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宗”张说所写之试都是阿谀奉承吗?

“文宗”张说所写之试都是阿谀奉承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302 更新时间:2024/1/7 20:25:10

张说,唐朝开元名相,生于公元667年,卒于公元730年,名说,字道济,也有人说他字“说之”,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人。张说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仕途可谓是坎坷崎岖,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坛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曾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死后被开元时期的读书人称为“文宗”。

年轻的张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文学造诣,当时的他在科举考试之时做的策论,被认定为天下第一策论。后来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后来和崔湜等人一起编修《三教珠英》。唐长安三年,由于不肯和张易之同流合污陷害宰相魏元忠,被陷害流放钦州。

唐中宗复位之后,召回张说,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唐睿宗继位之后,张说因为审判中宗时期的李重福谋反一案有功,被任命为太子李隆基的侍读,成为太子的近臣。唐睿宗二年,张说被封为宰相,期间,极力向皇帝推荐当时身为太子的李隆基。

第二年,李隆基继位为唐玄宗,刚刚继位的李隆基由于根基不稳,朝廷大事都由太平公主把握着,当时太平公主想让崔湜担任宰相,迫于太平公主的威势,李隆基只好罢掉张说的相位。后来,唐玄宗灭掉太平公主之后,又用张说,但是张说又在和姚崇夺权的时候,失败被罢。这一次的张说可以说是遇到了政治上最大的失败,罢相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虽然,最后张说又被重新启用,但是此时的他年事已高,在开元十八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张说虽然有才,但是他非常的贪财,而且为人脾气也比较暴躁,所以和同僚的关系都不太好,这也使得他的仕途非常的坎坷。

张说的诗

张说,开元时期大唐文坛第一人,有着“文宗”的称号,《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有293首,《全唐文》也收录了他的211篇文章。

张说历任大唐四朝大臣,三次执掌大权,他做的最多的就是与文学有关的工作,所以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张说的文笔比较雄健,他写的东西非常的大气磅礴,很有气势,所以朝廷的诰命基本都是出自张说的手笔。而且张说才思敏捷,常常能够很快的理解一些文学名句,并能够活学活用,由于他曾被封为燕国公,所以当时的人们将他和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最擅长的还是碑文和墓志的写作。

张说的诗先前都没有摆脱官场之中那些奉承之意,这些诗词都是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张说由于科举考试时期的一篇策论而出名,后来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诗词,刚刚步入仕途的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委曲求全,给那些权贵写诗词。这些诗词,看的时候,去掉那些奉承之言,还是比较不错的,也有很多的佳作流传于世的。如《宋梁六自洞庭山》,就是一部比较不错的送别诗。

后期的张说诗词,风格大变,由之前的意气风发,大气磅礴变为后来的凄婉哀怨,如深闺怨妇一样。这和张说的人生经历有关系,那时的张说和姚崇夺权失败,被一贬再贬。再加上自己的年纪也很大了,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等待,此时的张说看到自己的仕途一片黑暗,毫无希望可言,所以诗词多用凄婉哀怨之言,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

张说《邺都引》

《邺都引》是唐朝著名文人张说所写的一首缅怀魏武帝的诗,也可被称作新乐府辞。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张说的顶峰之作,也是一首可以传唱千古的名作。

张说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他被贬为相州刺史的时候,那时的曹操古都邺都就在相州境内。张说来到邺都,想到魏武帝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时候以及他死后所留下的威名,再联想到自己屡次遭到贬黜,被奸佞小人所陷害,心中不禁悲愤万千,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邺都引》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六句,主要写的是魏武帝生前是怎样建功立业的,来企寄托自己的凌云之志。第一句“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磅礴大气的开篇,奠定了全诗豪放激情的情感格局。“草创争天禄”表明了魏武帝虽然初期创业的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反而敢跟天地去进行争斗,指出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形态。

诗的后六句是对于魏武帝死后的描写,通过对其子孙后代的总结,以及后世之人对于魏武帝的评价,表达了一种时光荏苒,英雄不再的感慨。连魏武帝这样的大人物也抵不过时间的冲刷,如今他的功绩已渐渐被人们所忘记了。后来作者又表达了一种豁达的心态,既然魏武帝这样的大人物都没能做到名垂青史,何况是我呢。

