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诸葛亮为什么掌权后要和东吴重订和约?

解密:诸葛亮为什么掌权后要和东吴重订和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111 更新时间:2024/3/14 0:48:28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国的皇帝,同时将年号改为建兴元年(公元223)。在完成了登基、册封皇后等一系列程序性的事项以后,他又派出使者前往吴国,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孙权也遣使回访,以表明两国的亲善友好。所有人都知道,刘禅这个皇帝只是一个牌位,蜀汉国实际掌握权力的是诸葛亮。刘备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让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刘禅也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也是在《后主传》和《诸葛亮传》当中同时记载了这件事情。本来,刘备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经和吴国签订了和约,至此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诸葛亮为什么要和东吴人重新签订和约呢?

这是政权更替必须要走的程序

封建社会,皇帝死了要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不管他的这个儿子是个英才还是一个窝囊废,都必须如此,这就是所谓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宗法制度。但有一个问题,老子的那个位子儿子可以继承,老子的政策和所用的人儿子不一定一成不变全部“继承”过来。尽管嘴上说得是所有的都不能改变,但实际上一成不变的事情是少有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所以说,当一国换了国君,新的国君上任,有些事情是需要重新确认一下的,以便表明新国君的政策动向。按理说,这种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应该是国君行为,但蜀国情况特殊,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所以,除了以刘禅的名义,还要有诸葛亮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传才都记载了这件事情。这也是诸葛亮这个新执政需要重新确认的事情,也是让吴国人明白,蜀国人的这一决策没有变。当然,这儿说的是确认,是因为刘备在世时就已经建立了这种关系,诸葛亮只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

这是诸葛亮给蜀国定的国策之一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曾有设想,要想夺取中原恢复汉室,要在刘备取得西川后,兵分两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关羽丢了荆州以后,宛洛这一路显然是走不通了,诸葛亮就是对这一战略思路的调整。本来,刘备是想继续走这一路的,所以他才会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执意要东征伐吴。诸葛亮虽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他是反对派却是毫无疑问。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有句话说:“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刘备一死,诸葛亮彻底放弃了宛洛一路,专心致志地北出秦川。但是,率军北伐首先要解除后顾之忧,这个“忧”就是平定南方和和好东吴。纵观诸葛亮执政时期,东部始终都没有战事发生。当诸葛亮放弃了东线以后,荆州地区虽然还是有战事发生,有时候打得还很热闹,但那只是在魏、吴两国之间进行,并不干蜀国什么事。即便是在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也没有和东吴发生大的战事,这就说明,这项政策已经成为蜀汉国的上下共识。

应对内部矛盾的需要

刘备的这个蜀汉国的地盘,是从同宗兄弟刘璋手中夺来的,而帮助他夺取西川的骨干成员大多是荆州人士,这样一来,刘备的蜀汉国在表面看似一致的情况下,内部却是分成了好多利益集团。现在一般把他们分为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可以靠着自己的威望摆平各方面的关系。刘备是皇室之后,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厉害的一块金字招牌,很多人吃这一套。另外,刘备当过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和荆州刺史,不管是他人给的还是自封的,都说明了这个人的经历不凡。原来的主子刘璋都投降了,其他人还能怎么样?但刘备一死情况就不同了,刘禅少嫩不更事,诸葛亮出道晚,当地人不一定服气他。所以在刘备死后不久,益州的大姓雍闿就造反了,牂牁(zangke)太守朱褒也造反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蜀国主动和吴国再续签约,因为蜀国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害怕趁机来伐

蜀国“新遭大丧”,可不是一般的死了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在大败之后的开国皇帝死了,这在蜀国来说是大难,而在魏、吴两国来说也可能是可资利用的时机。还在夷陵之战时,刘备就派出了黄权的部队住在江北,以防止魏国趁机来袭,后来这支部队也是投降了魏国,而不是吴国。这说明,吴、蜀两国交战,魏国并没有闲着。刘备逃往白帝城时,东吴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可以一举擒获刘备。陆逊以为,不宜继续作战,以防曹丕以帮助讨伐刘备为名,实则对东吴另有所图。也就是说,只要魏、吴两家相互结合,任何一家都可能进攻蜀国。同样的道理,只要两家相互猜忌,蜀国东部就会相对安全。这也是诸葛亮非联合东吴的原因所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似乎和东吴有一种战略上的默契,就是两家必须联合,一旦争斗,得利的可能就是魏国。而东吴孙权那边,也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他们生命攸关的荆州地区,而不愿意走这条艰难的蜀道,从而形成了两家长期的和好状态。这是当时的政治家必须看明白的问题,诸葛亮和孙权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为了自身需要,这和约必须得签订。

