朝状元姚涞简介:曾主持北冀乡试,当时取士甚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其名字有怎样的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马头墙是以其形命名,既可以是两幢房子之间的防火墙,也可以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