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汉的人才危机:诸葛亮为什么要提拔重用马谡

蜀汉的人才危机:诸葛亮为什么要提拔重用马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497 更新时间:2023/12/16 11:46:25

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驻守汉中准备了一年多后,发起了对魏国的北伐战争。诸葛亮的突然出现,让魏国一时间有点意想不到,所以,魏明帝曹睿只好把还在与吴国前线打仗的张郃调到西部,来抵挡诸葛亮的进攻。但是,担当督促前方部队重任的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在被张郃断了水源之后,临阵又惊慌失措,指挥不当,最终被张郃打败。诸葛亮进军失去了依托,只好退回到汉中。这个马谡此前并没有临阵指挥打仗的经验,让马谡担当前线总指挥,也是诸葛亮违背了众人的意愿做出的决定(违众拔谡),因为这时候,蜀国还有魏延、吴壹等久经战阵的可用之将。还有,刘备曾经告诉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他。

网络配图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提拔重用马谡呢?

诸葛亮要提拔新人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托孤重臣,刘备让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的对待他。刘禅也是很听话,马上让诸葛亮“开府治事”,就是让他成立行政机关,独立办公,还有一套自己的行政班子。不久,又让他兼任首都益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而诸葛亮也是逐渐地把丞相府和皇宫变成一个整体,而实际权力则是在丞相府。这种情况,诸葛亮并不掩饰,他在出师表中说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有一些应该是“宫中”的官员,变成了“丞相府”的官员。如“中都护”李严,本来是刘备托孤时任命的“统内外军事”的,后来就成了丞相府的“中都护”。

在把皇帝的老人变成丞相府“新人”的同时,诸葛亮还在提拔新人。如马谡出事以后,诸葛亮得到了一个姜维,他给留守丞相府的人写信说:“姜伯约……所具有的才能,永南(李邵)、季常(马良)那些人都比不上他。”还说:“姜维在军事方面非常机智能干,他既有胆量和义气,又深深地懂得兵法。”而这时候的姜维并没有表现出多么的“能干”,而诸葛亮却马上对他提拔重用,封他为义将军,还封他为当阳亭侯。此后更是一路高升,六年后诸葛亮去世,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并“统帅各路军马,加封平襄侯”。这都说明,诸葛亮就是在发现选拔新人。

通过姜维可以看出,诸葛亮在选拔新人,而在此前,进入他的视线的首先是马谡,而马谡又是符合他的选拔标准的。刘备时期,马谡担任过越嶲(xi)太守,为中层官员。因为他好议论军计,为诸葛亮所器重。刘备临终前曾经嘱咐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仍然让他做了参军。有记载说,诸葛亮南征南中,马谡相送,他对诸葛亮说,像南中这种地方,对他们用兵应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计策,擒获了他们的首领又释放了。南方人信服,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南方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叛。这样看来,马谡对南中作战的一番话,倒像是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都是战略层面上的问题,虽然其意义没有“隆中对”那么重大,但都属于“一言兴邦”的范畴。诸葛亮是不是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马谡当过县令、太守、参军,缺少的是实际带兵打仗的经历,假如说他再能带兵打仗,不是要比姜维条件优越的多吗?

网络配图

马谡是荆州集团的人

说到所具备的条件,马谡具备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一切条件。刘备的蜀汉国,官员构成大致分为荆州集团,其中包括跟随刘备起事的老班底;东州集团,主要是迎接刘备入川的那部分人;益州集团,也就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所谓的土著豪强。蜀汉的用人策略是,重用荆州集团,笼络东州集团,限制益州集团。马谡是襄阳宜城人,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担任过绵竹、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不用说,是在可以重用的范围之内。

魏延也是荆州人士,难道诸葛亮选择他不行吗?

魏延是跟随刘备入蜀的“老人”,刘备成为汉中王时,将都城迁往成都,要选拔一个人镇守汉川。大家都在议论刘备会选择张飞,却不想刘备任命了魏延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同时让他兼任汉中太守。到刘备死的时候,魏延已经为镇北将军。也就是说,魏延在刘备时期已经得到重用,诸葛亮已经没有再给他多大的提升空间。从魏延这方面来说,即便是诸葛亮重用他,在他也觉得是应该的,要感谢,也是会首先感谢先主刘备,其次才轮到诸葛亮。封建社会是专制社会,官员选拔都是人选人,“荐举制”更是对举荐者有连带责任,即便是后世的制度性选人的科举制,被录取者也要终生把考官当成“恩师”。不管诸葛亮怎么优秀,如何大公无私,他都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

