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阿斗降了姜维死了吴国趁火打劫 罗宪率两千人坚守

阿斗降了姜维死了吴国趁火打劫 罗宪率两千人坚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010 更新时间:2024/1/30 6:38:17

在大家的印象中,貌似赵云这个最后一位五虎将去世后,蜀国就没大将了。其实不然,蜀国后期还有“小五虎”,虽然比不过刘备时期的“五虎将”,却也算得上是各个骁勇善战,实乃一时良将。

“小五虎”分别为:“王平、马岱、廖化、张翼张嶷(音ni)”(也有人说将廖化换成句扶),其他的诸如魏延、姜维、马岱更是声名远播。

而有一位奇才却被大家所忽视了,甚至可以说名不经传,他就是罗宪,他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时期守城良将前三甲。

三国善于守城的名将有很多,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张辽、曹仁,然后还有郝昭,这个郝昭是非常厉害的,曾用一千人坚守陈仓,诸葛亮率了三万任是没能打下来,最终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兵(《三国演义》里被夸大了,说郝昭有三千守军,诸葛亮进攻部队更是多达三十万)。

罗宪凭什么能和曹仁、张辽、郝昭这样子的名将并列呢?这么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小人物,真有那么厉害吗?

咱们来看看他的生平介绍吧。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父亲罗蒙,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出名。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罗宪正直诚实严整;待士不倦怠,轻财好施舍,不经营产业。

谯周这个人还有个徒弟叫陈寿,没错,就是那个写《三国志》的,谯周这个人没什么骨气,就是他力排众议劝说刘禅降的魏国。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罗宪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两次到吴国出使,得到了吴国人不错的评价。

从这可以看出,罗宪这个人一开始是做文官的,师父也是文官,没想到他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政,众大臣多依附他,罗宪独独坚正不移。黄皓憎恨他,贬他为巴东太守。当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让罗宪领军,当阎宇的副将。

黄皓这个人就不多说了,也就是个普通的祸国殃民的宦官。阎宇个人倒觉得是个人才,他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和审时度势,能力有又没有什么太强的原则性,也就是说他不失为一员良将,可是却不顾名声,依附黄皓,以巩固自己的权势。

其实阎宇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原则性太强,做事还会束手束脚。就如明朝时期的胡宗宪一般,个人觉得他是有理想的,那就是主政江南,不被人掣肘,然后将江南的一切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上,以最终平定倭寇为他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依附于奸臣严嵩,最终严嵩倒了,他也被冤死,还落了个骂名。可是胡宗宪这个人在严嵩一党的支持下,实事是办了不少的,是名副其实的抗倭名将。

而阎宇明知道罗宪这个人和黄皓有过节,依然重用他为副手,从这也看得出,阎宇这个人为了维护他想维护的东西,还是有一定原则和手段的。

邓艾从阴平笑道偷袭成都,阎宇奉命回守,留下了两千人给罗宪守永安城。可是没等阎宇的援军回援,刘禅就降了,消息传到永安后,引起了一阵骚扰,文官出身的罗宪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果断,当场斩杀了几个作乱者,稳定了永安的局势。

不久吴国见蜀国灭亡了,派盛曼将军来劝降罗宪,罗宪却说,你丫太会落井下石了,老子的国家和你们是盟友,现在我们国家蒙难了,你们却要来趁火打劫,我才不干,我宁肯做个投降的俘虏,也不便宜了你们这些小人。

于是罗宪也降了魏国,然后秣兵历马,吴国见暂无可乘之机便退走了。

而后来钟会在成都叛乱,他本人还有姜维、邓艾等名将都在乱军中被杀,蜀国有很多城池都成为了无主之地,而永安城又对吴国来说至关重要,于是吴国便派出了头号战神——陆抗率兵三万,势要夺取永安城。

陆抗这个人是很厉害的,堪称后三国最厉害的名将前三甲,入选了《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入选百将传的有张辽(魏)、张郃(魏)、徐晃(魏)、李典(魏)、邓艾(魏)、司马懿(魏)、诸葛亮(蜀)、关羽(蜀)、张飞(蜀)、周瑜(吴)、吕蒙(吴)、陆逊(吴)、陆抗(吴))。

陆抗曾在内有步阐叛乱,外有羊祜八万大军的情况下,以三万弱旅,硬是取得了胜利,让他成为了东吴最后一员名将。

可是如此厉害的陆抗,率了十五倍于罗宪的兵马前来攻城,却六个月徒劳无功,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被迫退兵。

