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坚:三国历史上力斩华雄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孙坚:三国历史上力斩华雄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468 更新时间:2024/1/4 20:57:13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地方和正史不和,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在正史中,关羽追随刘备,而刘备当时是公孙瓒的部下,而公孙瓒正在讨伐北方的乌桓,并没有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行动。那么历史上是哪位英雄杀掉了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呢?这个人就是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孙文台。孙坚出道很早,早在十七岁时就独力智破海盗,名扬天下。而在黄巾之乱时,更屡立战功,擅长攻坚,啃硬骨头。董卓叛乱时,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身份参战。后来帮助袁术夺取了南阳,袁术投桃报李,上表为孙坚请封为破虏将军,代理豫州刺史。也因此,世人皆称孙坚为孙破虏。当时的关东联军,以袁绍为首,虽然人马众多,但是每日不过是饮酒高会。大家不过是假借征讨董卓的名义,为自己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然后夺取更多的地盘,索取更大的利益而已。在众多诸侯中,多数人没有把心思放在攻打董卓上,当然,还是有三个人与众不同。一个是曹操,一个是鲍信,一个是孙坚。

曹操虽然不像演义中,是征讨董卓的发起人,不过在历史上,也确实积极备战。在会盟之初,曹操没有主动求战,一来是曹操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着保存实力,二来曹操兵少,零敲碎打不过是三四千人。其他各路诸侯大都是太守、刺史之流,都是用官府的前来给自己招兵买马,可是曹操确实拿出自己家里的前来募兵,自然珍惜很多。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希望能够寻找最佳时机,一举破董卓。于是在董卓迁都之时,就算是各路诸侯无人响应,也独立追击。很遗憾,精明的曹操遇上了在正史中号称算无遗策的李儒,结果在荥阳中伏,死伤惨重。而鲍信则是心存汉室的一位忠臣,虽然天下人皆拜倒在袁绍的门下,可唯独鲍信看好曹操,认定曹操心存大义,必定能够匡扶汉室。鲍信曾经把自己的兵马交给曹操,结果在荥阳也打光了老本。后来曹操兵败来到兖州的时候,也是鲍信带头,恭迎曹操担任兖州刺史。

而孙坚呢,不但是各路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坚定的勇者,更是大破董卓的第一人。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才会在洛阳另建都城。可是,董卓宁愿放弃华丽舒适的洛阳,选择荆棘丛生中重建宫殿,为什么?因为要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在正史中,没有什么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什么三英战吕布。关东联盟也曾经和董卓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是都以袁绍等人的失败告终。董卓的军队,大都是久经战阵的西凉军团,而关东联军却大都是新近招募,没有精心训练的乌合之众。可是,只是因为关东联军中有个孙坚,董卓就连续遭逢大败,并且不得的退避迁都。

对于孙坚,董卓曾经如此评价:“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董卓说,关东联军和我打了好几仗,可是都被我打败了。现在他们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唯独孙坚这个傻小子,很能够用人,你应当告诉诸位将领,让大家小心提防。在董卓心中,关东联军都是垃圾,唯独孙坚是劲敌,不可小视,于是特意交代全军注意。那么,孙坚到底有什么经典战例,让董卓如此畏惧?董卓自己说了一件往事。

当年,董卓曾经和周慎将军去平定西凉。当时,西凉地区的边章、韩遂作乱。周慎将军把叛军围困在金城地区。当时,董卓建议全军统帅张温,由董卓率领自己的部下,作为周慎将军的后援,以强大的兵力迅速击溃叛军。可惜张温对董卓早有成见,哪里会让董卓立功。何况周慎已经率领三万人,兵力在叛军之上,张温就没有听从。后来,张温又调遣董卓去平定其他的叛乱部队,一心以为边章、韩遂等人可以轻易平定。可是董卓却认为边章很难平定,但是又不能不听从张温的命令,无奈之下只能率军转防。当时,董卓还特意留下部将刘靖,率领军队四千人驻守安定地区。董卓吩咐刘靖,多树旗帜,让敌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兵马。边章、韩遂等人,不知道董卓主力已经远去,还以为有几万人驻守安定,于是周慎能够勉强支撑。

董卓很快就平定了其他的叛乱部队,迅速回师安定,再次向主帅张温请求增援周慎将军,可是依然没有批准。当时孙坚在周慎将军的部下,孙坚认为,边章、韩遂据守金城已经多日,城中必然粮食匮乏。边章等人要想活命,必然从外面运粮。孙坚请求周慎分兵一万,由自己率领截断敌人的粮道,那么叛军必然因为饥饿而不敢应战,那么,叛军就可能被全歼,至少也会死伤惨重。凉州也可以得到安定。可惜周慎认定自己占有兵力优势,并且补给充足,坚持正面破城,结果边章韩遂反而两路出击,截断了官军的粮道,导致官军大败。董卓正是因为孙坚和自己一样,能够准确的判断军队的形势,所有很早就对孙坚另眼相看。那么,在征讨董卓的战役中,孙坚pk董卓,又是如何呢?