网络配图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马谡被重用还有一个原因,马谡还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家兄弟五人,都很优秀,当地的人传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因为马良眉毛间有白毛,所以乡里人会这么说。刘备入蜀,诸葛亮不久也离开荆州前往蜀地。马良留守荆州,攻下雒城以后,马良马上写信给诸葛亮表示祝贺。刘备有了益州,马良被任命为左将军。马良出使东吴,行前对诸葛亮说:“今天接受君主的使命,协调和洽二国之间的关系,希望您能向孙权将军介绍我的情况。”诸葛亮让马良自己来写这封信,马良就用诸葛亮的名义写了。到了东吴以后,孙权果然给予了十足的尊敬。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可见马良是多么会平衡协调各种关系,对诸葛亮又是多么的恭敬。刘备临终嘱咐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刘备死后诸葛亮经常叫来马谡和他彻夜长谈,最开始这样做,很难说没有马良的原因。

马谡具备这么多优越的条件,诸葛亮提拔重用他不是很好理解吗?很可惜,马谡街亭失败,令诸葛亮大失所望,诸葛亮对马谡的良苦用心和殷殷期望也都付之东流。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六出祁山真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因为什么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别如下:一出祁山,开始是一连串的胜利喜讯,士气高

  • 诸葛亮杀死魏延的真正原因:恐刘禅驾驭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

    很多人都有疑问,在《三国演义》中,魏延为何无缘无故被诸葛亮杀了呢?死的不明不白的。诸葛亮说他造反,真的是这样的吗?到底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呢?魏延简介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战略地位十分显著。而那时刘备又选魏延镇

  • 解密司马懿一生无法战胜宿敌诸葛亮的难言之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懿

    司马懿好像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战胜诸葛亮,一味退让,永远是防守,如果诸葛亮在多活二十年,相信司马懿也是这样应对。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历史上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克星。因为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马懿,采

  • 历史解密:陆逊是怎么破掉诸葛亮的八卦阵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陆逊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当蜀汉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的时候,陆逊进入了诸葛亮早先做好的埋伏圈,八阵图中,原本陆逊必定死于八阵图,可是黄承彦却出面救了陆逊。作为岳父的黄承彦,为何要救自己女婿的死对头呢?网络配图《三国演义》中有一处文字颇耐人寻味。小说八十四回名为《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 有一人名气不大 但却能打得让诸葛亮叹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国之于三国来说是实力最弱,地盘最小的一方。因此,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安危,便不断进行北伐,想要以不断地攻击来换取生存的时间,但是,诸葛亮北伐事业总是败多胜少,这里我们要来说令诸葛亮吃到败仗的苦头的一名守城悍将--郝昭。网络配图郝昭,表字伯道,太原人。郝昭年少从军,屡立战功,从白身做到

  •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荆州究竟是个多大的官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到自己帐下,从此两人“情好日密”。大概是两人过从甚密,这引起了刘备两个老兄弟关羽和张飞的不高兴,刘备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好像是鱼儿有了水。你们以后都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一般人都认为,从此以后,刘备不但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也给了

  •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 历史揭秘:智囊诸葛亮如何玩火自焚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俗话说,玩火自焚。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计策除了火还是火,从初出茅庐的火烧博望坡,到赤壁之战,到火烧藤甲兵,到火烧葫芦谷。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阐释着与火的不解之缘。诸葛亮为何如此钟爱火攻呢?是迫不得已吗?网络配图火,是上苍的恩赐,也是神灵的象征,只可供奉,不可亵渎。如果用得恰当,它就是文明的使者,

  • 诸葛亮有信任的人吗?那他最信任的武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刚正雄壮,喜好练武,遇事善于思考,肯动脑筋。青少年时期喜武但不逞强,有勇但不斗勇。曾先后在袁绍、公孙瓒帐下为将,但因此二人皆非仁德之明主,遂改投刘备,与刘备一见如故,倍受重用,从此追随刘备,直至病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为曹操所败,与妻小在当

  • 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师从何处 难道是与生俱来?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介文人,初出茅庐就明见三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喜欢钻研时政的青年,其本质和现在铁血的众多2B青年们没有区别。只不过考虑到三国时期资讯不发达,诸葛亮凭几乎闭门造车或者偶尔和其他2B中青老年聊天打屁就能准确预见之后十几年的情势也算是天赋高超。网络配图而后诸葛亮被三顾出山,虽然被刘备看重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