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野史:廉洁背后有神秘监督机构

诸葛亮野史:廉洁背后有神秘监督机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393 更新时间:2024/5/7 14:54:48

东汉的人品监督诸葛亮廉洁一生 得益于口碑监督

我们读历史,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史上那些圣贤的美德是与生俱来的,却忽略了圣贤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堕落机会。他们能达到人品的高峰是如何地不容易?而且,他们的伟大人格又是由哪些元素铸成的呢?

例如诸葛亮,后人往往赞叹他的清廉自守,却并不知道他当时面临多大的物质诱惑,他又何以能抵御这些诱惑,成就高尚的人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正面的元素。

蜀相诸葛亮曾时时面临巨大的物质诱惑

自从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后主刘禅尊他为“相父”,蜀国的军政和经济都是他在经营。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只看到他在军事上的传奇经历,却不知在这些传奇战争的背后,是海量的物质供给,包括粮草、兵器、帐篷、舟车等——大家最熟悉的木牛流马就是军粮运输工具,这一切都要经过诸葛亮亲手操作。

网络配图

在《诸葛亮集》里,就有几则关于他负责兵器供应的例子。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用斧头去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鹿角,结果导致一千多把斧头损坏。不是敌人的防御工事太坚固,而是蜀国的武器太豆腐渣。为此,诸葛亮写了一篇《作斧教》,严肃批评这些军用斧头质量不过关,“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幸亏敌人已经被击溃逃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自己亲手设计了一批战斧,并且监督生产,结果用了一百多天,这些斧头不见损坏。于是诸葛亮说,“余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我知道这是那些主管生产的人没有用心,应该抓起来追究责任。此事一则可见诸葛亮做事之细致,二则可见诸葛亮既是前方军事统帅,同时也是后方军用物资的生产供应负责人。

还有一则手令名为《作钢铠教》,具体内容为:“敕作部皆作五折钢铠,十折矛以给之。”大意是命令生产部门(作部)生产一批“五折钢铠”和“十折矛”供应前线。所谓“五折”和“十折”,是说铸造过程要经过五道和十道程序。这样精打细造的铠甲和长矛,也是诸葛亮一手操办的。

第三则资料是《作匕首教》,大意是生产五百枚匕首,供给前线的骑兵。

诸葛亮不只亲手操办兵器、铠甲的生产和供应及军粮的运输,还掌管蜀国的大型工程。《三国志》的“诸葛亮传”记载:“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诸葛孔明喜欢建造官府设施、驿馆、桥梁和道路,据说蜀国的宫殿就修建得富丽堂皇。当时有人问诸葛亮为何要把一个小国的工程建设得如此宏大,诸葛亮回答道:和魏国、吴国相比,必须树立汉王朝的规格。大家所熟悉的还有他派人维护都江堰,这也算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

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从一个有贪念的人眼光来看,这些军用物资和兵器乃至工程建设,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然而,经手这一切的诸葛亮又如何呢?他的财产清单如下:成都有八百株桑树,薄田十五顷,这都是朝廷分给他的。吃的穿的全靠工资收入,“悉仰于官”,绝对不做别的经营,“不别治生”。最后的情况就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家里半尺多余的布都没有,外边没有多余的收入。

诸葛亮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清廉许诺,《三国志》赞叹其“及卒,如其所言”,等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清廉跟他所说的一模一样。

以上罗列的材料说明诸葛亮其实也面临巨大的物质财富诱惑,然而,他的节操为什么没有碎为一地呢?固然与个人修养有关,我们还要看具体的时代背景。

网络配图

东汉的人品监督士人如果口碑不好 就无地自容

诸葛亮、曹操、刘备这一批三国巅峰级别的人物,其实都是东汉培养出来的精英。两汉的文化除了铸造他们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外,也铸造了他们非凡的人格,这往往是人们所忽视的。东汉是一个提倡什么风气的时代呢?它是一个很看重口碑的时代,而具体的口碑就是对于人物的“品藻”,即对于一个人物品行才能的界定。这项工作是由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主持。

当然,后期的东汉风气十分败坏,汉桓帝和汉灵帝是出了名的昏君,卖官弼爵,民不聊生,导致黄巾起义。然而,在士大夫、读书人这个群体里,却还近乎“顽固”地坚持高尚的节操。士大夫们当中的德高望重者,会经常对一些人物作出品评和界定,这叫做“清议”。尽管“清议”并不影响其仕途和经济利益,然而,只要稍有羞耻感的人就会为之不安。

《后汉书》第五十二卷提到,东汉的高官崔烈高居朝廷三公的位置,具体职位是司徒,当年汉献帝逃难就躲在他家。崔烈品学兼优,但是他这个司徒的位置却是通过捐钱五百万得到的,为此他常心中不安。有一次,他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就是说舆论状况如何,崔钧回答得很实在:“今登其位,天下失望。”老爸您坐在司徒的位置上,天下人对您很失望。崔烈难过得连死的心都有了,于是问这是为什么,崔钧还是回答得很实在:“论者嫌其铜臭。”议论的人嫌你铜臭味太浓。