标签: 罗宪姜维阿斗

更多文章

  • 罗宪:蜀汉灭亡后抵抗到最后的不是姜维而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蜀汉,姜维,罗宪

    说起来很诡异,笔者若提起黄皓、阎宇大概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两位在《三国演义》中出现,是蜀汉后期有有名的大奸臣。这俩人蛊惑刘禅,败坏了蜀汉江山,却也因此被后人记住了姓名。然而,蜀汉后期有一位“战神”一般的将军,却因为没被写进《三国演义》而被后人遗忘。他就是罗宪。罗宪,字令则,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官拜巴东太

  • 假如刘禅不排挤霍弋,蜀汉还会不会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霍弋,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霍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在蜀汉两大灵魂人物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本就貌合神离的蜀国彻底沦为一盘散沙。后主刘禅在脱离相父管制后,很快沉迷于享受当中,朝政几乎全被宦官黄皓所把持,以姜维为首的丞相派坚持北伐,而被压制已久的

  • 刘备抚养长大的霍弋最后成了刘禅唯一的依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霍弋最后成了刘禅唯一的依靠

    霍峻,原本是刘表部下,当刘表逝世荆州大乱之时投奔刘备。因为霍峻这个人才能不凡,可以说是为刘备所看重。霍峻虽然逝世的早,但也不是无名之辈。刘备入川助刘璋抵御张鲁,后来南下进攻成都时,留下中郎将霍峻守葭萌关,手下只有几百人。刘备南下后,刘璋派大将扶禁、向存等率一万多人由阆水北上进攻霍峻,霍峻凭城固守,从

  • 王浑:本是曹爽的部下,后来成了西晋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王浑,三国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王浑曾任大将军曹爽的掾属。掾属,意思是佐治的官吏。因此,非常明显的是,王浑曾是大将军曹爽的部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值得注意的是

  • 西晋名将王濬与王浑 攻打东吴时在三山矶结怨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晋国,名将,

    刘禹锡有诗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其实,当年同时挥军东吴的王浑原本更有机会夺得这一令吴主孙皓肉袒面缚到营门投降的大功,因此他还告了王濬的御状,称其“不受节度”。这“二王”也从此结怨。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

  • 王浑简介 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大臣京陵侯王浑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浑,晋朝,西晋大臣

    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大臣,王泽之孙,魏司空王昶之子。承袭父亲京陵侯之位,属魏大将军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曹爽被杀,王浑随之免职。后来又被起用为怀县(今河南沁阳)县令,参司马昭的安东将军军事,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264-28

  • 三国谋臣秦宓是如何巧答张温提问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谋臣秦宓

    秦宓,字子敕,是广汉竹绵人,就是现在的四川德阳人。他是三国蜀汉时期的谋臣,年轻时就非常有才华,最善长的便是舌辩。初仕益州牧刘璋,刘璋投降。刘备派简雍出使,但简雍十分傲慢无礼,于是就遭到了秦宓的怒斥。刘备称帝后,提升秦宓为学士。孙权一直想偷袭取得荆州,杀了关羽,对此刘备非常愤怒想要讨伐孙权,秦宓苦苦劝

  • 董卓为什么杀张温 张温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温

    三国张温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大臣。他曾经为孙权出使蜀国来恢复两国的和平关系,不过最后因为遭到孙权忌恨而降罪,没几年就病死了。张温画像张温是吴郡吴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据说从小长相伟岸又有节操。他父亲张允是当时的名士后成为孙权的官吏。之后张温被孙权召见,因表现极好

  • 鲁国国母与叔孙氏共谋作乱,士燮说了一句话救下鲁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叔孙氏,春秋

    公元前591年10月,鲁宣公去世。此时,鲁宣公的宠臣公孙归父正在晋国访问,试图借晋国之力清除鲁国“三桓”家族。“三桓”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大家族分别是鲁桓公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所以称为“三桓”。此时,孟孙氏的宗主为孟献子,是庆父之孙;叔孙氏的宗主为叔孙侨如,是叔牙之孙;季孙氏

  • 三国时期最舒服的诸侯士燮,当了50多年土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士燮

    东汉末年群雄争夺。天下涌现出了二十多股比较大的势力。彼此之间相互争斗,天下局势乱作一团。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七七八八的诸侯势力一个个地都被灭掉了,大多数不但丢了地盘,也丢了性命。最后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但是有一个诸侯,不但熬死了所有的诸侯,还舒舒服服地当了半个多世纪的土皇帝。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