全诗气势恢宏,语言磅礴大气,抒情跌宕起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标签: “文宗”张说

更多文章

  • 裴光庭原文及翻译,张说以大驾东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裴光庭

    【原文】张说以大驾东巡,恐突厥乘间入寇,议加兵备边,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谋之。光庭曰:“封禅,告成功也,今将升中于天而戎狄是惧,非所以昭盛德也。”说曰:“如之何?”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为大。比屡求和亲,而朝廷羁縻未决许也。今遣一使,征其大臣从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突厥来,则戎狄君长无不皆来,可以偃旗

  • 张说不做伪证的故事讲了什么?张说不做伪证不枉良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张说

    张说不做伪证的故事讲了什么?张说不做伪证不枉良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狄仁杰死了以后,魏元忠当了宰相。那时候,武则天宠幸两个官员,叫张昌宗、张易之。这两个人权势大得不得了,满朝文武官员见到两张,都让他们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魏元忠是个有名的硬汉,在周兴、来俊臣得势的时候,他

  • 张嘉贞弟弟犯罪之后,张说是怎么救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嘉贞,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高官弟弟犯罪,此人想了个解决办法,高官: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开元十年(722年),广州都督裴伷先犯了罪,唐玄宗召集三位宰相商量该怎么处置。作为首席宰相,张嘉贞说:“请陛下在朝堂上杖责,杀一儆百!”玄宗还没有表态,张说却道:“不能这样,过去

  • 张说统治唐朝文坛三十年,为何不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说,唐朝

    对张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说,有的人读为张shuō,其正确读音应为张yuè。很多人对他不了解,但是有一个关于他的轶事,流传很广: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两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为宰相的张说极度赞赏,把这两句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

  • 唐玄宗的肱股之臣,揭秘张说的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说,唐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张说,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姚元崇祖籍浙江湖州,能文能武,被后人尊称为“救时宰相”;张说当年在制科考试中,策论被评为天下第一,官场之路越走越宽,最终成为大唐宰相。这两人都算得上是唐玄宗的肱股之臣了,姚元崇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后人将他与房玄龄、杜如晦

  • 贪官污吏郭元振为何被武则天选为一国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郭元振,武则天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早年十八岁中了进士,任四川通泉县县尉。在他任上,经常做一些不法勾当,甚至买卖人口,私铸钱币。当朝女皇武则天知道这事后,就把郭元振召到京城,打算处死他。然而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武则天发现他口若悬河,才华横溢,就把他留在京城,给了他一些官职当。万岁通天元年,郭元振向武则天建议,并成

  • 人贩子郭元振为何被武则天选为一国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郭元振

    唐郭元振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早年十八岁中了进士,任四川通泉县县尉。在他任上,经常做一些不法勾当,甚至买卖人口,私铸钱币。当朝女皇武则天知道这事后,就把郭元振召到京城,打算处死他。然而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武则天发现他口若悬河,才华横溢,就把他留在京城,给了他一些官职当。郭元振画像万岁通天元年,郭元振

  • 武则天为何选人贩子郭元振为一国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郭元振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早年十八岁中了进士,任四川通泉县县尉。在他任上,经常做一些不法勾当,甚至买卖人口,私铸钱币。当朝女皇武则天知道这事后,就把郭元振召到京城,打算处死他。然而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武则天发现他口若悬河,才华横溢,就把他留在京城,给了他一些官职当。郭元振画像万岁通天元年,郭元振向武则天

  • 揭秘:武则天为何选人贩子郭元振为一国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早年十八岁中了进士,任四川通泉县县尉。在他任上,经常做一些不法勾当,甚至买卖人口,私铸钱币。当朝女皇武则天知道这事后,就把郭元振召到京城,打算处死他。然而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后,武则天发现他口若悬河,才华横溢,就把他留在京城,给了他一些官职当。网络配图万岁通天元年,郭元振向武则天建

  • 大唐郭元振与人夜战,砍下一手,天亮后竟发现是一猪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

    大唐名将、宰相、代国公郭元振,籍贯魏州贵乡,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邯郸大名县。郭元振本名郭震,元振是他的字,这就跟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名人一样,都是以字行。像屈原、文征明,你如果说屈平、文壁,大概就没几个人知道。郭元振十八岁中进士,从武则天时代起出仕,到唐玄宗时代时去世,曾历任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兵部尚书等