标签: 诸葛亮孙权合约

更多文章

  • 揭秘:诸葛亮的心结终酿蜀国哪桩冤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但以我看来,诸葛亮有一个“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和“云长——文长移情”,并因此酿成了蜀国的一桩冤案!“荆州不该失”情结是什么?这首先要看什么是情结。心理学对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

  • 解密曹操手下102名谋士:为何他并不需要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谋士,诸葛亮,

    曹操手下一百零二谋士完整名单,看完知道为何不需要诸葛亮。喜欢三国的朋友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曹操为何不去找诸葛亮,或者是诸葛亮为何不投靠曹操。这里自然有一些个人追求的问题,但当时曹操手下能用的人才实在太多了,光谋士就有一百零二人。这是三国除了曹魏之外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比的。估计诸葛亮如何到了曹营说话的机会

  • 三国历史上为何蜀国官员竟然庆幸诸葛亮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蜀国,诸葛亮

    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民间的评价之高,可谓古今罕有,堪称“千古一相”。他的去世对于蜀国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因为他实在太重要,以至于他死后谁来当接班人都成了刘禅担心的问题,刘禅曾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去当面询问诸葛亮,他死后谁可以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蒋琬。李福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

  • 《隆中对》诸葛亮集中众多人智慧加工出来的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刘备,孙权

    诸葛亮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在荆州州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居住了十年。这个时期他做了一件深刻影响当世,而巳激发起后世赞叹的大事:建安十二年他向刘备提出了《隆中对》。《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于是后代不少的人便给《隆中对》涂上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如“未出茅庐,已知天

  • 诸葛亮“陈仓之战”进攻失利 为何却蹊跷的讨伐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陈仓之战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二月爆发了陈仓之战。经过十余日的鏖战,诸葛亮始终无法攻破郝昭的防御。徒有数万雄兵,却奈何不了郝昭的一千余人,最终只能无奈地撤出战场返回汉中。这场战争,是诸葛亮数次北伐中力量对比最为悬殊的一次较量。为什么打不下陈仓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的器械仅有云梯、

  • 解密:司马懿终其一生为什么不主动攻打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司马懿跟曹操是建安十三年,据说是被强召去当丞相府文学掾的。这年他三十岁。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司马懿没有参与;而魏武后期那些战事——建安十四年战孙权于合肥,十六年战马超于潼关,十八年战孙权于濡须,司马懿也都没有参与。如果有,想必晋书是会大书特书一笔的。所以,问题不在于他太年轻。而且实际上,司马懿第一次

  • 揭秘: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玩的调情游戏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刘备,诸葛亮

    刘备和诸葛亮,早在见面之前,便已经彼此闻名,互有好感,情愫暗生。本来,神交于千里,相忘于江湖,也是一桩浪漫之事。然而,刘备并不愿以此为满足,他率先采取了行动,前去拜访诸葛亮,希望和诸葛亮发生更进一步的实质性关系。我们先分析刘备的心态。刘备第一次前去拜访诸葛亮时,自然是带有某种期望值的。《笑林广记》闺

  • 武神赵子龙第48集剧情介绍:诸葛亮用计取雒城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神赵子龙,赵云,诸葛亮,

    公孙宝月跟到树林里看到赵子龙在与人厮杀,她心急之下根本连对方是谁都不看就一箭射中了那人的胸膛,走近一看竟然是马超。公孙宝月替马超送药,她不解地问马超这一面约赵子龙单挑,一面又把劫了的粮草送回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马超道他就是想会一会赵子龙,看他凭什么让自己的妹妹茶不思饭不想,又让自己喜欢的人心甘情愿

  • 汉武帝草创何种制度导致诸葛亮坐大刘禅被架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武帝,诸葛亮,刘禅,

    话说回来,上海滩的“南京”路虽多,却未能穷尽历史上的南京名称。758年,唐代以江宁位置重要,取“升平之地”之意改置“昇(“升”的繁体字)州”,但如今沪上并无“升州路”(不过南京还有)。再说到“昇州”之“州”,在中国的地名变迁里实在是个有趣的物事。自古就有九州的说法,但“州”真正在政区里出现则要到汉代

  • 诸葛亮与刘禅复杂关系?曾当刘备面称其天资仁敏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诸葛亮,刘禅

    在刘备还没有死的时候,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