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勇冠三军何昌期,敲响安禄山叛军灭亡的丧钟

勇冠三军何昌期,敲响安禄山叛军灭亡的丧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13 更新时间:2024/1/17 13:16:21

何昌期,字伯唐(一作伯泰),号阳严(一作阳山),阳山铜台人(一说连州人)。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于宣,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父亲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应征入郭子仪朔方军。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中战功卓著,被朝廷升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历史故事

双手伏牛一日随父围猎,忽有猛虎蹿出,众人惊恐,却见昌期力贯双臂,挽弓射杀之

据《何氏源流》记载,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于宣,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父亲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

少年时的何昌期长得魁伟硕健,有神勇,力大过人。他天性好动,家旁有一古树,离地数米高的树干上有一碗口大的洞,何昌期便常常手执小石头射之,以此练眼力和手法。初时百发难一中,后来十中其九,射艺日趋精湛。

一天,何昌期跟随父亲去围猎。进入深山老林,才打了几只野兔,忽然林中寂静,却见一只猛虎从荆棘中跃出,一声虎啸,一众人惊恐不已,吓得马仰人翻。此时却见少年何昌期力贯双臂,搭箭挽弓射杀之。

后来何昌期随父亲迁徙阳山铜台(今七拱镇)。当地传说,一年春社训牛,一条大水牛受惊狂奔,乡亲们个个束手无策,纷纷躲开。年方16岁的何昌期见状,不顾危险飞奔过去,一手操住牛绳不放,几经角力,奔牛竟被拉住。

受惊的水牛见无法动身,头一低,便欲以牛角为器冲向何昌期。眼疾手快的何昌期不待水牛冲来,便一个箭步上前,双手掣住牛角,硬生生将此犟牛制服。如此神举,让众人对何昌期的天生神力佩服万分。

巧妙学艺机灵的何昌期击败武霸,又救了他,两人化敌为友,互相传授技艺

一日,何昌期与伙伴们去赶集,见到街头上有一大群人围住一卖艺者正在鼓掌吆喝。挤进去看,却是绰号为“武霸”的艺人正在舞弄双刀卖膏药。

“武霸”生得高大魁梧,双手执刀一阵砍、挑、刺、劈,青光闪动处,赢得观者不住喝彩。年少的何昌期心气颇高,说道:“看是好看,但也不过一般般。”岂料话语被耳尖的“武霸”听到,怒不可遏说:“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甚刀法?今日与我比试比试。”便拉着何昌期走到桥上比武。

此时的何昌期虽骑虎难下,心下却也不畏惧,拾起一根扁担做武器。比武开始,“武霸”舞动双刀欺身而上,何昌期手举扁担挡了两刀便被砍断,一时险象环生。何昌期寻思,近身相斗必败无疑,只能智取。

他便几个纵身跳到桥尾,远离“武霸”,并趁机拾起地上的石块。“武霸”以为何昌期要逃,便挥刀追将过来,却见何昌期手掌一挥,那“武霸”忽然双手弃刀遮面,嚎叫起来,更因重心不稳跌入河中。

围观群众见此纷纷喝彩,高声称赞何昌期。而何昌期则跳到河里,把“武霸”救了上来。两人由此不打不相识,互相传授技艺,何昌期因而学得了一套好刀法。

勇冠三军何昌期奋勇攻入敌阵,取得大同之战胜利,敲响安禄山叛军灭亡的丧钟

唐朝天宝年间,玄宗皇帝李世民年老昏庸,政治腐败,军队疲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唐朝封疆大吏河北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叛军所至,郡邑望风而溃,不到一个月时间,叛军就攻陷了东都洛阳。

因此,各地州郡都纷纷募兵平叛勤王,何昌期立即前往连州(当时阳山属连州管辖)应募。在连州校场的比武考试中,何昌期能拉开二石(即240斤)硬弓,“超距加人一等”(“超距”就是跳跃的意思,是一项武术动作,相当于现代的跳高、跳远)。郡守见何昌期武功特别,立即录用,并命为裨将派往河北。

