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靠着一首《风》而扬名的李峤到底是什么身份?

靠着一首《风》而扬名的李峤到底是什么身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812 更新时间:2024/2/1 12:18:05

这个唐朝宰相人品欠佳,写下20字短诗,全诗无一风字却处处有风。人品欠佳却因一首诗扬名,全诗无一风字却处处有风,小小生都会背!

风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说其无形,是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空气流动,说其有形,是因为物随风动,能让人感知风的劲吹。唐代诗人李峤就以《风》为题,写下了一首20字的五言绝句,全诗无一风字,却让人处处都能感受到风的力量。其诗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的《风》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最适合儿童诵读。全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专家评其诗为“笔法细致,观察敏锐”,“语言精练、准确、形象”,因而入选小学教材。

诗中首句首字的“解”字,本义为知道,懂得,是拟人化的。但是,在给孩子们讲解时,“解落”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吹落”,“三秋”本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诗中的“三秋”泛指秋季。此句是说,风“可以吹落秋天的树叶”。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但是,诗人写“秋风”之利,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也可以理解为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如此一想,诗从笔下的秋风,就是充满柔情之手,就与人们印象中的冷洌无缘了。

风能吹落秋叶,也能吹开春花,所以,诗人紧跟着就写下了“能开二月花”之语,意思是风“可以催开春天的鲜花”。如果进一步阐释的话,“开”就有唤醒、催生、召唤之意,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此句的落脚点重在写风之温情。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是风过大江与竹林时的景象。诗中的“斜”字,古时读作xiá,现在的规范读音,就为xié,这多少破坏了诗的音韵美。

“过江”卷起“千尺浪”,“入竹”吹得“万竿斜”,表现的是风力之威风、之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概莫能外。

纵观全诗,前两句写的是“风”在季节更替中的: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写的是“风”在不同场所展现出的不同“形象”: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风入竹林时,竹竿则一齐倾斜。全诗无一“风”字,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诗的作者李峤,虽然现代许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在唐代,他也是有着赫赫文名与官声的。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李峤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后来高居相位。只是,李峤生活的时代太特殊,与唐朝两个最强势的女人“共事”,留下人生污点: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70岁病逝于庐州。李峤先后历仕五朝,因其惯于趋炎附势,所以遭到史家的一致差评。

标签: 唐朝李峤

更多文章

  • 宰相李峤公然顶撞皇帝,为何还被升官?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峤,唐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李峤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唐朝在历史上是非常强盛的,这离不开统治者对但是局面分析,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人民有利的政策。也离不开大臣们洁身自好,为官清廉,例如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断案如神敢为民伸冤的狄仁杰,还有两朝元老李峤。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因为狄仁杰没有听从莱俊

  • 赏析李峤的《风》,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却都在写风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峤,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赏析李峤的诗词吧!李峤的这首《风》,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却句句都在写风,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风,作者通过对风的描写让人体会到了风的狂疾,大自然也因为有风的存在才显得多姿多彩。《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代诗人李峤早年便进士及第,初出茅

  • 孟浩然《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

    古诗《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岁暮登城望,偏令相思悬。②公卿有几几,车骑何翩翩。②世禄金张贵,官曹幕府贤。③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④十里届宾馆,徵声匝妓筵。⑥高标回落日,平楚散芳烟。⑦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⑧作品赏析【注解】:① 纪南城:在今

  • 王维《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王维

    古诗《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年代:唐作者:王维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 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王维

    古诗《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年代:唐作者:王维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古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年代:唐作者: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作品赏析【注解】:1、墟里:村落;2、孤烟:炊烟。2、接舆:这里北裴迪。【韵译】: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

  • 王维《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王维

    古诗《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年代:唐作者王维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 封常清为什么遭人陷害?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封常清,唐朝

    封常清的一生战功赫赫,却因一次轻敌失手,被奸人诬陷谋害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生年不详,卒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他是唐玄宗时著名边将,先后任伊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封常清少孤贫,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后来外祖父犯罪流放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库

  • 封常清是什么样的人?不仅有才,还以铁腕治军著称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封常清,唐朝

    本色丑星封常清,他不仅有才,还以铁腕治军著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当本色丑星封常清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大家的那种惊诧更是具有无以复加的喜感,果然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如此奇丑之人也是奇才,最重要的是高仙芝不仅不嫌弃还重用了他,眼光独到

  •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为什么打不过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安史之乱,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安史之乱前,哥舒翰、安禄山、高仙芝、封常清堪称大唐四大名将。然而安史乱起,封常清、高仙芝因败于安禄山而先后被斩,哥舒翰潼关一战战败被俘,之后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禄山的对手,真的只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