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失街亭后潜逃 历史上马谡没被诸葛亮“斩”

失街亭后潜逃 历史上马谡没被诸葛亮“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56 更新时间:2024/1/24 6:21:53

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于公元190年,死于公元228年。马谡在历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却很高,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一出《空城计》的戏曲,使他以纸上谈兵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

网络配图

人们有这种印象,乃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95回描写马谡立下军令状,以王平为副将,率兵25000人出守街亭。抵达街亭后,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拒绝遵守诸葛亮于路口扎营的吩咐,并置王平的“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于耳后,屯兵山头。后来禁不住王平苦谏,分5000兵与王平,让其于山下扎寨。魏名将司马懿张郃率军到达后,一面敌住王平,一面围马谡而不攻,并断其水源,马谡不战自乱,司马懿最后发动火攻,马谡惨败而回。王平此时兵少力薄,抵不住张郃的猛攻,也与马谡一起退兵了。

街亭失守后,使前方蜀军进无据点、退无可守之地,不得已放弃已攻占的陇右三郡,退守汉中。为此,诸葛亮上表请后主自贬三等,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

但是,史实与以上说法有很大的出入。西晋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在诸列传中,我们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看史书上的“斩马谡”真相。

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第二个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大意是:“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做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看这一段,就知道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网络配图

而后又称“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马谡的确是死了,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何死的。在《诸葛亮传》中只称诸葛亮“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从这两传来看,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因为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由于不遵诸葛亮的指示,惨败而归,导致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蜀军退回汉中。马谡深知后果严重,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他也在家赋闲达20年之久,而马谡最终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编者注:此处说病故不确,“物故”即指死,而并非病故。但其死在狱中,并非被诸葛亮名正典刑或说“斩马谡”则确定无疑)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延伸阅读:

《三国志》卷41《向朗传》: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三国志》卷39《马良附马谡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网络配图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三国志》卷43《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编者注:参考上述记载可知,除马谡本传外,对于马谡之死的记述都是“诛”、“戮”,那是不是上文结论有误呢?其实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的记载都是正确的,那么可以这么理解,即:马谡确实是死于狱中,但诸葛亮上报蜀汉朝廷的死因则是被“诛”,这也是与诸葛亮同时采取的自贬三级的举措一脉相承的。核心目的就是示人以公正。当然,马谡的死法究竟是被逼自尽或是急病身故,则未可知了。

标签: 马谡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什么极度不看好马谡 让诸葛亮别用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

    作为开山大王的刘备,说其有先见之明并无不妥,其识人甚深,但是玄德却一再的反对诸葛重要马谡,刘玄德快翘辫子的时候,曾经一再嘱咐诸葛孔明,你不重要用幼常,这个人不靠谱。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使得玄德不看好幼常呢?蜀汉,文臣武将稀少,和其他两个国家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虽然玄德手下猛将也不在少数,但其每人却都致

  • 揭秘名相诸葛亮为何违背刘备遗嘱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研究,还是从人力资源研究来说,都不免简单粗暴。一个经理人用人

  •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为何又要罢黜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故,向朗转投为刘备手下。同年,刘备平定荆南,派向朗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刘备入主益州,任命向朗为

  • 历史的误读:马谡并非死在诸葛亮的刀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家喻户晓,然而,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历史,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网络配图《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说了诸葛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可是,《马谡传》却是说:“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 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仅仅是为失街亭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网络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 最后竟葬生囚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

  • 揭秘马谡失街亭的真相是什么?军队不听指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马谡失街亭

    在三国历史上,要论最为可惜,最不应该失败的一场战争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本来是势如破竹,大有席卷长安,一统中原之势。但是,就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彻底断送了大好形势。那么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这里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有何内幕?网络配图“用错了位置”在三国时代,马谡的才华那是有目共睹的

  • 诸葛亮一生中唯一一次徇私枉法:宁杀爱徒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代高人,绝世英名千古流芳。相信我们大部分人对于诸葛亮的印象也是如此,二十七岁下山辅助刘备,直到五十四病逝于五丈原。二十七年以来,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一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除了一心为主,诸葛亮最为人敬佩的还有他的大

  • 刘备认定马谡言过其实和早年卖草鞋的经历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

    刘备一生最信任最看重的人,当然是诸葛亮。诸葛亮有什么特点呢?诸葛亮有忠诚之心,有高尚的品德,有料定三分的才智,有孤身入吴的胆略,但是最主要的,是诸葛亮一生谨慎,做事情兢兢业业。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事无大小咸决于亮”,《出师表》中也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一个脚踏实地,不务虚名的人。刘备最信任

  • 为什么黄忠定军山能胜马谡却只能败于街亭?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黄忠

    定军山之战,黄忠在山上扎营,居高临下,面对夏侯渊的挑衅先是不出战,待到夏侯渊人困马乏从山上进攻,势如破竹斩杀夏侯渊。街亭之战,马谡在山上扎营,同样居高临下,却被司马懿断水源围困,从而战败。网络配图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因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