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为何却没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呢?

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为何却没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85 更新时间:2024/2/15 21:41:56

武则天是历史上公认的唯一女帝,她从后宫走到前朝,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而后夺取政权,坐上帝位,凭借一人之力面对忠心于李家的群臣,铁血手腕,雷厉风行,她为国家和朝堂上所创下的功绩丝毫不输于一般男皇帝。但最终还是无法彻底坐稳李家江山,也是,仅凭她一介女流,如何与当时流传了千年的男权社会抗衡呢?

公元705年,太子李显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支持唐中宗复辟。武则天已经预料到大局已定,在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让太子监国,三天后,又将皇位禅让给太子,第四天,李显正式继位,武则天离开了政治舞台,她所创下的奇迹无法再延续,两个月后,国号恢复为唐,她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

长安四年,活到高龄八十岁的武则天病重,卧榻在床,在她的迎仙宫中只有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两人侍奉,大臣也不会再来上奏了,如此只有男宠侍奉在女帝跟前,甚至干预朝政,这使得武则天母子和君臣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当根据史料记载,他们并没有被证明确实有谋反举动,不过很可能有谋反之心,毕竟他们身为男宠,无权无势,一旦女帝去世,他们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勾结御林军和军队统帅想要推动政变,这在当时长安城中是有流言相传的,不过即便有计划,恐怕也是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了。

宰相张柬之早已将他们两人视为眼中钉了,想要杀掉这两人,然后再逼迫女帝退位。他利用职务之便,让亲信担任御林军统帅,若是日后想要内外呼应推动宫变的话,这将是一大助力,同时他也能够用亲信和太子联合,互通计划,共谋大事。

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年迈重病的武则天已经无法把持大局了,李家人和大臣开始实行计划,夺回政权,首先便是张柬之带着一众将军进宫发难,而后太子带着五百军兵和御林军逼宫,即便有武则天的军队守着皇宫,但是面对太子,很有可能就是明日的新皇帝,所以他们也没有多加阻拦,李显便带着军队轻而易举入宫。

但是到了武则天的地盘迎仙宫之时,军队与宫外的守卫爆发了冲突,不过根本无法阻挡气势汹汹的太子和宰相,就连闻讯前来的张易之兄弟两人也被杀害,两人的脑袋也被挂在天津桥南。这兄弟俩平日里仗着女帝男宠的身份,耀武扬威,横行霸道,百姓们见张氏兄弟死了,简直是大快人心,喜闻乐见。不过有一人并不高兴,那就是武则天,她出来看到走廊上死掉的两兄弟,即使不是真心喜欢,但这样无疑是挑衅她的脸面,于是她便问张柬之这么做是为什么。

张柬之也丝毫不畏惧,回答道:“当初您能够执掌大权,是因为太子尚且年幼,高宗将太子托付给您,可如今太子已经长大,无需再住东宫了,天下百姓也希望能够看到太子继承皇位,所以希望您能够早日让位。”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武则天已经明白大势已去,她眼前一阵目眩,只得同意。

武则天当初能够称帝,也是因为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无法压住她,若是换了公公李世民的话,她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朝政。唐高宗懦弱,连带着儿子在母亲的威严之下也无法挺直腰杆说话。如今武则天已经是垂暮之年,李显这才在大臣的支持之下逼宫,而另一位兄弟李旦,虽是安国相王,但平时也是懦弱,如今竟能支持兄弟夺回李家江山,这让他的儿子李隆基也另眼相看。

如今逼宫成功,在宫外焦急等待的李旦也算是安下心来了,好在这次逼宫没有太多的流血事件,只是死了张氏兄弟二人,毕竟这还是李家的皇宫,无需大开杀戒。虽说成王败寇,但武则天是他们的亲生母亲,也还是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经过一番安排后,武则天彻底宣告退位。一年后,她便去世了,她的遗愿便是要和丈夫合葬,还主动要废除自己曾经的帝号,以皇后的名义下葬。