两个人第一次偶遇,孙坚就显出了独特的大将风度。当时,孙坚在驻守鲁阳城,派遣部下前往后方催督粮草。孙坚亲自为部下践行,在城外设下帐幔,诸位将领都在帐幔中饮酒聊天。大家吃得正开心的时候,董卓率领几万军队突然出现在鲁阳城不远,当时几十个轻骑兵已经到了鲁阳城下。孙坚看到,不慌不忙,下令各位将领率领自己的部下按照编制慢慢退入鲁阳,而自己依然端坐在大帐中。等到众人全部退去,孙坚才起身入城。而董卓看到孙坚的部队遭逢突变,依然井然有序,知道遇上劲敌。于是没有攻城,率军离去。后来,孙坚告诉部下,当时自己之所以没有立刻起身,就是担心大敌当前,军心一乱,就会互相践踏,反而无法快速入城了。

第一回合以孙坚胜利结束。后来,孙坚转移到梁东地区,遇上董卓部队,众寡不敌,孙坚率领几十个人突围。孙坚此人,经常带着一个红头巾,董卓的部下都认识。于是孙坚就脱下头巾,命令部下祖茂(演义中是祖茂主动请求,孙坚在正史中个人品德也平平)戴上自己的头巾,做个替死鬼。可是祖茂没有像演义中一样刺杀华雄不成,反被一刀砍死,而是把头巾挂到房梁上,就躲在草丛中溜走了。第二回合以董卓胜利结束。孙坚大败之后没有气馁,反而收罗残部,在阳人地区主动出击,大破董卓军队,斩首一万多人,并且斩杀董卓的都督华雄等将领,取得了关东联军征讨董卓的最大胜利。

孙坚确实有将略。在刚刚的大胜之后,董卓军队必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将领必然轻视孙坚军队。而孙坚在大败之后,收罗残部,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孙坚的激励之下,人人心存雪耻之志,于是人人奋勇,各个争先。敌人防范最松弛的时候给敌人致命一击。第三回合,以孙坚大胜结束。孙坚大胜之后,立刻率军追击。而董卓呢,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经不敢和孙坚正面交锋,于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将李傕前往孙坚驻地,希望能够和孙坚和亲,将董卓之女,嫁给孙坚之子。并且表示,只要孙坚答应,孙坚可以随便列举一些自己的亲族子弟担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会上表天子,正式任命。可以说,董卓能够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当时董卓虽然经历大败,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并且担任相国,政令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还能够施行。如果孙坚答应的话,那么孙家的实力无疑可以迅速扩大。

可是孙坚严词拒绝,放弃了这次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孙坚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孙坚认为,董卓违背上天,残暴无道,废立皇帝,对于这种乱国奸贼,如果不灭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头颅,他孙坚死不瞑目,又怎么会想和董卓结成亲家呢?在正史中,此时的孙坚,依然是汉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在拒绝董卓之后,孙坚随即进兵,进攻洛阳。然后,就发生了有人劝说袁术扣下孙坚军粮的事情。当时孙坚虽然强大,不过一直是袁术的部下,他的豫州刺史就是袁术给任命的。而当时的袁术更是负责关东联军的粮草运输,权力很大。

有人告诉袁术,孙坚如果一路大胜,攻入洛阳,由孙坚胁迫皇帝,执掌朝政,那危害可就大了。董卓就好比一只狼,虽然凶狠,但是不知道用人,不知道收买人心,而孙坚却是一只猛虎,一旦成势,就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袁术故意扣下军粮不发,搞得孙坚军队没饭吃。孙坚火大,亲自跑到袁术那里,告诉袁术,自己和董卓又没有半点恩怨,完全是为了给袁家报仇(袁术在长安的家人被董卓杀害),才出兵讨伐董卓的。希望袁术不要不识好人心。袁术不好意思,勉强恢复了粮草供应。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这位说客是谁,不过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董卓获利最大。或许,这本就是董卓的一个反间计当有人说起天下诸侯时,董卓也有一番自己的评价。在乱世奸贼董卓心中,谁才是自己的劲敌呢?

