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分析马谡不受刘备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马谡不受刘备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56 更新时间:2024/2/13 21:25:05

三国马谡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画像

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之职。又凭借着他过人的军事天资和谋略深得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器重与喜爱,他们俩人时常一起讨论军事谋略,甚至时常从白天到黑夜,俩人忘乎所以。

而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与诸葛亮截然不同,在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马谡如此评价并且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并且要对他多加考察。而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违背了刘备的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马谡任命为北伐魏国的先锋,予其以大任,但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听旁人劝谏,一意孤行,导致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马谡因此也获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年仅39岁。

虽然马谡为人言语浮夸超过其实,但是他也有一定的才气这是不可置否的,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就以其过人之才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使诸葛亮在南征孟获中大获全胜。

马谡失街亭败给了谁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建议,不听王平劝导,仍然驻扎在街亭山上,远离水源。这件事情让侦查的魏军士兵知道之后禀告了魏明帝。

马谡照

魏明帝是曹睿,当他知道马谡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后大喜,这是一个好时机,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立刻派骁勇善战的张郃整理兵马前去街亭。

张郃到了之后潜伏下来,然后观察水源的情况,确定马谡舍弃水源上了山之后心中大喜,立刻让士兵用大石头堵了蜀国军队的水源,把粮道毁了,这样一来,马谡无水无粮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纵火烧山。

蜀军士兵没有水喝,饥渴难耐,于是军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别人攻打,自己就败了。趁着山上混乱,张郃集结一群人开始进攻。马谡集结主力人马冲破了围堵,一路奔回大本营,退回军中,街亭失守。

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军令,违背了靠山靠水扎营的原则,孤军上山,让蜀军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马谡必须要为这件事情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开总结大会:异常痛心的看着被绑着的马谡:“我选错了你,你真让我失望。”之后为了整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

死之前,马谡上书给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样,这次我违背了您的指令,这让军法难容,您处罚我是应该的,我死而无怨,恳请丞相照顾好我家人。”诸葛亮老泪纵横,心如刀绞,在马谡死后将他儿子收为自己的义子。

马谡不受重用

刘备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人,在用人上更是具有突出的才能,比如说他曾经向诸葛亮建议不重用马谡,但是至于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呢。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马谡年轻狂傲,这犯了统治者的大忌。

马谡剧照

刘备曾经向诸葛亮说过不要重用马谡,让诸葛亮好生观察,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当时在战争国时期,天下诸雄争霸,蜀国偏居一隅,本身的地理条件导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臣比例都远远不如其他两国,有才能的人本身就很少。

人都是有缺点的,比如关羽不听从别人的建议,特别自负,张飞脾气暴躁做事不经过大脑,魏延就更不得了,常常越级和领导讨论工作,但是这些在大的方面都是有才能的人。马谡也是与他们并称五虎将,他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说起兵法更是烂熟于胸,史书上对他才能的夸奖不吝辞藻。五兄弟按说都应该同样受到重用,为什么刘备不喜欢马谡呢?

首先就是马谡太年轻,不懂的政治里面的门道,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者需要的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尊敬下属但是并不等于他乐意见到下属走得太亲近,马谡就是和诸葛亮走得太近了。其次就是马谡是荆州人,和诸葛亮是老乡,刘备怕出现结党营私的事情。还有就是马谡也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纸上谈兵典范,刘备是一个实干家,他不推崇死读书而不实战,军事才华不是靠读书读来的。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分析解读为什么诸葛亮要选马谡守街亭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马谡

    马谡失守街亭在关于三国的争论中,有一个就是诸葛亮到底该不该斩马谡,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受诸葛亮重用,曾任成都令,和马良都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加入到大军的。马谡剧照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是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斩马谡过于严苛,这件事期大部分责任是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但是不能因此抹杀

  • 失街亭后潜逃 历史上马谡没被诸葛亮“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诸葛亮

    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于公元190年,死于公元228年。马谡在历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却很高,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一出《空城计》的戏曲,使他以纸上谈兵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网络配图人

  • 刘备为什么极度不看好马谡 让诸葛亮别用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

    作为开山大王的刘备,说其有先见之明并无不妥,其识人甚深,但是玄德却一再的反对诸葛重要马谡,刘玄德快翘辫子的时候,曾经一再嘱咐诸葛孔明,你不重要用幼常,这个人不靠谱。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使得玄德不看好幼常呢?蜀汉,文臣武将稀少,和其他两个国家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虽然玄德手下猛将也不在少数,但其每人却都致

  • 揭秘名相诸葛亮为何违背刘备遗嘱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研究,还是从人力资源研究来说,都不免简单粗暴。一个经理人用人

  •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为何又要罢黜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故,向朗转投为刘备手下。同年,刘备平定荆南,派向朗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刘备入主益州,任命向朗为

  • 历史的误读:马谡并非死在诸葛亮的刀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家喻户晓,然而,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历史,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网络配图《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说了诸葛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可是,《马谡传》却是说:“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 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仅仅是为失街亭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网络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 最后竟葬生囚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

  • 揭秘马谡失街亭的真相是什么?军队不听指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马谡失街亭

    在三国历史上,要论最为可惜,最不应该失败的一场战争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本来是势如破竹,大有席卷长安,一统中原之势。但是,就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彻底断送了大好形势。那么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这里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有何内幕?网络配图“用错了位置”在三国时代,马谡的才华那是有目共睹的

  • 诸葛亮一生中唯一一次徇私枉法:宁杀爱徒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代高人,绝世英名千古流芳。相信我们大部分人对于诸葛亮的印象也是如此,二十七岁下山辅助刘备,直到五十四病逝于五丈原。二十七年以来,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一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除了一心为主,诸葛亮最为人敬佩的还有他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