武则天能够顺利退位,这离不了一众大臣的支持,有五位重要的大臣,以张柬之为首,事后论功行赏被封为王,所以这次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后世人也很是称赞他们的功绩,可这五人当时的下场并不是太好。

张氏兄弟虽然被除,但是武氏家族的势力还没有被彻底铲除,当时薛吉旭曾经劝诫过敬晖:“两兄弟被铲除了,可是朝中还有吕产吕禄这样的大人物,现在应该趁势除掉武三思,如此才能顺利匡扶正室。”此事也多次被敬晖上告张柬之,但是张柬之没有同意,所以敬晖也没有再坚持了。

后来韦皇后也想效仿当年武后执政,武三思与之勾结,成为祸患,所以朝中有人将责任推到了敬晖身上,中宗昏庸无能,稀里糊涂地便要惩治五人,将他们都贬了官。如此他们再也无法对付武三思,敬晖也多次感慨,悔恨当初没有坚持。

那为什么张柬之不同意要顺势铲除武三思呢?他后来说出了原因,“这是皇帝的事情。”皇帝之所以没有趁势铲除武家势力,是因为想要留下来亲自铲除,这才能表明他的勇敢忠烈。张柬之在新州抑郁而死,而剩下的四人,不是被敌人所杀,就是病死,都没有好好地安享晚年。

标签: 唐朝张柬之

更多文章

  • 张柬之是一个什么样的 他为什么在八十岁推翻武则天的统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张柬之

    对唐朝张柬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唐宰相张柬之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高,但他却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便是以八十岁高龄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恢复大唐江山。这件事的传奇性,简直堪比姜太公八十岁辅佐武王兴周伐纣。那么,张柬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能以八十岁高龄推翻

  • 骨力劲健见长的字体,字如其人的柳公权都有哪些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柳公权

    大唐文化名人辈出,很多是身兼多才,像柳公权、贺知章、王维等人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状元,学问好的不行,而且工诗擅赋、能书会画,称得上是文化艺术大家。中晚唐书法家柳公权其中,柳公权是中晚唐书坛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承继了初唐虞世南、褚遂良,盛唐颜真卿、怀素等人缔造的书坛盛世,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

  •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生平简介,其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代,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柳公权幼年好学,善辞赋,懂韵律。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后柳

  • 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他在书法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柳公权,唐朝

    大唐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是一座高峰,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书法家,柳公权就是唐朝时期楷书的代表人物之一。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柳公权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是柳正礼,曾担任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是刘子温,曾担任丹州刺史;兄长是中唐名臣柳公绰。柳公权性格内向,从小就非常喜欢学习,对文学作品很感兴趣,经

  • 靠着一首《风》而扬名的李峤到底是什么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李峤

    这个唐朝宰相人品欠佳,写下20字短诗,全诗无一风字却处处有风。人品欠佳却因一首诗扬名,全诗无一风字却处处有风,小小生都会背!风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说其无形,是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空气流动,说其有形,是因为物随风动,能让人感知风的劲吹。唐代诗人李峤就以《风》为题,写下了一首20字的五言绝句,全诗无一风字

  • 宰相李峤公然顶撞皇帝,为何还被升官?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峤,唐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李峤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唐朝在历史上是非常强盛的,这离不开统治者对但是局面分析,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人民有利的政策。也离不开大臣们洁身自好,为官清廉,例如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断案如神敢为民伸冤的狄仁杰,还有两朝元老李峤。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因为狄仁杰没有听从莱俊

  • 赏析李峤的《风》,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却都在写风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峤,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赏析李峤的诗词吧!李峤的这首《风》,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却句句都在写风,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风,作者通过对风的描写让人体会到了风的狂疾,大自然也因为有风的存在才显得多姿多彩。《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代诗人李峤早年便进士及第,初出茅

  • 孟浩然《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

    古诗《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相思悬。②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②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③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④十里届宾馆,徵声匝妓筵。⑥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⑦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⑧作品赏析【注解】:① 纪南城:在今

  • 王维《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古诗《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年代:唐作者:王维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 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王维

    古诗《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年代:唐作者:王维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