为平息安碌山的叛乱,唐玄宗命大将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朔方军平叛。安禄山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他的干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大同军阻击郭子仪军队。

何昌期此时在朔方军为裨将,颇受统帅郭子仪器重。一日两军相遇,何昌期与军士们商议:高秀岩骁勇有谋,待他列成陈势就难以与其争锋了,不如乘他立足未稳迅速出击,取得先机,方能求一胜。

紧急部署妥当,何昌期策马扬刀,率先上阵杀敌。此时叛军阵脚未稳,神勇的何昌期冲将过来,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叛军一时乱作一团。朔方军众军士在他鼓舞下皆奋勇攻入敌阵,高秀岩部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何昌期率领的这次胜仗是叛军起兵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大挫其嚣张气焰,振奋了唐朝军队的军威,而何昌期更成为了朔方军英勇杀敌的典范,被誉为“何十万”,谓之一人能当十万大军。在他的模范影响下,朔方军取得了大同之战的胜利,敲响了安禄山叛军最后灭亡的丧钟。

为表彰何昌期的卓著功勋,后来朝廷升他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何昌期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标签: 唐朝何昌期

更多文章

  • 少年可伏虎,壮年可挡十万军,岭南第一猛将——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何昌期

    自古至近代,南海之滨的岭南地区,天气湿热,土地贫瘠,经济文化落后,人长得身矮体瘦,世称“南蛮人”。冷兵器时代,南蛮人鲜见骁勇善战的武将。楚霸王项 羽在少年时,立志要学“万人敌”。而被认为以一敌十万人者,岭南唯有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粤湘交界、广东屋脊的阳山县,秦设阳山关,汉破关而设县,故名。 山峻峡险

  • 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贺知章,天,光,空

    古诗《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年代:唐作者:贺知章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 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贺知章,爱国,弓,战

    古诗《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年代:唐作者:贺知章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诏旂分夏物,专土锡唐弓。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岐陌涵馀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 如何驾驭好金钱?来看张说的千古奇文《钱本草》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说,武则天,钱本草,金钱

    唐代文学家张说曾经历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而且著作很多,张说文笔锋健、才思敏捷,堪称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但是他仕途坎坷,曾经因为得罪武则天的面首而被流放和贬谪,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使得张说的诗文中充满着看破红尘的沧桑感,对于张说的散文《钱本草》,文章不长,通俗易懂,全篇录于下:“钱,味甘

  • “文宗”张说介绍: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宗”张说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张说画像年轻的张说在参加科举考

  • 唐朝开元名相张说是“甄嬛体”的创作鼻祖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开元名相张说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年轻的张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 唐朝开元名相张说 文宗张说写过哪些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开元名相张说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张说画像年轻的张说在参加科举考

  • “文宗”张说所写之试都是阿谀奉承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宗”张说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年轻的张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 裴光庭原文及翻译,张说以大驾东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裴光庭

    【原文】张说以大驾东巡,恐突厥乘间入寇,议加兵备边,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谋之。光庭曰:“封禅,告成功也,今将升中于天而戎狄是惧,非所以昭盛德也。”说曰:“如之何?”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为大。比屡求和亲,而朝廷羁縻未决许也。今遣一使,征其大臣从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突厥来,则戎狄君长无不皆来,可以偃旗

  • 张说不做伪证的故事讲了什么?张说不做伪证不枉良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张说

    张说不做伪证的故事讲了什么?张说不做伪证不枉良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狄仁杰死了以后,魏元忠当了宰相。那时候,武则天宠幸两个官员,叫张昌宗、张易之。这两个人权势大得不得了,满朝文武官员见到两张,都让他们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魏元忠是个有名的硬汉,在周兴、来俊臣得势的时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