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临死前一天吃一斤大米,为何还被嫌少?

诸葛亮临死前一天吃一斤大米,为何还被嫌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64 更新时间:2024/1/16 12:25:12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据《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意思是诸葛亮只吃这么点儿饭,恐怕离死不远了。按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魏晋一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则当时三升有0.6公升,又因为每公升大米重约1.7斤,则0.6公升大米重约1.02斤,即诸葛亮病重时每天能吃一斤大米。跟现代人比起来,这个饭量不能算小。

可是在司马懿眼里,诸葛亮吃的已经够少了。或许在那个时代,人的饭量普遍比今天要大?

网络配图

《魏书》有“阚骃传”,说北魏时期,敦煌人阚骃“性能多食,一饭至三斗乃饱”。北魏多用大斗,三斗约合今天12公升,“一饭至三斗”,也就是一顿饭要吃掉12公升。这12公升如果指的是米,要有20斤,如果指的是面,要有18斤。

当时流行一日两餐,假如《魏书》记载属实,那么阚骃每天要吃下去三四十斤粮食才能填饱肚皮,其饭量是诸葛亮的几十倍。但我怀疑这段记载有夸大的地方,至少违背了我们现代人的常识。

《宋书》卷86提到南北朝时某支部队的饭量:“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宋元以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千八百万升,这么多粮食让两万士兵分一年来吃,平均每人每天六到七升。南朝宋的量器跟三国时一样,都是每升合现在0.2023公升,则六到七升大米约有两斤多,这帮士兵的平均饭量是诸葛亮的两倍。

《宋书》卷19还有句话:“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说明就军队而言,每天七升口粮当属较低标准。

网络配图

《晋书》卷64“会稽王道子传”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说明每天七升口粮对高级行政干部(晋时“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别称)来说,也属于较低标准。

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北魏军队俘虏,一度遭到虐待,“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梁书》卷36,江革传)“脱粟”就是去壳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跟诸葛亮一天三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三升“仅余性命”,那么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三升就断言“其将死也”也算说得过去。

网络配图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天六到七升粮食应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年男子正常饭量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会感到吃不饱;而每天三升粮食则是当时成年男子维持生命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要饿死。

或许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的饭量确实比今天要大,抑或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有误,魏晋一升远远达不到0.2023公升?各位看官,不知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三国智谋诸葛亮竟然使用美男计来推销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用计无数,熟读孙子兵法的他,被人称为智圣。其实,在他一生中,使用计谋最高、效果最好的,莫过于美男计,此举曾抱得才女归,也奠定了他在荆州读书人中的位置。网络配图以前说过,诸葛亮这个人是个孤儿,曾跟着自己叔父诸葛玄生活,当时诸葛亮和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弟弟诸葛均相依为命,他们在南阳亲自耕种,过着半

  • 诸葛亮生平两大疑案解析:与其兄弟关系微妙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

    一、手足之疑当年诸葛珪早死,其子诸葛亮投靠从父诸葛玄,但诸葛玄打算赴任于豫章郡为太守,就任的同行之人还有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及诸葛亮的二个姊姊,除了诸葛瑾外。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伯仲之间,为何诸葛瑾得以单身奉养继母远避江东,然后虽被推荐而仕事于孙权,业已荣华富贵,却不顾手足之情。诸葛瑾当初丢弃四位兄弟姊妹

  • 揭秘:为何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并不是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在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被曹操追得简直是四处乱窜,如果,不是请到了孔明先生,他早被曹操给灭了,灭完刘备,曹操下一个,就会干掉孙权,这样,就不是由晋朝,而是魏来统一天下了。所以,正是诸葛亮的出山,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命运,形成了三分天下。那么,就有一个疑问产生了:既然曹操为了统一,

  • 诸葛亮过继诸葛乔是重大策略失误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五、中监军关兴死亡时间推定关兴死亡的具体时间有没有线索?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关羽传》)。这段话也需要仔细分析:1、诸葛亮“深器异”关兴的意义。关平到底是不是养子,关平有没有后裔,都不得而知,反正嗣关羽爵位的是关兴。章武年间,蜀

  • 此人本领比诸葛亮还高 会搞阴谋也会看天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伯温

    天不下雨,肯定是没有达到下雨的条件,比如说云层不够厚,水气不够足等等。这是一个很浅显的科学常识,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现代人都知道,但是现在被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在古代却被认为是高深的学问。诸葛亮能借东风被描绘的神乎其技,要搁在现代这就是一条天气预报就能解决的事儿。刘伯温被称为“大明第一谋臣”,他不但会搞

  • 神人诸葛亮真有那么聪明?其实被别人耍了四次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巧摆八卦、智取成都、骂死王朗、木偶退兵等一系列“典型事迹”的浓墨重彩的描写,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有传奇色彩的张良似的足智多谋的“奇人”。他的才能有如“皓月之明”,他的计谋更是“神出鬼没”。周瑜被他戏弄于股掌

  • 诸葛亮吊丧哭周瑜是惺惺相惜还是纯属演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而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也应该是很伤心的。而诸葛亮为周瑜写的悼词也是十分之感人。那么,诸葛亮吊丧真的是多情吗?周瑜病故之后,孔明前往柴桑吊丧。众位将领都说,人人都说什么周瑜大都督和诸葛亮关系很差,可是,诸葛亮却亲自前来吊丧,而且哭得那么伤心,看来,人们说的

  • 揭秘刘备错过的最优秀人才 能力不亚于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陈登

    刘备有雄才,善于结交豪杰,因此获得了大批贤才的诚心拥护。不过,由于刘备一直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一生都在四处奔波,所以他错过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徐庶、田豫、牵招等。不过,最令人遗憾的是广陵太守陈登。网络配图陈登本是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担任徐州典农校尉。陶谦死后,他和孔融等徐州官吏诚心拥护刘备继任徐州牧

  • 刘备伐吴失败真的是因为诸葛亮未参加导致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伐吴

    刘备伐吴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而这场战役最后带来的结果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历史上对于这场战役的研究非常的多,其中除了失败原因和该不该打等重要因素之外,最受重视的就是刘备当年那场战争动用了多少的兵力。首先演义中所受的刘备兴兵70多万肯定是不可信的,毕竟当时刘备治下也才这么点人口,根本不可能支撑起这么多的

  • 历史真相:刘备究竟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

    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一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流传面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说。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陈寿在《三国志》中即采用了此说;另一种是诸葛亮“北行见备”说。三国时魏人鱼豢所著《魏略》明确地记载了诸葛亮归附刘备,是“亮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