史书记载:卓曰:“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天下汹汹,唯独二袁势力强劲。袁绍担任关东联军盟主,自然是董卓最大的敌人。而袁术则盘踞东汉最大的郡——南阳郡,要知道当时天下不过是三四千万人,而南阳一郡就有百万户,并且物阜民丰,颇有钱粮。而刘表呢,当时已经平定了荆州,坐拥九郡,千里沃土,十万精兵。可是孙坚有什么呢?和其他三路诸侯相比,孙坚的官职虽然是豫州刺史,破虏将军,可是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只不过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二流诸侯,真正属于孙坚的不过就是二三十征战南北的兄弟。可就算是这样的孙坚,在董卓的心中,和拥有十万军队的诸侯一般无二。从此可见,董卓心中,何等畏惧孙坚!

标签: 三国孙坚

更多文章

  • 华雄到底被谁所杀:关羽还是孙坚亦或是其他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雄,关羽,孙坚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里面有一段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写得太好太经典了,经典到没看过三国的人也都听说过。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发娇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描述了身为马弓手的关羽在汜水关挥刀斩华雄于马下的事迹。华雄(?-190年),中国东汉

  • 华雄简介 汉末时期董卓麾下武将华雄资料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雄简介,董卓

    华雄简介:华雄(154-191),又作“叶雄”(因繁体叶字与华字难以分辨)。中国东汉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华雄是董卓的一员猛将,骁勇善战。小说《三国演义》对有关华雄的故事进行了与史实差距较大的再创作。书中华雄被描述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的猛将,关西人。在第五回中,华雄自告奋勇在

  • 与赵子龙比肩的武艺高手文鸯 竟死于文人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子龙,文鸯

    《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在曹军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的情景,令读者十分崇敬赵云这番单枪匹马走天下的武艺,然而,多数读者没有在意,在《三国演义》的后半段,罗贯中还塑造了一位足以匹敌赵云当年之勇的人“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三国后期的猛将--

  • 文鸯论武艺能与赵云齐肩 最后竟然命丧文人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鸯,赵云,三国

    《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在曹军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的情景,令读者十分崇敬赵云这番单枪匹马走天下的武艺,然而,多数读者没有在意,在《三国演义》的后半段,罗贯中还塑造了一位足以匹敌赵云当年之勇的人:“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三国后期的猛将-

  • 谯周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奸臣还是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谯周,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将蜀汉说亡国的谯周,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该怎么评判呢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谯周这个人是个比较复杂的人,你说他是个奸臣,人家一不贪污,二不强权,你说他是个忠臣,人家一张利嘴将整个蜀汉帝国给说灭亡了。谯周最初是以蜀汉大儒的形象进入大家的视野当中的,他

  • 谯周是谁?为何他饱读诗书却不受君主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谯周,刘备,诸葛亮

    有句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历史上有一位能识时务的俊杰却并从始至终都壮志难酬,他便是谯周。我们来探索下他为何没有收到君主的重用。首先我们要知道谯周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之人。谯周自幼好读书,勤快而努力。他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后来,刘备已经去世,刘备死前放心不下自己打下的家业,将蜀汉

  • 谯周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学者谯周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谯周,三国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做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因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刘禅立太

  • 谯周误国是怎么回事?谯周误国真的是千古奇冤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谯周,刘禅,三国

    公元263年,曹魏邓艾率军冒险而进,偷渡阴平,攻克江油,大破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急忙召集群臣会议,商讨对策,然而众臣商议许久,形成两大意见。一是,吴蜀联盟,东投孙吴;二是,南走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守难攻,也许可以置死地而后生。两种意见不能够统一,朝堂之上争争吵吵,刘禅更是拿不定主意。就在

  • 三国时谯周与贾诩同样的人生却不一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三国,谯周,贾诩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一方,天下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而武威姑臧的贾诩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贾诩一生虽多次易主,但其智慧过人,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被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称为三国中最聪明的谋士,不仅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最后得以安然终老,还保全了家人,后世对贾诩的智谋也是

  • 袁绍、韩馥为何拥立刘虞当皇帝?刘虞因何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袁绍,刘虞,皇帝,汉末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相垢污耶!”刘虞表示,如果袁绍等人一定要逼迫自己,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