辛弃疾词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士大夫许汜,到处买田买房,追求个人生活的安逸,有一回见到刘备,被刘备当场鄙视:“天下苍生等着我们去拯救,你作为士大夫却还好意思去买田买房,趁早离我远点。”

三国时期仍然受东汉风气的影响,喜欢品评人物,魏蜀吴之间也互相评论人物,也有口碑。例如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在东吴效力,孙权有一回对诸葛恪说:你叔叔是周公一类的人物啊。设想诸葛亮如果表现得很不堪,估计诸葛恪在孙权面前也会抬不起头来。

而敌人的口碑,也会对人形成约束和激励。蜀灭亡时,魏军严禁在诸葛亮墓地砍柴,还录用诸葛亮的孙子为官吏,诸葛亮是他们的死对头,却得到他们如此之敬重,还不是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廉洁奉公

自我监督与约束铸就诸葛亮伟大人格

网络配图

口碑是一种自然的监督机制,不能量化考察,要用巨大的诚信来支撑。刘备三顾茅庐,仅仅是重视对方的才吗?我们不妨将此事与刘备对许汜的态度联系起来。许汜求田问舍,刘备不客气地说离我远点,设想如果诸葛亮也跟许汜一样是个贪财之辈,刘备会老大远地去拜访他吗?

所以说,刘备访诸葛亮之前,是经过了层层考虑和考察的,考察的依据是徐庶的介绍,而这个介绍就是一个口碑。这个口碑靠不靠得住,就看徐庶靠不靠得住。诸葛亮靠谱,徐庶才会推荐他;徐庶靠谱,刘备才会相信他。口碑的树立,靠的是士大夫群里的诚信。

当然,除了外在机制,更重要的是内因。

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质修养,大家都很熟悉了,例如他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是个事业心很强,但物质欲却很淡泊的人,因为物欲淡泊,所以志向能凸显,才能在事业上走得远,一直走到现在,人们还在仰慕他。

就塑造一个人的廉洁品质而言,现代社会的措施、制度乃至教育,当然都比诸葛亮那个时代健全得多,然而,东汉士大夫的口碑监督和自我约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代圣贤的人格,也是中华民族伟大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天才英雄泪:揭秘诸葛亮为何抱憾终生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

    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需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乘下可以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

  • 不可思议!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四次被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

    周瑜被他戏弄于股掌之间,鲁肃三番两次的被他“忽悠”,司马懿甚至被他吓破了胆,好像天下人都被他算计了,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难怪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他“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也有失算的时候,曾经四次中了别人的计,

  • 滴水不漏 无懈可击:会演戏的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里就是个神人。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作、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他无一不通、无一不晓。而且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诸葛亮有能耐主要是指他在军事上的战绩。诸葛亮确实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这在《三国志》《隆中对》里边说得很清楚的。诸葛亮没出茅庐的时候,“躬耕陇亩,

  • 足智多谋诸葛亮为何在火烧上方谷时马失前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天文地理、兵法神算、奇门遁甲无所不能。尤其是夜关星相的本事堪称一绝,犹记得他在赤壁大战中就是靠此技能巧借东风,获得大胜。那为何会在火上上方谷中马失前蹄呢?这里面有什么科学解释吗?网络配图然而,在火烧上方谷时,诸葛亮却只猜到了开始,未估算到结尾。原本在大火之下,司马懿欲自刎而死,岂

  • 历史揭秘:刘伯温为何要挖诸葛亮的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伯温

    刘伯温挖开诸葛亮的坟,然后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写的是: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此诗为诸葛亮所写。说明诸葛亮远远胜过刘伯温百倍。因为刘伯温确实算不到他死以后几百年会出个什么样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却知道千年以后会出个叫刘伯温的聪明人。网络配图伯温自恃才高技绝,德高望重,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

  • 三国之诸葛亮:揭秘诸葛亮为谁抱憾终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个厉害角色,凭借一人之力,助刘备称霸三国。诸葛亮也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号叫“小诸葛”,可见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但是如些人物,为什么却没有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刘备。一个将帅能否成就大业,和他辅助的最高决策者个人是有很大关联的,在

  • 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关羽?却看得起张飞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飞

    诸葛亮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系,因为关羽并不十分买军师账的。孔明的联吴方针,他执行不力,就是一证。虽然关羽远在荆州,但这个人从来未把自己的地位摆正。马超投蜀以后,为解决益州问题立下功勋,获得殊荣。关羽不服气,要离开荆州到西川来同马超较一高低。诸葛亮连忙给他写信安抚,一

  •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

  • 闪过谋士诸葛亮“观人七法” 教你看穿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

    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方法,时至今日他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思路仍有可取之处,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诸选人用人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网络配图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问之以是非

  • 诸葛亮对待马谡 为何又用又杀又哭?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

    失空斩是京剧,说的是三场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在这三场之中,主角都是诸葛亮。但在这三场故事中,诸葛孔明之“贼”,暴露无疑。他的所为,也基本上反映了非常多的管理者,在用人上的“贼”性——即未谋全局,因小失大。网络配图第一场:失街亭。街亭对于诸葛北伐魏国是很重要的。诸葛这次北伐,时机选在魏国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